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2023-10-26陈支越韦廖华常亚辉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体育

李 娟 陈支越 韦廖华 常亚辉 刘 闯

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李 娟1陈支越1韦廖华1常亚辉2刘 闯3

(1.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3.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进行研究,并对引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认识不足、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模式的式微与低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缺失等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则必须从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探索与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机制等方面出发。

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最终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价值观取向悄然改变,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已成为主流,这使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近些年关于中国传统武术与国外格斗术孰强孰弱的争论未曾间断,触动了中国武术界和媒体界,引发了媒体和武术界人士的热议,将该争论再次推向风口浪尖。虽然该事件以闹剧草草收场,但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危机却值得我们深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新时期,亟需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与化解之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现状

1.1 中国传统武术的霸主地位遭遇巨大挑战

中国传统武术与国外格斗术孰优孰劣的成陈旧性话题,但却使中国传统武术的霸主地位遭到巨大挑战。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众更加崇尚西方国家的体育精神与价值观,“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中国传统武术所推崇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内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众将焦点聚集在竞技赛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等主流媒体关于武术的报道也多集中在竞技性领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报道较少,中国传统武术正是受到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挤压才使得自身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传统武术与国外格斗术孰优孰劣的话题完全符合竞技体育的特点,都是以速度和力量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完全忽视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本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武术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危机中,也使中国传统武术的霸主地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2 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功能受到质疑

MMA和中国传统武术谁更厉害?谁的实战性更强?等一系列话题成为大众谈论的焦点,事件虽然触动了中国武术界,但武术界人士对该事件基本保持集体缄默,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武术界人士的集体缄默态度使大众越发感到困惑与迷茫。武术界集体沉默的态度使大众认为影视剧中的武林高手都是编造出来的虚幻故事而已,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武术。当前,大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和表演功能认识较深,而对其技击功能、实战功能了解较少。大众日常所见的太极拳、咏春拳等均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并进行了一定的改编、简化而成,这一过程中将许多复杂且具有技击性的动作进行了简化或改编,而这些动作正是确保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关键所在。但对传统武术的过度简化使其技击功能大幅度下降,逐渐演变为徒有其表的老年健身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逐渐由实战性向健身性、表演性转变,而更难、更高、更美、更新也成为传统武术技术动作的发展趋势,这使传统武术更加舞蹈化、体操化而实战性、技击性大幅度弱化。此外,一些中国传统武术练习者实战经验不足,有些甚至从未有过实战经验,导致其在不得不出手的情况下难以适应实战的需要。正因如此,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实战功能的根本弱化,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功能受到质疑在所难免。

1.3 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

透过中国传统武术与国外格斗术孰强孰弱的话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日趋商品化、市场化,一部分人甚至将中国传统武术作为谋生手段,致使今日之中国传统武术已非昨日之中国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商业化程度的加剧导致传统武术各拳种之间甚至传统武术与国外武术之间的竞争加剧,最终推销产品、获得经济利益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目的,早已将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目的抛之脑后。因此,昨日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关系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商业关系,传统武术旗下的各拳种均以“正宗”自称,以树立自身品牌,这也导致今日各拳种之间私下“约架”等乱象的发生,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并非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仅是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这使其受到了主流民族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一部分传统武术文化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危机之中。由此,中国传统武术在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变的过程中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产生了变异,原生态的中国传统武术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加之今日中国传统武术被去中心化程度的加剧,致使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

1.4 中国传统武术本土性优势受到巨大冲击

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念等方面各具特色,均具有代表本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存在,而中国传统武术是典型的独具东方特色的本土文化,我国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剧,中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我国大众也逐渐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形态,这对我国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造成了影响,青少年更倾向学习MMA、跆拳道等外来拳种文化,愿意学习太极拳、少林拳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越来越少,这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现代体育的全球化程度较高,这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基础,随着其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并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知沟现象”加剧,使具有典型东方特色、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传统武术在近些年逐渐边缘化。外来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渗透、国民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较低等迹象表明,中国传统武术本的土性优势受到了巨大冲击。

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深层原因

2.1 对中国传统武术功能的认识不足、理解存在偏差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它追求的是一种“武德”的高超技击境界,增强人的攻击能力并非中国传统武术的最终目标。如果国民对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究竟有多能打等产生质疑,这说明国民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认识不足、理解上存在偏差。西方格斗术注重进攻,而中国传统武术则更加注重攻防的平衡性,在一招一式中既有进攻也有防守。此外,中国传统武术更加强调循序渐进,只有在动作正确的前提下经过无数次的实战配合才有可能成为非常能打的人,我们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次失利而将其全盘否定,称其“伪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也逐渐由传统的搏击、技击功能向健身、修身功能转变,无论其功能怎样转变,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武术仍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的技击之术。

中国传统武术注重攻防平衡、动静相间,在练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全身肌肉,这种强调平衡、整体的练习方式有助于促进人体气血的贯通。尤其是当人体过早出现亚健康状态时,中国传统武术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慢性疾病的方法。此外,长期练习中国传统武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内外修养,更加懂得谦让、内敛。中国传统武术讲究“精、气、神”、形神兼备,在练习过程中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在精神”[1]。因此,长期进行中国传统武术可以有效调节人的心理和情绪,中国传统武术的修身价值不言而喻。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将各学派优秀的思想和理论集一身,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丰富多彩、至高至大。基于此,中国传统武术的社会意义要远大于国外格斗术,两者在技术、目的等方面大相径庭,以国外格斗术的技击标准来衡量、评价中国传统武术是造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模式的式微与低效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包括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两方面,而传承者之间的关系多局限在父子或者师徒之间,这种以血缘或者近似血缘关系来维持的传承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身份性强制,师傅身份其实是父亲身份权利伦理的延续[2]。此外,这种传承模式主要依靠口传身教,属于自然传承模式中的一种。中国传统武术正是依靠这种口传身教的传承模式才能经久不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模式。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模式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契约式”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并对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徒传承”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由“师徒传承”模式向“契约式”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武术逐渐退出了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流[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消费主义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的提升,使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多样化,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模式、体系的普及,导致曾经的师徒传承逐渐弱化,而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途径逐渐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模式转变。

