APP下载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排球教学的影响

2023-10-26宋爱菊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排球学习者动作

宋爱菊 刘 琪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排球教学的影响

宋爱菊 刘 琪

(江苏徐州铜山区棠张中学,江苏 徐州 221113)

通过对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共同要素说理论、概括化理论、关系转化理论三种主要理论的总结,探究排球运动技能的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并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指导技术动作、优化选择教法手段、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等对策,以最大限度地运用正迁移效果,提高排球教学效率,提升排球教学质量。

运动技能;技能迁移;技能迁移理论;排球教学

1 运动技能迁移的主要概念

1.1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在学界已有研究。运动技能又被称之为动作技能,笔者认为运动技能是在完成有效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人体对该技能掌握和熟练运用的一种能力。有效运动技能衡量运动技能是否顺利完成和有效完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则是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运动技能形成的标准是运动时机体的自动化阶段。

1.2 运动技术

完成某种体育运动的方法被称之为运动技术,是衡量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所需要完成的动作技术要求是不同的,需要运动员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术。

1.3 技能迁移

所谓的技能迁移指先学习或者后学习的技能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把一种技能带到完成另一种技能学习或应用任务中去的过程。技能迁移之间是双向存在的,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效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 运动技能迁移主要理论

目前,通过对学界已有技能迁移相关理论的整理研究后发现,共同要素说理论、概括化理论、关系转化理论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三种理论分别从学习情境、对学习原理的理解、学习者的顿悟等方面对学习者运动技能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1 共同要素说理论

共同要素说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桑代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来的。桑代克认为传统的心智训练和形式训练忽视了使用知识和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所以桑代克反对这种传统的心智训练,并提出了共同要素说理论,他认为技能的迁移不是传统心智训练和形式训练的结果,一种技能的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种技能的学习是因为这两种技能有相同的构成因素。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习情景有了共同的构成因素时,不管学习者是否能察觉到不同情景中相同因素的存在,总会伴有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

2.2 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最早是由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打靶实验”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概括化理论的关键点在于两种学习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技能迁移的关键。而这种概括能力的出现与学习者的思维发散程度、授课者的教学传授方法等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此理论的重点在于技能学习过程中把两个及以上的学习情境间相同的共同存在的要素的重要程度减少到最低,并认为共同的要素并不能导致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发生,经验的概括才是最为重要的,强调学习者对运动技能原理的理解。前期学习获得的技能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的技能中去,是因为先前学习的技能获得了某种原理,而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的技能中去。

2.3 关系转化理论

关系转化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理论,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苛勒,“小鸡实验”是此理论的重要支撑。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运动技能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者对不同学习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发生运动学习技能的迁移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不同学习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顿悟和理解。此理论强调学生的“顿悟”,认为“顿悟”是技能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技能的迁移不是由两种学习情境共有的学习要素、原理决定的,而是由于学习者发现两个学习技能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学习者越能发现不同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进行概括和迁移。

3 技能迁移对排球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种不同技能学习转化理论的总结和了解,结合教师在排球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后得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实际的排球教学过程中会对教学情况产生三种不同的影响,分别是正迁移效果、负迁移效果、零迁移效果。

3.1 正迁移效果

正迁移也称之为“助长性迁移”,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正迁移效果是在排球教学的过程中先前学习的动作技能对后学习的动作技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有助于后学习技能的学习巩固,称之为技能迁移中的正迁移效果。例如,在排球教学过程中的并步和跨步两种常见的脚下技术动作,并步的技术动作相对简单一些,概括为两脚前后站立并与肩同宽或者稍比肩宽,膝盖微屈,重心前移,上身前倾,在并步时前脚向来球方向跨出,后脚迅速蹬地跟上。其技术要领是重心要稳、对球要准、移步要快、转身要活;而跨步的技术动作则为膝盖略微弯曲,上身前倾,一腿用力蹬地,另一只腿向前跨出一大步,后腿重心要及时跟上,其技术要领是蹬地要猛、重心要底、跨步要大、身体前倾。

单单从技术动作的构成上来看,两种技术动作的构成相似。通过共同要素说理论得知,学习者在学习了技术动作相对简单的并步技术动作后再学习技术动作相对复杂的跨步动作,那么先前学习的并步动作就会对后学习的跨步动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排球跨步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这就是技能迁移过程中的正迁移效果。众所周知,技能学习的正迁移效果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希望看到的,无论是何种运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技能迁移的正迁移效果会大大增加教学的效率、缩短教学的时间,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发现,在运动技术原理构成相近的情况下,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效果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3.2 负迁移效果

