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

2023-10-24尹航

运输经理世界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上下车运输能力交路

尹航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地铁轨道交通拥有安全、环保、快捷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对民众的出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当前,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地铁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但是,一些城市的地铁轨道交通在运营中因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如设备性能不足、运输组织方式不当等,无法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1]。基于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因素,并据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提升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铁轨道交通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

1 地铁轨道交通的基本内涵

地铁轨道交通是一种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且需要运用电力进行牵引的轨道交通设施。此类列车需要在全封闭线路上运行,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心地带,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线路大多建设在地下隧道中,在城市中心外的运输线路主要建设在地面或者高架桥上。当前,地铁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城市都将此类交通设施作为解决地面交通堵塞的重要措施。

地铁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越发频繁,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满足民众在出行方面的需求[2]。

2 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影响因素

2.1 换乘站和换乘位置

换乘站设计以及施工难度相对较大,部分地铁换乘站采取分层换乘的方式,车站埋设技术要求高,乘客徒步距离大、换乘用时长,且排水、通风等设施的成本支出也将大幅度提高[3]。

部分城市把地铁布局设计为星型网络结构,在网络系统中的路线交汇点设立换乘点(站)。此换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乘客聚集的概率,进而会导致换乘点无法充分满足乘客换乘的各项需求,增加换乘难度。部分城市地铁布局设计为树形结构,此形式下的线路缺乏一定的连通性,会增加乘客换乘次数,容易导致线路客流量分布不均衡,进而导致部分换乘站出现过于拥挤的现象,会给地铁行车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2.2 缺少市郊线路及径向斜线

部分城市将地铁布局设计为栅格网状的网络结构,路线以平行四边形的形式进行交叉,连通性好,乘客换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且由于此类线路的方向非常简单,能够有效提升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使客流量得以平均分布在每条线路中。但是运用此类线路,郊区和市中心之间缺少径向斜线,进而导致郊区居民无法便利地到达市中心,对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4]。

部分城市地铁网络结构设计为放射网状。此类线路虽然有效解决了乘客换乘难、交通缺乏连通性等问题,但是由于此类线路实际深入市郊的距离相对较长,进而导致郊区到达市区必须在市中心完成换乘,会增加换乘次数,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在一些情况下此类交通方式还不如地面公交便捷。

2.3 停站作业时间因素

受乘客上下车时的秩序、列车停站时间等多方面的影响,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始终无法得到充分发挥[5]。在部分时段,地铁内的人流量相对较大,乘客大量增加会导致屏蔽门无法及时关闭,地铁屏蔽门的开关次数也会有可能影响列车停站时间,可能导致列车无法在要求的时段内完成启动,造成列车晚点。

2.4 服务水平不足

地铁交通设施是城市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向外界推广文化、经济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在国内地铁服务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有待提高,不能充分满足地铁服务工作的需求。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乘客上下车组织引导能力,应急不及;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端正,会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6]。服务水平不足可能会激化矛盾,严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会影响地铁轨道交通的发展。

2.5 行车交路不合理

地铁列车运行周转区域一般被称作行车交路。通常行车交路设计会详细划分每个交路列车的运行区段、列车对数等。若地铁轨道交通在运行时所采取的行车交路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会使整体运输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若在运输过程中,两辆列车在相同的时间段、相同的行车交路进行折返,会增加轨道运输的成本支出,且会延长乘客的候车时间,不利于铁路交通运营水平的提升。

3 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改进策略

3.1 加强线路设计研究

地铁轨道交通设计会对其后期运输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要深入了解乘客乘车的各项需求,针对换乘位置、人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合理布局网络结构,充分考虑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交通便捷性,提升地铁交通的连通性,提升地铁轨道交通的转换能力和地铁网络对城市的覆盖效果。

此外,地铁设计要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应用先进装备,使地铁轨道运输实现安全便捷、提速增效、降耗增效、扩能增效,迈入新阶段。

3.2 优化调整地铁折返方式和运行方式

地铁折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交通运输能力造成影响。地铁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地铁列车折返时的各项需求。研究显示,地铁站后折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于站前折返能力,因此在设计工作中,要合理采用站后折返方式,也可以建设相应的地铁折返站,充分满足地铁在折返时的各项需求[7]。

采用缩短地铁停站时间、加快过岔速度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地铁折返能力。运用交路运行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地铁客流量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合理运用小交路形式,在人流量较小的地区采取大交路形式,以提高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地铁大小交路运营如图1 所示。

图1 地铁大小交路运营图

3.3 建立良好的上下车机制,优化换乘站点设计

乘客上下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列车停靠站时间造成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地铁交通乘客上下车的管理工作[8]。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针对当前乘客上下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如安排专业技术较强的管理人员对乘客上下车进行管理与指引(见图2),尤其是在早晚高峰阶段,要保证地铁轨道交通在停靠时间方面有较高的合理性。对于未能及时乘车的乘客及时开展疏导安抚工作,确保上下车有序进行。

图2 工作人员指引乘客进行车辆换乘

在地铁轨道交通中,换乘点对人们的出行路线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要合理设计换乘点位置[9]。例如,对乘客数量、站点人流量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展开综合分析,明确每个站点的乘客数量,为乘客提供科学的换乘路线,同时运用语音等方式进行提示,指引乘客科学换乘,使乘客能够在客流量较少的站点完成换乘,进而提升地铁轨道交通运输效率。

3.4 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满足乘客在乘车时的各项需求,提升其乘车体验感,保证乘客有序上下车,乘务人员、站台服务人员需有效发挥自身作用[10]。

服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提高地铁轨道交通服务工作质量,为地铁轨道交通高效运营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有效避免因乘车高峰期上下车秩序混乱而引发交通事故。例如,相关服务人员对地铁运营过程中乘客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管控干预,进而有效避免车外乘客大量涌入,导致车内乘客没有及时下车,或者是由于乘客在车门将要关闭时冲入车门等情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3.5 合理安排行车方式

现阶段,国内部分城市的地铁轨道交通在客流量方面存在不均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对地铁运输能力造成了影响,加大了地铁交通运输的压力,严重影响地铁轨道交通运输时效性及其未来发展。对此,相关部门要优化运输组织与资源配置。针对折返站、列车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11]。根据各个车站的特点,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标准,科学合理地完成对行车次数的设计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理的运行方式。例如,合理制订和运用大小交路、车次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单线乘客压力较大对整体运营效率造成的影响;对于只有一条路线的地铁运输线,运用大小交路时,需设置出科学、规范的中间站折返路线。

4 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地铁轨道交通运输建设是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的重要措施。但现阶段部分城市的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和实际运营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运输能力始终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实际运输效率相对较低,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出行的各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充分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及地铁运输需求实际状况,优化网络布局、强化节点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技术升级和管理现代化,以全面发挥和提升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上下车运输能力交路
“上下车”智解方程
提高石门县北站运输能力措施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行为与停站时间研究*
宁波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时间特性分析与建模
高仿真系统运输能力评估和方案验证的研究
大小交路模式下通信系统功能的联调实现
地铁信号系统既有线交路改造方案探讨
既有线运能释放及机车交路延长条件下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的优化
物料颗粒级配对带式输送机运输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