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视角下的史料教学研究

2023-10-24谭师

中国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史料

谭师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要求历史课堂要完成新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真正“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史料是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的主要载体,家国情怀是学科育人的方向和落脚点。在教学实际中,运用有效史料可以打动学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让课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从精选史料和史料运用两个角度阐述落实家国情怀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 史料 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史学之体在于求真,史学之用在于至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课堂是启迪学生思考家与国的主要教学场所,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需依托于能感染学生的有效史料。因此,如何选择史料并且更好地运用史料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秦朝上承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下接大一统局面持续巩固的汉代,既有历史的深度—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开始,又有历史的宽度—秦朝统一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汉代对它的传承发展。本课以民心为线索,设计“秦之统”“秦之兴”“秦之亡”三个子目,史料的运用贯穿每个环节,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區分、辨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学生通过秦兴到亡,感受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一、博闻善择,精选史料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史料的选取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工程,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历史学基础和辨别史料的能力水平。课堂史料选取的基本原则为求实、求准、求新、求意,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堂的教学环节,最终筛选出符合课情和学情的史料。

1. 求实

“实”就是要保证教学所用史料的真实性。郭沫若先生曾说,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因此,历史教学必须保持宁可无史也不能乱史的精神。本课史料教师都对其来源进行了考察。如里耶秦简、《吕氏春秋》、《孟子》、《史记》、《荀子》、《读通鉴论》、《阿房宫赋》、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等,均为有据可循的有效史料。如此“求实”的史料选取原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2. 求准

“准”即历史材料的准确性。各种史料或多或少带有主观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想让所展示的史料更加准确,就需要多角度择取史料,避免凭借单一的史料得出结论。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基础筛选史料,这样才能选材有抓手、课堂有主线。例如,在讲秦朝统一的原因和措施时,本课利用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并未选入学界有争议的史料,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更准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求新

老问题不是只能匹配旧史料,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界的新史料和新研究成果。本课通过展示里耶秦简、文官俑等史料,让学生带有兴趣地理解秦朝的社会生活状况及统一措施。尽管课程结构和重难点无较大改变,但教师若能用新史料分析旧问题,便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创造更好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也能更契合新高考的“无情境不成题”的新特点。

4. 求意

课堂所选史料应符合课程内容所展现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生动的史料可以使课堂的价值升华,教师通过有力量的各类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家国责任感,符合历史课“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秦兴到亡的根本原因,本课以“民心”为线索,主要环节所选取的史料最终落脚于“民”,让学生真正感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创设历史情境,落实家国情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要求以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因此,在课堂创设历史情境,是符合“考与学”一体的教学方式。课堂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但如果将新课上成材料题复习课,就减弱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无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难以落实核心素养。有温度的历史课,首先,教师需要激活课堂,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将史实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形成历史时空思维,设计有效的问题线索引领学生思考,采用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对历史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最后,教师需要调整课堂节奏,融入价值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1. 史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将史料“用活”,让学生眼前一亮是史料导入的目的。秦朝距今久远,教师所选择的史料必须起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的作用,让他们对历史课有亲切感,体验历史的魅力。收集资料时,教师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里耶秦简中记载有九九乘法表,并且简牍上的文字清晰,学生容易辨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指认,以调动开场气氛。

生看图(两千多年前的九九乘法表)。

师:这是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的秦简。请大家思考,湖南,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哪个诸侯国的属地啊?

生:楚国。

师:为何旧属楚地的里耶能出土大量秦简?秦简主要记载了什么?我们通过这节课来回答。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本课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置境设疑,强化“历史就在身边”的认识,以出土文物为载体,调动学生对秦朝历史的兴趣。笔者选择里耶秦简是源于课本图片史料的灵感,是对课文材料的有效补充,让学生通过导入快速了解有关秦朝的学术研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 问题驱动,培养家国情怀

一节好课,教师会问问题是关键。问题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只有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感受历史、引发思考,才能帮助他们走进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1)环节一:秦之统—秦统一的基础

