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口腔滴注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3-10-24应玲静戴玉璇陈美仙
应玲静,戴玉璇,陈美仙
孕后期和分娩后7 d之内的乳汁称为初乳,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物质,拥有抗病毒、抑菌、杀菌及免疫调节等保护作用[1]。早产儿母体初乳较足月儿母体含有更高浓度的保护因子[2]。然而,大多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因脏器发育不成熟、胎龄小、体质量低,消化功能不成熟,容易出现喂养进程缓慢,发生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不利于生长发育[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就被收住新生儿监护病房致母婴分离,生后早期需行管饲喂养,不利于初乳喂养特别是初乳经口喂养的开展。初乳口腔滴注是一种新兴的口腔免疫手段,可使初乳通过接触口腔黏膜而被吸收,诱导淋巴系统的免疫与应答,为无法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提供免疫保护和营养[4]。本研究探讨生后早期行初乳口腔滴注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进程、胃肠道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9年6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生后早期母亲愿意提供初乳、且住院期间采用母乳喂养为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8 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于本院出生或生后12 h 内转入本院;1 000 g≤出生体质量<1 500 g,28 周≤胎龄≤34 周;(2)生后24 h 内开奶,开始喂养时均采用鼻饲管微量喂养;(3)住院期间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乳喂养总量/实际喂养总量≥80%,无母乳喂养禁忌。排除标准:(1)合并口咽部或消化道畸形、染色体异常、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疾病;(2)未达出院标准自动出院、转院或死亡的。按生后早期鼻饲管喂养前是否行初乳口腔滴注分为观察组42 例(出生7 d内,在鼻饲管喂养前行初乳口腔滴注操作)和对照组46例(出生7 d 内,在鼻饲喂养前不行初乳口腔滴注)。两组性别、胎产式、机械通气的比例、出生体质量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经金华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6)。
表1 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基本情况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在出生7d内,每次鼻饲管喂养前行初乳口腔滴注操作,1 次/4h,持续5d。具体步骤参考季福婷等[5]的方法:每次操作前认真核对相关信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洁口腔;用1 ml 注射器抽取初乳0.2 ml,室温下静置5 min,沿一侧嘴角将注射器送入患儿口中,尖端指向患儿口咽部,缓慢匀速滴注0.1 ml,滴注时间大于20 s,将剩余的0.1 ml 采用同样方法沿对侧嘴角送入口中进行滴注,总用时大于2 min。对照组在出生7 d 内,生后早期提供的初乳按常规方法实行鼻饲管喂养。
1.3 观察指标(1)喂养进程的指标:①开始经口喂养,第1 次经口奶瓶喂养奶量≥5ml/次;②完全肠内喂养,胃肠内喂养量达150 ml·kg-1·d-1,不需要肠外营养支持;③完全经口喂养,经口喂养量达120 ml·kg-1·d-1,且无需鼻饲管喂养达48 h。(2)胃肠道并发症,包括喂养不耐受(FI)[6]、NEC[7]。(3)生长发育指标:出生时体质量、身长、头围;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出院时体质量、身长、头围。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出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肠内喂养进程比较 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实现完全肠内喂养、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期间肠内喂养进程比较d
2.2 两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NEC 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EC(≥ⅡB 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及住院期间体质量、身长、头围增长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初乳喂养的重要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生儿监护病房极力推行母乳喂养,尤其提倡早期开始经口初乳喂养[8]。早产儿胃肠道激素分泌少、呼吸-吸吮-吞咽动作不协调、开奶时间延迟、初乳经口喂养率低,初乳的营养和免疫保护降低或缺失,会导致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消化道并发症及感染机会增加,影响早产儿的近、远期预后。帮助早产儿尽早开始经口初乳喂养、尽快的实现完全肠内喂养、推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是新生儿监护室救治早产儿及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重点[9]。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实现完全肠内喂养、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提前,表明初乳口腔滴注可以推进经口喂养进程。这与欧阳夏等[4]、向美芹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1)初乳中的细胞因子可通过口咽部黏膜吸收,促进胃泌素、胃动素等胃肠道激素及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胃潴留,改善肠道运动和吸收功能[11];(2)初乳口腔注滴过程中,早产儿更早、更明显的出现规律的吸吮、吞咽动作[12],增加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推进胃肠道的成熟。(3)初乳所含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利于调节肠道有益菌生长,刺激肠道发育成熟。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乳口腔滴注可降低喂养不耐受、NEC的发生,其原因除上述的初乳口腔滴注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初乳中的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可以直接作用于口咽中的免疫细胞,还可以经吞入到达肠道,保护黏膜屏障免受氧化损伤;(2)初乳中的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还作用于口咽部淋巴系统,引起T 细胞、B 细胞活化,激活免疫器官产生抗炎反应。但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两组≥ⅡB期NEC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选用的研究对象出生后早期即开始使用母乳喂养(特别是初乳喂养),在住院期间采用母乳喂养为主的喂养方案,很大程度保护了肠道功能,使危重型NEC 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初乳口腔滴注对恢复出生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等情况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生长情况都达到了宫内的生长要求。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早期行初乳口腔滴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的成熟,推进喂养进程,降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本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样本较小,未对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及远期代谢性疾病等进行比较。今后将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探讨初乳口腔滴注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及远期肠道疾病、生存质量等方面影响,为其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