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
2023-10-25胡侠
胡侠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3月3日,易炼红书记、王浩省长带队走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局领导就共同打造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达成共识,省政府与国家局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赋予全省林业系统新的使命。4月4日,易炼红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之地,对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指明前进方向。
一、把握浙江林業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扛起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系统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浙江林业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方位、目标、任务,积极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七山”成为浙江的一张名片、一大优势、一笔财富。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浙江林业有先行示范的基础。浙江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林业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是具备坚实的生态基础。全省现有森林面积915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4.59亿立方米,公益林和天然林面积6362万亩;湿地总面积247万亩,共有国际重要湿地2个、国家重要湿地2个,省重要湿地87处;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种,约占全国总数2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314个,此外还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1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占总陆域的9.7%;海域面积达0.4万多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的8.9%。丰富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浙江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信心所在。二是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浙江省拥有毛竹、雷竹笋等竹林1400万亩,油茶、香榧、山核桃、板栗等木本粮油近500万亩,花卉苗木178.8万亩,用材林基地1000万亩,林业企业数量达2万余家,形成了林业五大主导产业,木竹地板产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实木地板约占全国的一半,木玩产品占全国的56%,林业成为许多山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具备坚实的人文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文化的引领和精神的支撑。浙江省自然条件优越,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蕴蓄了五彩缤纷的森林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1200多条古道、27万多株古树、400多个生态文化基地,是留住人们文化印记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浙江林业有先行示范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部署,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直以来,全省林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积蓄了先行的优势。一是形成了理论优势。2006年9月27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中国绿色时报》发表题为《建设新农村林业肩负重要使命》的署名文章,提出加快构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发展生态林业来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富民林业来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发展人文林业来弘扬绿色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还就国家公园建设、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修复、森林防火等作出系列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林业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许多浙江经验、浙江元素,为浙江林业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积蓄了实践优势。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要以林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统领林业工作全局。一直以来,历届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先后实施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全面实施“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等战略部署,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森林质量显著上升、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林业经济稳步增长,林业改革发展形成了走在全国前列的整体优势。三是创造了体制优势。浙江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尊重和鼓励山区林农首创精神,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绿色金融机制、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地地役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林地占补平衡机制等众多重点领域的改革,有效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经验,成为全国唯一的“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浙江林业有先行示范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浙江、时刻关心浙江,对浙江发展谆谆指引。在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接连赋予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大使命,给浙江带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发展势能。我们要不断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奋力交出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分答卷。一是要答好政治必答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全面部署,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些部署要求既包含了林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也提出了林业发展的重大改革和重大创新,我们要结合浙江省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二是要答好民生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我们要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创造林业多种效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增收和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要答好发展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我们要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林业提质增效、林农富裕富足、自然和谐美丽。
二、谱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林业新篇章,落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举措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浙江在新征程上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生态文明观,从关于生态浙江建设的重要论述到生态文明思想,都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感悟“八八战略”的思想伟力,一以贯之地把“八八战略”蕴含的战略思维、系统观念、为民情怀、前列意识、问题导向、务实作风,深入落实到浙江林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肩负起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打造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努力推动浙江林业改革发展开创新的局面,继续发挥浙江林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标准维护生态安全,全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加大资源保护管理力度,但是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仍然受到多种威胁。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要强化整体性保护。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整体安排,严格保护林业生态发展空间,严守森林、湿地、物种资源保护红线,严厉打击毁林行为,确保将森林覆盖率、林地和湿地保有量、生物多样性等保护目标落实到位。二是要注重系统性保护。系统谋划重大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推行森林、湿地休养生息,全面落实林地占补平衡管理机制,推进天然林公益林并轨管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强化松材线虫病、互花米草等外来有害生物疫情防控,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三是要突出区域性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尽早设立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加快推进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创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高水平加强生态修复,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更富足,而且期待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对生态产品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但是森林质量总体不高、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要坚持森林扩面提质增汇一体推进,进一步提升国土绿化美化水平,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一是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确定造林绿化空间,强化绿化养护管护,努力实现林地应绿尽绿。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优势,深化省森林城镇建设,大力开展“一村万树”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更新,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强中幼林抚育、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钱塘江、瓯江等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构建美丽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深入推进碳普惠行动,大力推广林业碳账户建设,培育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全国林业碳汇先行示范区,实施亚运会林业碳汇交易捐赠,助力“零碳”亚运会。