这种现代化的“契约式”传承模式明确了师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由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的转变,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武术习练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机会,提高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但是,这种传承模式也存在不足,首先相比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该传承模式较为松散,教学周期较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技艺的深层次传授。其次,学校中从事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的教师自身所学所教内容多为去技击化的动作,与传统意义的中国传统武术天壤之别。在这种松散的“契约式”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局限于课堂上,也多是为了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中教师不一定会倾尽其所学,学生也未必会认真学习,导致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一些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多是为了照顾身体残疾、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学生的体育学分,这部分学生获得学分后也不再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难以在该群体中延续。而社会上各种中国传统武术学习班更是以短期、速成为主导思想,习练者很难真正领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意境。因此,正是学校传承中的健身表演化和社会传承中的短期速成化,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和模式在传承过程中的低效现象。

2.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缺失、主体缺位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相关保护政策的缺失和传承主体的缺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成为多数地方的首要任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而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机制。虽然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多数地方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尚未提上日程,相关保护法也尚未建立,相关保护策略与措施缺失。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的缺失也体现在地方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不愿为,不能及时处理、解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传承人在传承态势上也存在老龄化等问题,部分中国传统武术的嫡系传承人也多“身兼数职”或者早已脱离了传统的传承模式,并且多数传承人的学历层次较低,对技术动作的创新意识不足,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武术的流失。此外,传承与保护政策缺失、主体缺位使中国传统武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发展空间,由此产生了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困境,渐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曲解,致使中国传统武术被“去中心化”、被“边缘化”,最终诱发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和传承危机。

3 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途径

3.1 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

若要有效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危机,首先要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并为其正名。中国传统武术多属于单人的徒手技击术,但查阅中国传统武术的相关定义后却发现定义中没有体现“技击”二字,这正是中国传统武术长期“去技击化”的产物,也逐渐使中国传统武术向“舞蹈化”、“体操化”方向发展,这正是大众健身气功、太极操盛行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技击性”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的有关武术相关政策多提倡“去技击化”,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技击术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任何形式的表演、养生均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若要追溯中国传统武术史,只有恢复其技击术,才能看清其真实面目。中国传统武术创立之初以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而五禽戏则是中国传统武术最早的蓝本,运用肢体运动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以预防疾病的目的。后来随着战争的频发,人们有意识的将踢、打、摔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动作融入中国传统武术,进而凸显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功能。因此,要想有效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危机,必须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承认与回归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功能。

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技法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呈现出当前多元化的实战功能。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多元文化在技击术上的升华,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承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又推广着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与排斥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性、实战性,而是在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武术、在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回归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

3.2 探索与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精华积累而成的产物,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活态流变性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特征。因此,在中国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承主体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探索与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方式。

首先,积极探索合作共生、合作发展的中国传统武术活态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凝聚了各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其文化积淀深厚,蕴含了丰富多彩文化内容,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呈现出我国的文明传统与历史进程。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形态尤为重要。此外,中国传统武术也呈现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发展着的民间文化,既然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基于此,中国传统武术不能作为个人“约架”的工具,更不能成为国民质疑的对象。中国传统武术不仅只属于我国,而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各拳种、各门派都应承担起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责任。因此,应积极探索合作共生、合作发展的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

其次,积极开发生产性保护的活态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除了依靠书籍、影像资料等静态传承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传承者口传身教、讲解示范等活态传承方式。基于此,应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人和传承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生产性保护的活态传承方式,利用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最终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现自我保护。

3.3 构建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4]。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一方面,加强政府和社会的主导力量。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导力量,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立法,积极促进与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和法规。针对此次引发争议的“打假事件”有可能涉嫌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当事人也不能借武术之名而逃脱处罚。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及其传承人的声誉和安全。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改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环境。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加大政府主导力量的同时,还要积极筹集资金建立中国传统武术民间社团、文化馆等,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另一方面,加大学校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力度和媒体的宣传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自然传承模式在逐渐弱化,此时除了积极保护自然传承模式外,还应加大学校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力度,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引入学校,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武术。学校可以先从简单的套路、武术健身操做起,逐渐过渡至武术段位制,并将此项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特长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来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此外,还应加大媒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的传播效应加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正面传播。

中国传统武术是传统哲学思想和技击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而当前中国传统武术正面临生存环境恶化、不败神话的破灭等尴尬境况,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传统文化话语权与现代社会总体话语权谁更占有主导权,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总体话语权在这场博弈中完胜,导致当下所为的“中国传统武术”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渐行渐远。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严重弱化,虽然其生存条件与环境不容乐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具备技击功能的中国传统武术尚未彻底消亡。基于此,应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有效的化解、转化与创造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危机,从而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徐锋,徐俊.新时代太极拳文化传承的危机与对策:由一场“街头之争”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9,26(1):20-26.

[3]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56-61.

[4]陆小黑,朱大梅.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生态失衡与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3):124-132.

[5]王中才.太极拳实战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志华,向勇.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0-14.

[7]王军伟,王震.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9):112-117.

[8]陆小黑,朱大梅,张道鑫.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生态失衡与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3):124-132.

Research on the Cri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LI Juan,etal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6,Guangxi, China)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民族体育与民间信仰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批准号:18FTY002)。

李娟(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刘闯(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