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专业音乐“小三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3-10-25周乔
周乔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 100038)
一、幼教专业音乐“小三门”课程思政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音乐“小三门”,通过了解与“音”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时期优秀的音乐作品、视唱传统歌曲谱例、演唱经典儿歌和优秀声乐作品,以及了解伟大音乐家的故事,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协同育人,新时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职业院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专业课教学是“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是“主渠道”[1]。因此,幼儿教育专业课也需要和思政课共同“大合唱”,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行业专家协同联动育人,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
(三)后继有人,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担当
音乐“小三门”是幼儿教育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踏踏实实做设计、讲方法,寻求思政突破点,在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读乐谱、唱歌曲、欣赏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的同时,将自身的信念统一到具体行动中,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辨别善恶、增强自信、规范行为,使得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有气质,教育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幼教专业课程思政现实问题
(一)思政元素融合度低
政治教育意识是专业课教师的薄弱环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整合缺乏方法论,思路不清晰,切入点不准,渗透分散、生硬、系统化、规范化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融合度低,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必备要素的认知度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专业特色不凸显
当前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载体和教学方法几近雷同,专业教师对于专业内涵、学科特点和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及精神内涵,还处于模仿和借鉴的初级阶段,无法体现幼教专业声、体、舞之美的专业特点。
(三)理实脱节
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思政要素作为思想性极强的内容,更应该由实际出发,上升至思想政治高度,最终再落实到实际。但目前,幼儿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使学生在现实工作情境中难以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消极和不利的影响。在带领学生开展实习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表现,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不够关心,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没有让专业实践活动在育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音乐“小三门”学科特点与思政元素关联分析
“小三门”是音乐的基础乐科,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门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乐理是掌握关于音的基础理论和音乐常识;视唱是音高和节奏准确、情感表现完整流畅的对未知的乐谱的独唱;练耳是听力训练,使耳朵能分辨出各种节奏、音程、和弦和旋律。在专业教学中,“小三门”始终贯穿在幼教专业声乐、钢琴、舞蹈课程、音乐舞蹈教法类课程和幼儿园真实工作任务中。音乐“小三门”的文化意蕴、美学欣赏、情感表达及身心一体的天然特征必然会与文化感悟、美育陶冶、情感升华等思政教育效果密切关联。
(一)乐理
乐理,是音乐的“第一门”,包括相对简单的基础理论,如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还有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相对专业的内容。职业教育幼教专业学习的乐理,一般是指音乐理论中的基础部分,也就是“基础乐理”,主要包括五线谱的基本原理、音的性质、音色的融合、音乐基本要素和音乐常识。幼儿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全部设置在第一学年,即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兴趣为指引,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将乐理作为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与幼教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声乐、钢琴、舞蹈等融合,无论是唱歌、演奏、表演,均能更好地为音乐作品和情感表现服务。幼教专业乐理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如表1。
表1 幼教专业乐理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
(二)视唱
幼教专业声乐一年级以唱谱为主,选用的教材为夏志刚编著的《学前教育视唱练耳教程》,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如表2。
表2 幼教专业视唱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
视唱,是音乐的“第二门”,属于识谱技能培训,一般在具备一定基本乐理知识的条件下,动员学生独立运用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以积极的思维活动练习识谱。在视唱中,学生通过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获得大量的音乐营养,积累音乐素材和素材,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音乐素材和唱(奏)的水平,增强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我校为例,学前教育视唱设置在基础音乐理论和声乐课程的第一学年。
(三)练耳
练耳,是听觉的训练,是音乐的“第三门”,主要包括节奏、音高和旋律的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记忆。通常做法是让学生通过聆听并区分钢琴上弹奏的声音,训练通过听觉区分节拍、音程、和弦和节奏,使用乐谱准确地记录听到的声音或曲调。听觉训练还包括对音色的辨别能力。
练耳是声乐课中的另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的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曲为主。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如表3。
表3 幼教专业练耳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切入思路
四、“小三门”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践
笔者将课程中的乐理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合,挖掘出课程中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思政元素,辅以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音乐理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幼教专业的音乐理论课是学生入学后设置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枯燥的一门纯理论知识课。教材以李重光编写的《音乐基础理论通用教材》为主。新入学的学生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音乐素养普遍较低,音乐理论教学应注重音乐素质的培养,但不过多、过专业地讲解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应进行难度降级。
(二)谱乐视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视唱、练耳是与音乐理论平行的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调动感、视、听觉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过程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视唱练耳中,大量的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音乐营养,积累音乐素材和素材,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教材采用夏志刚编写的《学前教育视唱练耳课程》,包括500个视唱练习、100个节奏练习和50个听写练习。幼儿教育视唱教学是声乐课程的第一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属于声乐课程的低级版本。学生入校后,在掌握了识谱技巧、节拍、节奏、速度等理论知识后,开始大量视唱练习。教师需在教学设计中,对中外古典音乐中与爱国主义有关的旋律片段进行整理,将旋律背后的教学载体挖掘出来,变成融入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
(三)旋律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旋律记忆是听力训练教学中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只单一训练学生音乐记忆力,而要在教学模块中融入思政教育主题内容,挖掘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音乐片段,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对学生进行旋律听写;小节数由短渐长,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记谱能力;在训练学生旋律记忆的同时,介绍该乐句所选自作品背景与内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
例如,笔者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歌曲,如《富强歌》《文明歌》《平等歌》等,分散在每次教学内模块中,调动学生的五感,让他们多维感受我国的发展和变化,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做到“两个维护”。
五、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人。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未来的幼师能够具备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