负迁移也称之为“抑制性迁移”。负迁移效果就是先前学习或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后来新学习的技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或者负面的干扰。在排球的体侧双手垫球和背向双手垫球中,体侧垫球要求(以右侧为例)左脚脚内掌蹬地,右脚向右跨出重心及时跟上,两臂向右侧伸出并且右臂要稍高于左臂,击球时进行左转体和收腹的动作,提肩抬臂,用前臂击球的后下部,其技术要领为侧跨步加侧伸臂、内转体、提肩击球;背向双手垫球要根据来球目标的远近选择合适的击球点、击球时机和击球力量,需要根据来球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因为背对目标,所以击球点、击球时机和击球力量不易控制。单从两者的技术动作分析有很多难以区分的相似之处,通过调查得出:在接受调查的80名学生反馈来看,有59人在学习完体侧双手垫球技术动作后,再学习背向双手垫球技术动作会干扰其体侧双手垫球的击球点、击球时机及击球力量。这就是技能迁移中的负迁移现象。技能迁移的负迁移效果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看到的,负迁移效果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增加教学的难度和时间,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技术原理相近的情况下,负迁移效果出现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在实际过程中正迁移效果和负迁移效果常常同时存在,只是两者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很难区分。

3.3 零迁移效果

零迁移效果又称“中性迁移”,指原有的技能没有影响新技能的学习或应用的现象,其迁移效果和迁移量为零。例如排球的扣球和田径中的铅球两个没有关联的项目,无论先学习扣球还是铅球,都不会对另一个项目产生正迁移效果或者负迁移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技能之间的零迁移效果对教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4 影响排球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

4.1 个人的学习态度

在排球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学习排球技术动作后对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并且能够联想到排球技术动作在今后所能运用到的场景,就会更有助于在实战中积极地运用所学习的排球相关技术动作来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运动技能的正迁移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反之,如果学习排球技术动作的态度消极,很难正确地找到已有知识和排球技能的连接点,从而技能的正迁移效果就不易产生。

4.2 个人的学习目标

在排球技能的学习中,首先要明确排球技术动作的学习目标,了解排球运动技能的迁移效果,清楚地知道排球练习的目标追求是长期的技能迁移还是短期的技能迁移,这两种不同时期的迁移目标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排球技术技能的迁移量。但是在学习完排球技术动作以后,很难立刻将所学技能迁移到其他运动项目中去,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这种长期的迁移是排球技术动作学习后产生的较为常见的迁移方式。即我们在学完排球技术动作之后应努力追求一种长期的正迁移效果。

4.3 个人的认知结构

个人的认知结构指学生以已有感知的客观世界经验为基础,从而形成的由已有的知识经验组成的一种自我认知结构。在排球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已有的排球运动技能、已有知识经验、排球运动程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学习者在排球学习过程中学习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已有经验和技能的提取速度和提取的准确性都将影响排球运动技能的迁移。

4.4 个人的心理定势

先学习的运动技能对后学习的运动技能产生影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称之为心理定势。在排球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定势的准备状态对排球的技能迁移是十分有用的,是学习者心理活动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有机统一。实验发现良好的心理定势有助于排球技能的迁移。

除上述几种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以外,学习者的年龄、思维的发展阶段、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学习者的技能迁移产生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员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以正迁移原则为指导,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正迁移。

5 在排球教学中提高技能正迁移的效果策略

5.1 科学指导技术动作

教师对技术动作正确的指导是影响排球教学中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保证对所授技术动作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正确、简洁明了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形成一个良好的表象。其次,让学生明白新动作和旧动作的内在外在的联系,强调不同动作的重难点与异同之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和对技术动作重难点的思考,进而促进运动迁移的正迁移效果的出现。

5.2 优化选择教法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组织与内容安排中,应该遵守先复习或者学习较为简单的技术动作,再学习较为复杂的和新授的技术动作。在巩固熟练的基础上转入新授技术动作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对项目的掌握了解程度和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让学生能独立正确地概括和分析出不同项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能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产生技能迁移的正迁移效果。

5.3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单单就排球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运动技术的教学顺序一般都是由简单的技术动作慢慢过渡到复杂的技术动作,这也是学界公认的最容易产生正迁移效果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排球教学与实践中,技术动作的传授学习应由简单慢慢过渡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慢慢达到技术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地结合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积极协调不同动作技术之间的迁移效果,有效地将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而降低负迁移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

6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排球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是很多排球的技术动作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并且有着共同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相似性特征的存在,排球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技能迁移的正迁移效果、负迁移效果是同时存在的,两种迁移效果往往同时发生,我们很难明确地把它们区分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动作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在理论方面的传授。在教法和组织方面, 教师应合理安排各个技能之间的教学顺序,尽量避免技术动作相似性程度很大的项目之间的干扰, 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而使排球教学中的迁移都表现为技能的正迁移效果,把负迁移效果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使排球教学向积极方向前进,提高排球技能学习的效率,提升排球教学质量。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5.

[2]裴金妮.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应用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0):163-164.

[3] 苏常明.小学体育排球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35):153-154.

[4] 陈向.小学体育教学中排球教学改革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9):65-66+57.

[5]刘亚军.高职院校排球教学中合作教学模式之实践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71-74.

[6]范子乐.心理训练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9):106-108.

[7] 蔡楠.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8):118-119.

Influence of Movement Skill Transfer Theory on Volleyball Teaching

SONG Aiju, etal.

(Tangzhang Middle School,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221113, Jiangsu, China)

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019JSJG41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B-b/2020/03/24)。

宋爱菊(1979—),硕士,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排球学习者动作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动作描写要具体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