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外讲述中国小康故事
——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

2023-10-25张雨洁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柴米油盐小康纪录片

张雨洁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00)

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中国的脱贫壮举,也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实践。中国就此进入新的奋斗阶段——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问题频出,国际格局动荡不安。中国面临种种困境仍以其强有力的姿态崛起,世界各国也越发的想要全面了解中国。脱贫攻坚、筑梦小康的故事是世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现身说法。“德国出版界曾流行过‘故事驱动国家(story drive)’的理念,‘讲故事’被证实为国际传播中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近年来,纪录片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形象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了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跨国界的优秀文化传播载体。中国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大量感人肺腑的时代典型、先进事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经验,成为了纪录片创作亟待开采的‘富矿’。”[1]

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于2021年7月在国内外平台同步播出,该片的导演由英国人柯思文担任,他从事纪录片创作长达40 余年,获得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和多次提名,纪录片的制作班底有保障。在其职业生涯中,柯思文不止一次地来到中国,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令人惊叹,同时这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希望能够记录下最真实的事件,把中国小康社会的建成成就推到世界舞台上,让西方真正地去了解中国,放下偏见。《柴米油盐之上》把视角聚焦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焦点,选取了脱贫攻坚中既典型又平凡的“小人物”,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探寻了真实的社会境况,展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浪潮中对每一个平凡的小颗粒——“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了多维度视角的突破和表达手法的创新,在国际传播中塑造全面、真实且立体的中国形象。

一、选题分析:深刻理解中国小康故事的内涵与外延

(一)选题视角:聚焦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往往讲述重大事件,融入家国情怀、反映主流意识、彰显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政治传播意义。早年间,其创作取材集中在宏大叙事的概念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缺乏温度感。同时主旋律题材的宏大叙事的边界难以把握,容易导致纪录片变成说教式的宣传、填鸭式的输出,也会导致脱离人群、远离市场的后果。

《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开勇》《琳宝》《怀甫》《子胥》四集短片,讲述了贫困山区坚定扶贫信念的村支书常开勇,勇敢追求幸福、乐观面对生活、坚韧不拔的快递货车女司机“琳宝”,钻研艺术、不忘初心而实现阶层跨越的上海杂技团演员王怀甫,先富带后富、共赴小康路的快递民营企业家的故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隐性主题串联起一系列平凡中国人柴米油盐的故事。聚焦中国基层人物,在普通群众中寻找主角,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从中挖掘素材,讲述发生在每一个“主角”身上的生活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拼搏奋斗、爱国敬业、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引发观众共鸣、留出思考空间。

(二)选材标准:反映时代的理想和信念

优秀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它们都具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曾说过,单纯的故事讲述或者并不一定能够体现时代性,但是好的纪录片能够记录和反映时代的热点和痛点。纪录片可以表现自然、历史与社会现实,见证文化变革与社会变迁,它是理性的、真实的,直观地反映时代,映照每一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2]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极具时代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道路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制度价值,彰显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能力。《柴米油盐之上》通过讲述中国基层人物逐梦小康的平凡故事,折射出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摆脱贫困的热点和全球脱贫艰难的痛点,彰显了极具力量与担当的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可敬、可畏、可亲、可爱的时代风貌。

二、《柴米油盐之上》的叙事分析

(一)叙事视角:不完全的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型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具有多样性,如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是指不受任何客观限制,知道作品中的全部内容,限知视角即是未知的空间。叙事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维度,比如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和表达方法也影响着纪录片的内容呈现。《柴米油盐之上》的叙事视角从非完全的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手法出发进行创作。“‘内聚焦’,其特点为叙事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用‘叙事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达。”[3]内聚焦在文学作品中常表现为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从个人的单一角度叙事。叙事者相当于是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因此内聚焦型的叙事可能具有片面性的缺陷。实际上,“严格意义的内聚焦是叙事者完全用聚焦人物来代替自己的眼光,但当前大多数作品中的内聚焦都是第三人称的内聚焦,即叙事者一方面尽量专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一方面又保留了指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3]

《柴米油盐之上》四集短片均以故事主人公的第一视角来呈现情节内容。比如在《开勇》中,常开勇作为西南贫困山区的村支书,坚守在中国最基层,走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向百姓传递国家政策。因为工作性质,他经常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细致耐心地处理、调和村民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因为对故乡的热爱,他守得住信仰,耐得住清贫。以常开勇的第一视角“我”为主视角,在观看纪录片时观众的视线和思维逐步地深入到乡村脱贫工作中。

一方面是常开勇面对镜头、第一视角自我讲述了对脱贫工作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通过常开勇的家人、工作对象侧面地展现常开勇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常开勇的妻子曹家艳女士因为丈夫专注于工作,她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为多赚钱去高速公路的修建工地打零工,照顾老人和孩子,甚至有时想如果自己是常开勇的贫困户就好了。易地搬迁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王永洋一家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老一辈难离故土,但小一辈也需要发展条件。纪录片通过其他角色的叙述补充了常开勇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使得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更为自然,常开勇提及为什么要坚守扶贫的一线阵地:一是对父亲过早离世没能享受到美好生活的遗憾,再一是对故乡的诚挚热爱。纪录片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常开勇起伏的情绪,他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如果换成第三人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变成冠冕堂皇的夸赞。

