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中的孝行之美

2023-10-25◎王

文化产业 2023年29期
关键词:厚葬汉画董永

◎王 强 贾 勇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文化在其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人们的思想及社会行为都开始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画像石(砖)中孝行图像的流行。汉代奉行“以孝治天下”,实施“举孝廉”的选官制度,采用多种举措推行孝道,因此,孝道观念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并备受推崇。同时,厚葬与墓祭风俗的兴起、石刻技术的进步为孝行图像的产生创造了现实的物质条件。据调查,孝行图像的分布区域集中在山东、四川、河南、江苏、内蒙古等地。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汉画中可以看出,孝行主要表现在生时奉养、厚葬行为、祭祀方式上。

生时奉养

养亲事亲、尊老养老在汉代已形成律例,同时,汉代还制定了优抚老人的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例如,在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养老汉画石中,图上部有一老人,手持鸠杖,背微驼,跽坐在院中,左边一人手捧器皿走向老人,应是家人给老人送食物(见图1)。

图1 养老图

古人认为鸠鸟是“不噎之鸟”,赐鸠鸟杖是从国家层面表达对老人饮食正常、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有敬奉之义。而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要从供养、孝敬、顺从等方面来表现对父母的爱。汉画中有许多反映孝子养亲、事亲的画面,比如山东武梁祠后壁出土画像上层下部的董永侍父画像:图中右刻一大树,田地内一老人(董父)一手执鸠杖,坐在一独轮车上,另一手指向旁边一握锄具的男子(董永),董永扭身回视老人,与其交谈,并不时询问父亲有什么需要。车上有一瓷罐,是董永为父亲准备的饮用水或充饥的食物。这幅图刻画了董永耕作时用车将父亲载到身边随时供奉这一情节(见图2)。

图2 董永侍父图

山东、四川等地出土了多幅此类画像。这说明董永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其父。汉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孝子图为流传较广的邢渠哺父画像:图中,邢渠跪在父亲面前,有拿筷子夹菜喂父亲的;有拿勺子喂的;还有在父亲牙齿掉了不能嚼食时,自己嚼碎食物之后再喂的,表现了邢渠对父亲的赤诚孝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见图3)。

图3 邢渠哺父图

而老莱子娱亲画像则反映了精神方面的事亲,比如,山东武梁祠西壁出土画像的上部下层图中,坐在床榻上的老莱子父母相对而笑,手指着地上为他们表演的老莱子,其儿媳则站在旁边,手执果盘伺候他们。这幅画反映出老莱子即使自己年岁已高,但只要父母在,依然会把自己打扮成孩童娱乐父母,这一场景感人至深(见图4)。

图4 老莱子娱亲图

汉画像石中涌现出诸多孝子养亲图,其目的在于教化大众。这也是汉代推行孝亲伦理观的最好例证。

厚葬风俗

葬亲——在父母去世后,对丧葬的重视是儒家孝道观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厚葬风俗在当时是一种躬行孝道的行为。汉画中有许多孝子贤孙送葬的场景,比如,河南南阳唐河电厂汉墓出土的丧葬出行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汉代人的送葬习俗:画面中一人骑马肩扛幡做前导,其后紧跟六辆轺车,最后一辆车仅刻出一匹马和驭手,以示车队之多,络绎于途,表现了丧葬队伍的庞大;队伍前有一人双手执锸,旁有一株柏树。幡又称“铭旌”,有招魂的作用。送葬扛幡是为了引导死者亡魂顺利到达另一世界。《礼记·檀弓下》记载:“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而执锸寓意掘土封坟。柏树为常青树,寓意为生者希望亡者在另一世界能够长寿(见图5)。

图5 丧葬出行图

例如山东微山县微山岛沟南村出土的一件送葬画像石,画像分为三部分,画面中格为一队送葬人群护送一辆放置棺椁的豪华四轮丧车走向墓地;画面右格是一片茂盛的山林间,一群人正在挖好的墓穴旁准备安葬祭拜的相关事宜(见图6)。

图6 送葬图

墓葬画像中包括许多再现逝者生前生活的画面,这是希望逝者在冥间依然可以享有与生前同样的生活。这也是“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孝敬。例如,现存于河南南阳市汉画馆的一件庖厨、宴饮画像石,画像右侧四人,其中三人跽坐,正在品尝手中食物,第四人伏地叩拜,叩拜者上方刻有两把提壶。画像中间部分刻有七层叠案。画像左侧刻有三人,一人右向跽坐,双手在长案上方劳作;一人正面凭几而坐,双手伸向面前几案;一人正在灶前劳作,灶上有一个大锅,正在煮食物(见图7)。这些画面反映了生者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饮食无忧。

图7 庖厨、宴饮图

在当时实施“举孝廉”选官制度的背景下,人们为了博取声誉,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为过世的老人建造豪华的仿阳宅墓葬,雕刻画像并陪葬大量物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观念。从发掘出的大量汉代墓葬及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厚葬之风。

孝祀

儒家认为子女要孝敬长辈,既要在长辈生前从情感和态度上对长辈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又要将孝敬体现在长辈逝后对长辈的追念与祭祀上。人们把祭祀活动视为人间与冥间沟通的渠道,他们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长辈的缅怀和恭敬,这也被认为是孝道的延续。汉画中的祭祀主要表现在祠堂设立和食物摆放上。比如,河南南阳市英庄汉墓出土的祭祀汉画像石,画像为多层:第一层刻有墓祀,单檐屋顶,下有立柱、筑基;第二层室内放有五盘和六耳杯;第三层两侧为提梁壶,内置酒水,中间为一樽;第四层为一个叠案、两个石盒、三个碗;最下面一层为两棵树下卧着一条狗,狗的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它在看护祭品(见图8)。又如,山东台儿庄区邳庄村出土的一块双鱼汉画像石,画面中间刻有一个插有三炷香的香炉,左右盘中各放着一条鱼(见图9)。

图8 祭祀图

图9 双鱼图

再如,江苏徐州青山泉乡白集祠堂出土的一块盘中鱼画像石。在图中,一个刻有十字穿环的桌面上放着三个盘子,盘内盛有三种不同的鱼。众多汉画像石显示出了祭祀所用的祭品之丰厚,用具之多样,以及生者希望逝者在阴间享用丰盛的肴馔。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见图10)。

图10 盘中鱼图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中的孝子孝行图是当时社会孝道观的具体表现,为我国孝道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图像证史的功能。其丰富的内容、古拙而质朴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出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汉代画像石孝行图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厚葬理念的理解与体现。研究分析汉代画像石孝行图中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的孝道文化,而且对于当今社会公民提高个人修养,树立爱国意识,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厚葬汉画董永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
为厚葬的设计
浅谈汉代厚葬风俗
慎终追远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