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3-10-26张凤娟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体育精神育人

张凤娟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张凤娟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开展形式,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教育环境(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教育媒介、教学意识形态、教育开展方式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研究,并创新红色体育精神思政铸魂研究,以期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体育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

大思政格局;思政教育;体育教育;协同育人

在“大思政”格局下,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脉搏,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全过程,是让优秀体育文化促进优秀人才培养,让高校学生思政学习不掉队、思政教育不落后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也是实现体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力保证,将开创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则肩负着优秀品格培养、精神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二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第一,教育目标统一性。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规范行为,增强韧性,激发精神动力,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教育途径同向性。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因此将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融合具有可行性。体育教育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两者的合理结合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增强高校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激发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价值,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范式。

2 高校体育教育实现思政育人的作用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教育环节构成。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逻辑归纳、深度分析、严密梳理,发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有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2.1 教育环境对高校体育课程实现思政育人功能的影响

教育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几维空间和环境系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梳理发现,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教育环境可以主要分为传统的线下课堂环境和以“慕课”为主要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学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视觉、听觉、肢体动作等需要协调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深刻和持久。

在传统的线下课堂环境中,教育环境主要受到基础设施、教育者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以教学为中心,强调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有被动的成分。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更加应该树立好榜样,用好的师风师德影响学生行为观念,实现言传身教。虽然线下教育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基础设施营造的教育环境和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是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体验。高校体育课堂想要实现思政教育功能,需要营造正能量的课堂环境,并且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要求老师的职业素养。定期开展阶段性的学习培训,扎实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高校老师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动作技巧讲解,同时还应延伸到学生的思想教育,适当地用言语激励学生,课堂上穿插名人事迹,给学生树立标榜。高校老师还应当提高上课能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总的而言,在线下体育教育中应当从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在社会环境中占主导地位,成为高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环境使教育不再单纯地依赖书本,诸多如同慕课在线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受教育途径。信息化教育具备便捷化、自由化、个性化的特点。便捷化让优质课程的获取更简易,每个学生都拥有享受优质教学内容的机会;自由化让教育的开展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是强调主动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觉性要求较高,节约了教育资源的同时让优质的课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虽然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发展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诸多便捷,但是海量的课程对高校学生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带来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育环境使教育的过程也逐渐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教育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线上课程质量的重视,课程应当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并规范行为品格。

2.2 教育媒介对高校体育课程实现思政育人功能的影响

目前而言,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媒介主要由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构成。大多数的教育媒介仅仅重视对体育专业知识的呈现,忽视了对高校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和思想政治的引导。而有些教育媒介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但仅仅采用单一的呈现方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单调无聊,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众多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者使用教育媒介进行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教”,就教学内容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更加注重教学成果,往往不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与体育教育和思政育人协同育人相违背。教育媒介作为教育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承载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教育媒介应当考虑学生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愿性,通过对承载内容的改变,或者展现形式的改变,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发互动性强、具有趣味性的现代教育媒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政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入到教育媒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思想的正向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教育媒介,通过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刻板印象,引导大学生理解学习体育课程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理念。加强宣传,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死板的认知,要让其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锤炼意志。例如:在动作示范和演练的音频视频中,可以加入加油鼓励的言语,适当地提醒学生,从而达到规范行为动作、强化思想观念和增强思想自觉的目的。不仅如此,现代化教育媒介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项目除了作为兴趣爱好,也可以是更具专业性。

2.3 教学意识形态和教育开展方式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影响

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这是教学意识形态的偏差所带来的片面教学认知。想要有效实现体育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高校需要加强教育者的教学意识形态。让高校教师转变身份认知,摒弃老旧的教学观念,要深刻认知到自身不仅肩负着专业教育的职责,也肩负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教学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能否领悟到老师所传输的教学理念,吸纳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辨别不良思想并抵制和消除不良思想对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加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意识形态,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培育出新时代高校人才。教育开展方式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教育开展方式将影响整个教育成果,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影响程度不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思想上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的现象。这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应当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在尝试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行为习惯和观念上的影响,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并且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认真监督和全方面地考察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完善顶层设计,使教师充分理解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性。需完善管理模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借助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新媒体教学设施,使用语言方法给与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只有正确有效的教学意识形态和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3 红色体育精神实现思政铸魂的路径

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体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主线,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实现铸魂和健身相统一。红色体育精神是革命先烈历经艰难困苦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实现体育强健体魄、铸造精神、洗礼思想的重要途径,更加应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大力弘扬和学习。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红色体育精神,认真学习其精神内涵进而汲取开展体育思政育人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积极发挥红色体育精神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推进和践行体育为民理念,丰富红色体育活动内容,突出红色体育特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色体育精神,提神聚力走体育强国之路,始终保持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进一步营造人人参与、团结协作、因陋就简的良好体育行业风气。引导学生通过对红色体育精神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维护者。牢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精神养料,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把控与落实。高校应该通过定期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积极推动学生投入到红色体育项目中去,让其在增强自身体育专业素养的过程中磨炼出坚韧的意志,做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以“体育强国梦”为思想基础,引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谱写新时代体育教育思政育人的新篇章。

4 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应当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高校体育课程需兼顾传授体育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两大功能。既要营造良好的线下课堂环境,也要发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优势,借助现代教育媒介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环境,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视,积极转变教学意识形态和教育开展方式,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深度挖掘红色体育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体育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1]薛亚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2]申文明.教育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方式[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2):63-66.

[3]袁晓智.红色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08):19-20.

[4]侯振中.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0(33):72-74.

[5]贺新家.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3-55.

[6]武冬.体育类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太极拳概述》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36(01):7-10.

[7]宋宝玉.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育教学思政育人作用[J].天津教育,2021(10):24-25.

[8]姜彬.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02):118-119.

[9]闫格.“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2021:843-848.

[10]董新万.新时代“课程思政”在跳绳运动中的融合与探究[J].拳击与格斗,2021(04):104-105.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atter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Fengjua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Sichuan,China)

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课题编号: CSZ21055)。

张凤娟(1989—),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大思政体育精神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