(二)叙事结构: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多维度

“纪录片的整体框架和叙事条理取决于叙事结构,叙事结构并非纯粹的表现工具,甚至还影响着纪录片的主题建构与内容呈现,帮助观众理解和感悟纪录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4]近些年,随着纪录片创作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叙事结构,扩展到多维度的叙事。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了更好地呈现小人物筑梦小康的主题,在叙事风格上勇于尝试,采用多维度的叙事。

“线性结构叙事能够保证纪录片在叙事意义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同时线性的结构特征能够使每一个被讲述主体的讲述内容完整地表达和充分地延展,从而能够让受众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者、解读内涵。而非线性片状的结构叙事主要表现较为短小的,这种叙事结构所展现的故事形象通常是局部的、离散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不充分,可能在纪录片内涵表达上缺乏深度。”[5]

《柴米油盐之上》中《开勇》《琳宝》《怀甫》《子胥》四集短片采用了平行剪辑的方式,虽然在故事中主要人物之间并没有交集,但每集短片背后所蕴含“筑梦小康”的共同主旨连接着彼此。在《开勇》中采用线性叙事,以线性事件为导向,讲述了常开勇基层脱贫工作如何推进。第二集《琳宝》以顺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了走出云南山区追寻个人事业与幸福家庭的大卡车女司机张琳。同样的线性叙事,以张琳作为货车司机工作和第二次婚姻的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为组成部分,展现了张琳在追求幸福生活的一段人生经历。《怀甫》的叙事结构与《琳宝》具有同样的特点,不同的人生经历,同样的表现形式,也展现了平凡人向往幸福生活、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努力的精神。《子胥》的叙事结构不同于前三集的线性叙事,因为短片的讲述对象不再是单一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的民营企业家们。叙事主体的增多致使叙事顺序的盘根错节,每一个民营企业家都讲述了自身事业发展,叙事断裂、闪回、不完整,属于非线性单线叙事,给人主观上并列分布,呈现一种散乱的状态。《柴米油盐之上》将线性叙事结构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结合起来,在平凡人筑梦小康的主题上既向内挖掘了深度、又向外扩展了广度,有助于其创作理念诠释和传播效果的实际提升。

(三)叙事手段:纪实与留白造就情景交融

主旋律纪录片,特别是展现宏大主题的纪录片,可能会因为内容主题的枯燥刻板难以被观众所青睐。因此如何打破大众的固有印象,为主旋律、宏观叙事的纪录片找到出路,也是纪录片思考、创作的新落脚点。

《柴米油盐之上》系列纪录片采用纪实的手法、客观式记录各个主人公的故事,突出细节、放大亮点,将筑梦小康的大情怀分解成每一个平凡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叙事对象的真情自然流露,不仅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还升华其主题。该纪录片多次使用长镜头,例如《开勇》中常开勇驾驶汽车在没有经过硬化、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奔着目标不断前行,《琳宝》中张琳和新婚丈夫买车在海边道路兜风的幸福场景,《怀甫》中王怀甫带伤坚持杂技演艺生涯的最后一场演出,《子胥》中民营企业家们回馈故里、对家乡的展望,这些镜头完整一致,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

现实中的真实的生活涵盖事件所有的时间界限,事物的表面意义与实质内涵都要展现。纪录片中的真实生活的艺术性表现是在叙事手段纪实的基础上。第二集《琳宝》的主人公张琳可以说是命运多舛,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被迫停止的教育经历、逃出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又同样经历了波折。但张琳并不避讳自己离异的事实,对第二任丈夫坦诚以待,没有怨恨父母,释怀过去,从贫困山区走向城市,专注于事业和家庭,追求幸福生活。“该片的亮点正在于此:不说教、不自夸,而是以人说事、以事释理、以情入心。于镜头转换之间、情节推进之际,引导观众自主感受人间烟火中的中国情怀。”[6]

三、《柴米油盐之上》的传播价值分析

纪录片记录现实、反映时代、传播知识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纪录片被赋予多重价值。

(一)人文价值

《柴米油盐之上》纪录片以人为本,具有人文情怀。筑梦小康不仅仅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单打独斗,还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不仅关注自身的减贫事业还关注世界范围的减贫事业。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柴米油盐之上》以筑梦小康为主题,向世界表明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二)文化价值

纪录片的传播内容具有文化价值,不限语言、种族、地区,人们都能从纪录片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柴米油盐之上》海外版英文的译名是“期待已久的梦想”,其实从译名就可以知道纪录片讲述的内容,这是世界范围内每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所追求的共同梦想,从中体会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三)历史价值

纪录片具有时代性,部分题材记录了真实的当下或过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柴米油盐之上》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的背景下一系列鲜活的中国基层人物逐梦小康的故事。当我们未来再回首,《柴米油盐之上》就能展现这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结语

《柴米油盐之上》通过聚焦小人物多维度地呈现普通中国人筑梦小康的故事,其创作理念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值得借鉴。微观视角叙述细腻情感,兼具真实性、鉴赏性以及可传播性。《柴米油盐之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其价值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出来,给人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将中国脱贫攻坚的方法论直观地展演,体现出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同时也在国际传播的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对于中国的认知,让世界更为多角度、全方面地了解中国,也推动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柴米油盐小康纪录片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雷人画语
小康之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室一食
妈妈菜的柴米油盐——兼品二毛《妈妈的柴火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