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类专业“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3-10-25刘少东林彦宇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式工学专业课

刘少东,王 岩,林彦宇,姜 薇,田 鑫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引嫩工程管理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9;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建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9)

0 引言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对象、场景和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度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014年,教育部开始在上海市高校试点开展课程思政,开始在专业课中实施德育工作的探索[1]。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对高校各专业课程开展德育工作给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并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与思政课程不同,德育要求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实施思政理论、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教育[2]。最终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质量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工学类专业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专业类别,旨在培养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型人才。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工科类大学生呈现出“强技术弱人文”的特征[3]。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从由监护人主导生活转入自我主导人生的过度阶段[4],该阶段是学生政治意识、“三观”、道德法治意识、思维方式、人生规划、职业精神及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意识和品格显然不能完全脱离专业知识而进行空泛的引导和塑造。课程功能、课程内容和开设时机决定了专业课在德育实践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地位和责任[5]。

1 主线内容

《纲要》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可归纳为5个方面[6],即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工学类专业,《纲要》将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纳入德育范畴。各专业课可按《纲要》要求,结合课程内容有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课程内容及受众心理特点,工学类专业课德育工作可按5条育人主线开展。

1.1 思想政治教育

习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德育开展也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考虑,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主题中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育人主线,将党的政治理论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用党在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说话,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1.2 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

在社会治理中,道德与法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旨在自律和他律的角度规范公民的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道德是以善恶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及相应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7]。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道德规范,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道德”范畴。法治与德育在学理上不可分割[8],此处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归于同一育人主线。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得益于中小学阶段开展的普法教育,我国大学生法治认知水平较高,但对行业或部门法律的掌握存在明显欠缺[9]。将德育和法治教育作为专业课德育开展的关键育人主线,可作为当前道德和法治相关课程“显性教育”的补益,有利于培养“德法兼修”新时代大学生。

1.3 文化熏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这些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非空泛地记录于典籍,常常通过具体而鲜活的事例得以体现,这些事例在各行各业均广泛存在。

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丰硕成果,这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技术案例,也为德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素材。我国高校工学类专业很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性课程,将文化熏陶育人主线引入专业课德育内容,可使专业知识更富“中国味道”,是将工学类大学生培养成中国文化见证者和传承者的有效举措,也是工学专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实践。

1.4 身心健康维护与促进

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一般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和《劳动》等通识类课程予以实现。但受限于开设学期及学时,上述课程只能在某一学期有限度地的开展。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级均有发生且各有侧重点[10]。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阶段全过程。在入学阶段,结合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开展专业课德育工作,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重要方式。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劳动教育具有“身心共育”的课程目标[11],其价值观念、情感取向及行为范式意蕴[12]属于身心健康维护与促进范畴。其中“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要求,对于面向众多专业的高校而言,显然无法通过通识类劳动课予以充分覆盖。《意见》中还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就为专业课德育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空间,也提出了要求。

1.5 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

不同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要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开展,而职业精神教育一般不开设专门性课程,通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案例、实践训练、课业要求、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渗透性教育,这些培养活动开展是自发和不成体系的。工程文化与德育逻辑起点和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13],立德树人目标的提出为系统性开展职业精神培养提供了政策指引。《纲要》深刻把握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别差异,要求理、工学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注重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对工学专业,要强化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工学类专业课程内容宽泛,涉及到大量工程实例、人物传记和规范准则等内容,开展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素材丰富,具有明显优势。

2 实施原则

2.1 德育与智育互促共进原则

《纲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其内在逻辑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等同于协同作用与互相促进的关系。德育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新增内容,而是就地取材透过专业课程知识点开展思政教育。在没有新增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同时完成了“德育”和“智育”。工学类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单纯专业知识学习极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和厌学情绪。前文已述及,德育具有非常宽泛的育人价值,结合专业知识点适时地开展德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并激发学习兴趣,这些恰是促使学生主动、持续、高效学习的内驱力,可以有效提升专业教育效果。由上可知,专业教育内容作为德育的实施载体,德育成为促进专业教育的动力来源,二者之间是互促共进的关系。

2.2 显性设计与隐性实施原则

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方式不同,德育须采取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模式,通过在知识点中植入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品德、情感、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感召和熏陶,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种隐性教育模式效果的充分达成不能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灵光乍现”式的临场发挥,而应在课程准备阶段进行精心细致的策划设计,并采用显性设计方法在课程大纲、教案及其他教学文件中明文列出,以确保德育内容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则应采用隐性实施方案,采用启发、感召和引导等方法,达到“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效果。显性设计与隐性实施应是所有专业课德育的原则。

2.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原则

教师是开展德育的关键力量,开展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主动意识和主导能力两个方面。主动意识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任务,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守好责任田”的要求,提高开展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主导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思政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提升德育元素挖掘能力、设计能力和课堂呈现能力。特别地,对于工学类专业任课教师,要结合工学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自身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工学专业学习特征的德育情境。

3 实施路径

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等要素构成[14],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在全面梳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凝练德育元素,适时适切地实现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德育呈现与专业教学实施的全面对接。

3.1 专业课德育目标生成

德育不是在专业课内容基础上额外叠加或生硬植入新教学内容,额外叠加或生硬植入的方式只会使得德育和专业教育出现无法融合的“两张皮”现象。德育目标应当由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由内而外地生成,而非任课教师根据德育要求主观预先设定。因此,专业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德育意义和育人主线,掌握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研判其中蕴藏的德育价值,而后根据工学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凝练形成德育目标。由此生成的德育目标即为满足德育与专业教育互促共进原则、与教学目标深度融合的德育目标。

3.2 专业课德育呈现

德育内容呈现包括德育元素挖掘和德育内容。工学类专业课是某一领域相关联的学科知识组合,涵盖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知识体系、原理方法和实践应用。专业教师应全面梳理课程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按上文列出的育人主线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该门课程德育案例库。德育开展应遵循适量适度原则[14],这就要求德育内容总量不宜过多、同一育人主线内容不宜重复。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对这些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和提炼,最终确定各章节德育目标和内容。此外,专业课德育内容呈现应体现显性设计原则,须做到“目标写入大纲、内容写入教案”,以作为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后改进的依据。

3.3 德育课堂设计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确定后,还应进行德育实施方案设计。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德育内容,都需要有张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在课堂展现。专业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得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和德育内容的隐性教育相互协调,营造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德育场景。对于拟开展德育的知识点,应根据专业教育及德育内容、类别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对于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思政内容的知识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多媒体呈现技术活动中不遵守法律法规,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产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理;对于科学精神培育思政内容的知识,则可以采用练习法,通过教师板书演示、学生练习试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明了“协同式”发展的前进方向。受专业特点、课程类别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工学类专业德育与专业教育间极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在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极为重要和迫切。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基于工学类专业特点进行德育开展模式讨论,是落实工学类专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为工学类专业开展德育实践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协同式工学专业课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盐工学人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下协同式产品外观设计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工学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