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着力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祉。林业产业是山区林农收入的重要来源,山区丰富的林地和森林资源是山区林农增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提升林业富民能力,但是经营主体整体偏弱、偏散、偏小,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较低,林业三产融合程度不够高,富民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发挥林业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壮大林业产业体系。按照“强二促一带三”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林业五大主导产业,推广“浙山珍”“浙山至品”等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推动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竹产业振兴,推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构建一产优、二产强、三产兴的林业产业体系。二是要做大林业块状经济。推动林业三产融合发展,加强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开展林业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县和共同体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县、特色产业强镇、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不断释放产业集聚规模示范效应。三是要提升林业富民效应。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富民模式,深入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发展以林下道地药材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基地,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山区林农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高品位弘扬生态文化,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浙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活跃的林业生产实践,孕育了五彩缤纷的生态文化。安吉竹子、绍兴兰花、金华茶花、东阳木雕、诸暨香榧、庆元香菇等各具特色的森林文化,发挥着传播生态文明、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展示着浙江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我们要坚持生态普及、文化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林业的教育、引导和美学等功能,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全力塑造生态文明新风尚。一是要深入挖掘生态文化。系统研究梳理浙江林业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山水文化、地质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等传统文化,开展世界自然遗产遗迹、古树名木、森林古道、古村落等专项保护行动。二是要广泛传播绿色理念。深入開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广“浙里种树”“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机制;广泛组织植树节、湿地日、生态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结合“科技周”等林业品牌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系列科普宣传和各类科普宣教体验活动。三是要切实加强自然教育。深入挖掘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独特自然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载体,建设自然体验、产品展示、科技培训、实践体验和流动科普馆等多种类型的林业科普基地。加快科普教育区域硬件建设,完善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科普教育设施、解说系统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构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林业科普示范基地网络。
三、开辟探索先行示范的路径,增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示范的动能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改革开放创新是浙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浙江省委也提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两个先行”的基本路径,是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聚焦“创新、改革、开放”找准路径、精准发力、增强动能。
要深化林业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狭义的科技创新,对于林业来说,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创新,包括制度、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认真思考、立足实际,找准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一是要深化林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强林、机械强林行动,聚焦林业种业、林业碳汇、油茶等林产品精深加工、互花米草防治等关键领域,强化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巩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实用技术和机械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形成浙江林业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二是要深化制度创新。深入推行林长制,优化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林长制创新试点,提升林长履职效能,推动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三是要深化林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加快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的林事服务中心或与农事服务中心一体,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林机作业、仓储物流、林产品营销等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营效益。
要攻坚林业改革。改革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浙江省作为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林业的改革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要打造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先行示范,仍面临着很多新矛盾、新问题、新困难,都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来破解。一是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以股份合作为主导的林地经营权流转,形成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经营体制。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开发针对林业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产品,扩大林业保险覆盖面,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实施陡坡与平原农用地优化调整試点,探索开展补充林地跨区域调剂,进一步优化林地空间布局、提升林地生态效益。三是要深化林业数字化改革。要加快打造全国生态网络感知试点省,深化数字林业系统建设,聚焦全面贯通、综合集成、建章立制,打造智能、集约、高效、协同的林业数智支撑体系,重点推进林业强村富民、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林业重大应用建设,提升林业数字化改革实战实效。
要提升林业开放。开放是浙江发展的鲜明标识,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放大开放发展的格局,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要引导企业上山入林。加快实施“林业标准地”试点,以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林业,通过国储林融资、财政补助、集体资金等多渠道整合资金,引导国有企业、村集体参与流转林地的水、电、路、整地、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地经营权再交易,吸引工商资本轻资产投入林业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二是要加强国内跨区域合作。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江苏、安徽在森林康养、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构建生态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与中林集团等国企在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林业产业发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营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进一步提升林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三是要推进林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花博会、森林旅游节等会展经济,打造林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拓展林业企业进出口贸易投资空间,支持更多林业企业“走出去”闯天下。鼓励林业企业与国外林业龙头企业合作,努力把国外高质量的技术和理念“引进来”做强浙江林业发展。
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全省林业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省林业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学思践悟铸忠诚,感恩奋进建新功,实干担当勇争先,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