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明回家
2023-10-24姚远
姚远
那天晚上,他为我们《军工文化》杂志、神剑公司提了不少好点子,为搞好国防科技工业的文化宣传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下午两点一刻,在朋友圈里看到安徽作家戴旭东转发安徽国防科工办工会主任韦法明的一篇散文《山七镇琐忆》和一段话:“韦法明的人生告别会上午九点在一号厅,听说去了很多人,我外出错过了送行, 深感悲痛和遗憾。”心中陡然一惊, 急忙向芜湖5720 厂另一位朋友求证, 得以确认,心中悲怆,难以言表。
我与法明兄相知已经30 余年,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在西安一家军工企业杂志社任编辑,时不时会收到来自安徽军工系统一位叫韦法明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写得朴实接地气,他的诗写得清秀而空灵。初读作品,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性的洞察领悟,我一直以为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老學究。于此,便和他有了更多的“编作”往来,时不时也在电话里请教交流,我因仰慕而尊称他为“老师”,他在电话里也一直称呼我为老师,让我感到惭愧而惶恐,给他纠正过几次。但他也许是出于对“编辑”这个岗位的尊重而一直不改。此后,便开启了我们几十年的神交往来。
2007 年,我调到北京,创刊《军工文化》杂志,其时,他已任安徽省国防科工办工会主任,也成为神剑文学艺术学会的一位灵魂人物。不久,他被我们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文流协会聘任为第一批军工文化首席专家,我在协会任副秘书长, 彼此之间便有了更多的往来。但那仍然只是在电话里的线上交流,一直没有线下见面。
2009 年,韦法明组织了安徽省国防工业系统职工书法绘画艺术展, 邀请我们去参加。那是彼此之间第一次正式见面,没想到他是一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书卷气很重的书生。他组织的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很有规模,也很有水平,大多是反映军工行业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我随后在《军工文化》杂志上辟出专版做了宣传。
后来,我多次前往合肥,参加安徽省军工文化示范基地的评审, 以及省国防科工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等等,更多地见识到了法明兄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我曾经想,如果不是这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国文坛上应该会诞生一位重量级的文学大师。
在多年的平淡交往中,我感受到他对朋友的热情与真诚。无论什么时候到北京,他一定要向我报个到的,有时间我们就见个面,没有时间互致问候,浓浓的兄弟情谊却也体现在这随意平淡的交往之中, 牵挂着彼此,惦记着彼此,关心着彼此。尤其令我感动的,有一次我们在江西省景德镇组织军工行业的一个学习培训班,他竟然组织了安徽军工系统二十多人来参会学习, 也是为《军工文化》杂志来捧场的。
有一年冬天,在全国邮电工会的年终总结会上我们不期而遇。本来, 会议上是安排有工作餐的,但好像总觉得不能尽兴,待会议散了我们俩竟不约而同地往外走,就在附近胡同的一家小门店里,我们吃着北京的特色涮羊肉,就着北京的“扁小二”二锅头,聊至深夜,直到店家打烊。那天晚上,他为我们《军工文化》杂志、神剑公司提了不少好点子,为搞好国防科技工业的文化宣传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为搞好国防科技工业的文化宣传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那家酒店门面虽不大,但那天晚上烟火燎、热气腾腾的气氛,酒逢知己、其乐融融的醉意,令人至今难忘。
2018 年,他组织安徽省军工系统的工会工作会,诚邀我去做一个“国防建设与文化融合”的培训讲座。会后,他诚恳地跟我说,没想到您对我们安徽省军工企业情况竟这么熟悉。后来,他又邀请我们评审安徽省的“小三线”建设军工文化纪念馆,参观评审“作家村”“画家村”等,前后一系列的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军工文化建设, 弘扬 “小三线”人的军工精神,增强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学习交流,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前年冬天,他来北京开会,我们在与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主编江耀进的一次小聚上,听他承诺在退休之后也要花费时间帮我们协会和杂志, 把安徽省的军工文化工作宣传出去, 擦亮品牌,为军工文化建设做出他应有的贡献。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刚刚退休不到半年之际,英年早逝。北京的那次畅谈竟成永诀,安徽省失去了一位军工文化宣传的旗手, 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哥。
下午,法明兄在他众多亲朋好友的簇拥之下,已经归葬在生他养他的大别山下那个舒城小镇上,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回家”,是他曾经写过的散文,也是他临终遗言。法明回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