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谈:诗以宁静呈现世界的复杂

2023-10-25孟醒石

诗选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宁静杜甫诗歌

孟醒石

我常常凌晨一时许从单位下班,乘坐出租车往西郊去,沿途霓虹灯逐渐减少,夜色越来越深,我却越来越亢奋。到了小区胡同口,下车后还有很长一段夜路要走,抬头看到太行山脉如蓝鲸浮出水面,喷出满天星斗。回到家,往往已经凌晨两点了,万籁俱寂,非常疲惫,但亢奋的惯性仍在持续,难以入睡。此时,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了。有时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有时越读越清醒,不知东方既白。

我在冀中平原的小县城读高中时,流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和《读者》

《青年文摘》等期刊。忽然有一天,一位女生捧着一部比汉语词典还厚的精装本的外国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在读。我特别好奇,借来一读,便被吸引进去,读了三天三夜,昏天黑地。随后,我又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简装的外国小说,包括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等。这些外国名著有一种独特的气息,就是不管故事情节多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但它们的语言都是宁静的。阅读的过程,如同行走在蓊郁苍翠的山林中。后来,我在许多中国作家的文字中也读到过这种宁静。

这种宁静的语言,是我写作的源泉,也是我终生探求的境界。我希望自己敲击键盘时,便有一行行简洁、准确、宁静的语言流出来。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总是发现自己的语言特别拧巴。写完放一段时间再读,依然感觉有一种难以消弭的“火气”。重新再改,锻打,淬火,直至在炼钢厂闻到鸟语花香,在铁匠铺听到自然的和声。

我认为,每一个词语都像一条鱼,鱼儿在深水、浅水中穿梭畅游觅食,是最自然的。当鱼儿纷纷跃出水面,或停在水面上大口喘气时,说明水中缺氧了,或水体己被污染。此时,我们的语言肯定出了问题。

诗歌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人雪莱说:“自有人类便有诗。”小说家毛姆说:“文学的最高形式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的终极目的。它是人的心灵最崇高的活动。它是美的捷径。”

我有了灵感,首先想到的也是写成诗。但必须承认,阅读各种非诗的文本,尤其是小说,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写作者就像登山运动员,在攀登诗歌的珠穆朗玛峰之前,可以先通过阅读攀登小说的乞力马扎罗山、纪实文学的麦金利峰,感受一下不同體裁的景观与气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不是简单的诗歌美学论文,而是讨论悲剧和史诗的起源、情节与结构、写作风格、评价方法等,内容包罗万象,极其宽泛,为后来者解析各种文学体裁开掘出源泉。

现代诗是抽象的艺术,即便是容纳了许多日常生活细节,鸡毛蒜皮、晓风残月、落日炊烟,最终落实在纸上,仍然具有纯粹的抽象感。而近现代小说是具象的艺术,它同样具有一定的抽象形式,时代命运、蜃景人间、海纳百川,但落在纸上,必须触手可及可感。当现代诗与小说,这两座高峰的文体标识越来越鲜明,二者相距越来越远时,说明二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

前两年,我在编自己的诗集和帮某位诗人编他的诗集的时候,都感受到题材、视角、语言、意象、手法等方面大面积的雷同。我发现我们都困在故乡的枯井中,坐井观天,不停地重复自己。此时,阅读,尤其是阅读小说等非诗文本,就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故乡的版图在慢慢扩大,超出了冀中平原,跨越了太行山脉,曼延到了新疆、云南……凡是我走过的地方,都是灵魂的故乡。

一日睡前读《-瓢诗话》,我看到作者评论杜甫:“一部杜浣花集,字字白虹,声声碧血。”想到杜甫一生,把中国人的千百种情感都写遍了,尤其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己卒”。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杜甫的诗,同时呈现了世界的复杂性,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解析它。

古今中外,时光百转干回,世界依旧复杂如初。我们写作,就是以宁静呈现世界的复杂性,在“悲欣交集”中,怀揣那份对人世的沉重悲情,对乾坤的无止境探问,“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猜你喜欢

宁静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宁静之宅
《巷口的宁静》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