教师播放视频《秦统一天下全过程》,出示《西周分封形势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

★ 问题一:为什么秦可以完成统一大业?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

材料三: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生: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知道,因为战争、灾难,人民需要统一,有统一的共识,有华夏认同意识,这是大一统的观念,是秦朝统一的基础。材料二可以体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材料三和材料四体现秦统治者广纳贤才,通过改革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所以,总结概括得出,秦国是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而完成统一。

【设计意图】新课标教学理念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了素养本位,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一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材料难度应适中。从实际的课堂情况来看,教师以“为什么是秦国”作为线索开展小组讨论,很好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灵活运用,总结出秦统一的原因—天时、地利、人和,通过“华夏认同”观念理解秦的统一,理解当时的统一是民心所向,符合时代发展。

(2)环节二:秦之统—秦统一的过程

材料五:展示《秦朝形势图》,动画示意秦攻打六国的顺序。

材料六: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七:展示《秦朝疆域图》与《战国形势图》。

★ 问题二: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长城,看秦朝的疆域图与战国时期的长城有何不同?

材料八: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生:秦朝将战国时期各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了,横跨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的长城拆除了。目的是巩固统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传世文献和地图信息让学生深刻理解秦统一的过程,结合环节一的视频和动画向学生直观展现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并以小视角—长城切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变化便是时代的变化,从而承上启下,以物理长城和制度长城为导入,引入环节三。

(3)环节三:秦之兴—秦统一的措施

材料九:文官俑(见下图)。

★ 问题三:与早期国家相比,秦朝的国家形态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生:(小组讨论)首先,早期国家是天子和诸侯权力此消彼长,是天子与诸侯分权。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没有直接对地方产生管理,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政治管理形式。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是君主专制。其次,早期国家建立的血缘政治家国同构,是诸侯世袭,是一种贵族政治,但到了秦朝,官吏由中央任免,本质上是官僚政治。因此,我们组认为,与早期国家相比,秦朝开启了从天子诸侯分权到君主专制,从诸侯世袭到郡县任免,从贵族集团到官僚集团的蜕变。

★ 问题四: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文物思考秦统一的具体措施。

材料十三:毋敢曰猪,曰彘[zhì](扬雄《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jiā];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shǐ];南楚谓之豨[xī])……以王令曰皇帝诏……王游曰皇帝游。

—里耶秦簡“更名方”(部分)

师:从里耶秦简户籍簿中,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户籍簿上记载的每一个家庭;从“更名方”中,我们可以发现秦朝的“书同文字”政策不仅解决了文字异形等问题,而且将秦朝的统一措施落实到最基层,宣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加强了六国遗民对秦的认同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运用出土文物,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文官俑让学生看到其背后的制度规范和制度特点,并理解秦朝制度的优越性。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出发,使学生置身于秦朝,理解秦朝统一的措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文字、度量衡等,让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开拓视野,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制度创新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秦朝的统治在当时是先进的。从多元一体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脱离了早期国家血缘政治的束缚,开始形成以地缘政治为根本特征的成熟国家,最后,打破诸侯国间的割裂,形成大一统国家。学生通过本子目的学习,能真正感受秦兴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感受秦的强大,同时也与秦二世而亡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4)环节四:秦之亡—暴政与灭亡

★ 问题五:是谁让秦朝走向灭亡?

材料十四: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师:真正让秦朝灭亡的是人民。学习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希望大家都能当谨记历史教训的“后人”,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设计意图】本课以人民为主线,阐述人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秦优越的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式,幸福感较低,因此秦兴于人民,也亡于人民,让学生感受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课程最后以杜牧的《阿房宫赋》让学生思考秦亡的教训,思考学习历史的价值,做有思想、有温度的“后人”。

学习历史的魅力就是挖掘史料,寻找历史的真相。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感和现实感构成了史学发展的内驱力与生命力,这不是历史学家所独享的,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史料尽情感受,教师也通过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史料教学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担当是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落实新课标育人使命的根本途径。将情怀带进史料,用史料彰显家国,历史课才能真正对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品性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方.在史料视角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7):12-14.

[2] 张利娟,冯一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变化解析——以“家国情怀”为重点[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2(9):33-36+66.

[3] 赵锦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原则与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1):16-17+14.

[4] 张雪.求真向善: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与实践[D].青岛:青岛大学,2020.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