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工程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改探索

2023-10-25刘洪霞任嗣利刘娟龚丹丹

科学咨询 2023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学新课程资源

刘洪霞,任嗣利,刘娟,龚丹丹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一、课程教改的必要性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优化资源与环境配置,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创新资源与环境理论和政策手段,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伴随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基本问题,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和手段,通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有效配置自然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且可持续发展。该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合理配置的规律性,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效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内容如下:环境经济问题、资源经济问题和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问题[2]。

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问题分为微观环境经济问题和宏观环境经济问题。其中,由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外部性、市场失灵以及解决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制度,如庇谷税、排污权交易,进行污染控制的技术经济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以及污染的环境损害评估、环境价值评估等,甚至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和循环经济等问题的解决都属于微观环境经济问题范畴。与微观环境经济问题相对应的还有宏观领域的环境经济问题,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以及生态发展目标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讲,不管是宏观的环境经济问题还是微观的环境经济问题,不同形式的污染,往往不受领土的限制。因此,国际社会的分工协作,以及如何分配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问题。

资源经济问题: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能否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足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财富与服务来满足每一个人无限的需要。资源经济学是指对资源进行评价和经济分析,进而探索出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资源的稀缺程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管理,资源的价值评估等。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问题:要把“需求”与“可能”在地区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区经济的发展要结合资源与环境的适应性,劳动力水平、交通运输、技术手段和资金等条件的保证程度,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赣南地区为例,由于其丰富的稀土资源,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因此,其发展应该以稀土矿作为立身之本[3-4]。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基础对于学好这门课程非常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延展,是利用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本人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专业特性,学生中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高中阶段基本没有接触到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对一些基础的经济学术语都感到陌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所以,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面临严重的脱节现象。本门课程由于同时具有经济学和环境工程的知识特点,最重要的是课后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两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大部分学生在上完课后不仅没有及时地复习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更没有及时地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思考,导致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响应教改号召,本人提出一种新型的“1+N+1”的汉堡型教学模式,用于提高课程的接受度以及教学效果。该模式将一堂环境经济学课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知识导入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介绍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导入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二是经济学知识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这也是本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说明经济学与资源环境领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三是课程头脑风暴阶段,该阶段是对课程内容的再思考阶段,也是课堂知识的再加工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内容。

二、新课程模式的介绍

我们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一个最简单但最重要的知识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和供给为例来对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做详细的介绍。如图1所示:首先在第一阶段:知识导入的过程中要先向同学们普及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什么是供给量,什么是需求量,以及供需平衡的概念。供求平衡曲线分析是后续环境经济学资源配置分析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供求平衡曲线,并且在其中引入商品弹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弹性较高的商品,什么是弹性低的商品。在第二阶段,供求关系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我们要知道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所学到的供需平衡与传统经济学中供需平衡的差异,在传统经济学中,解决供需矛盾有两种方法,增加供给和扩大需求。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由于资源储量有限,我们无法通过简单地增加供给来解决供需矛盾,仅可从需求角度入手。在该部分的讲述中,可以非常流畅的引入资源的稀缺性的概念,外部性的概念,进而引出产权及公共产品理论。我相信这样的讲述模式,会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在对相关知识有了准确的把握后,就可以进行第三阶段,头脑风暴阶段。本阶段可以采用案例讲解或者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同学们畅所欲言,在大家的讲解过程中,查缺补漏,这也是很好的教学相长的方式。

图1 环境经济学“1+N+1”汉堡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执行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时间,综合利用各种可尝试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课堂小型辩论赛、互联网+等方式做各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二是课后时间,思考加上实践,是检验课堂知识的最佳手段。课后可以联系相应的企业,让同学们利用课堂所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课程的学习应当是终身受益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可以将自己遇到的环境经济学问题,在班级群进行分享,通过大家的建言献策,更好地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新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1+N+1”模式,对知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都是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的,这样的弹性空间有利于探索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对于新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5]。

(一)新课程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并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学会收集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所以,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不是传授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收集获取并加工知识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成为课程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的课堂并不是好的课堂,授课教师应该做的是抛砖引玉,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新课程模式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加工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不需要别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小学至中学的学习阶段普遍面对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情况,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给予解答,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就没有办法向老师请教了,但是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生活中,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工作中可以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所以,学以致用应当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不应该简单地学,还要会用。新课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可以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中,有利于发展新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新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十分重要。新的课程模式中,会采用分组的模式,进行辩论或进行案例分析。这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能够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做有效听众并进行交流,可以有效的分析评价各种交流方式,获取一种最有效的交流途径。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四)新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有源头活水”,创新能力并不是一种能力,是几种思维能力的综和,包括:实践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等。创新是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利用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的机会新的授课模式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

四、新课程的再思考

“1+N+1”汉堡型教学模式,可以给同学们铺垫一系列经济学知识,引导同学们学习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利用经济学知识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并在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一些资源与环境案例,借助思考的力量,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为一个有经济学思维的新时代环境人。从这些角度,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不论哪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新型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这种模式是经济学先入,再引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还要具备资源与环境相关的知识。鉴于现在大部分高校的现状,各个学院之间的交叉型人才培养不足,老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完善两个部分的知识储备。

其次,新型“1+N+1”汉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阶段对学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引申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部分的头脑风暴阶段,要求同学们在课下多方查阅资料,才可以说出更加有养分的观点,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众所周知的观点的重复。鉴于高校现阶段学习任务比较多,且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同学们未必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做课下调研。这也要求授课老师要学会引导,确保新课程模式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经济学新课程资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简明经济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经济学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