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改善肺功能影响分析

2023-10-24王爱萍付小云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0期
关键词:呼气血气运动

李 萌 王爱萍 付小云

(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肺功能室,山东 青岛,266300;(2.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呼吸一科,山东 青岛,266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类疾病,主要是肺部炎症、有害气体等所致。近年来,在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慢阻肺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在病情的发展下,可能还会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增加致残率与病死率[1]。有数据调查表示,40岁以上的人群属于慢阻肺的高危群体,患者在出现慢阻肺后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等,会在增加患者家庭负担的同时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担[2]。如慢阻肺患者治疗不及时,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慢阻肺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实践表明,长时间药物治疗会导致慢阻肺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3]。因此,寻找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慢阻肺患者非常有必要。实践表明,在慢阻肺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如可以配合运动并呼吸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与呼吸功能,特别是在腹式及缩唇呼吸法中,配合慢跑与瑜伽等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体质,能有效改善临床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探究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运用运动并呼吸训练的作用及对肺功能的影响,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慢阻肺康复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3.33±4.6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2±0.64)年;急性加重期14例,稳定期20例。试验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4.01±4.66)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10±0.65)年;急性加重期16例,稳定期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X线与肺功能检查确诊[5];②无药物禁忌者;③生命体征稳定者;④临床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①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有肺炎等疾病者;③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有药物禁忌者;⑤不愿参与研究者;⑥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疗法。采取药物治疗,用氨溴索注射液30 mg实施雾化吸入,2次/d,同时吸入噻托溴铵,按量吸入,并给予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将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并呼吸训练。①卧式呼吸方法。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双眼微闭,之后缓慢地吸气,在吸气时指导患者进行提肛收腹,此时气道、胸腔内的负压会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胸腔内血液流动;在呼气时,缩小口唇,缓慢地呼气、舒肛,将全部的气体呼出,3次/d,30 min/次。在训练中控制好呼吸节律、呼气方法。在吸气时鼓起肚子,降低膈肌,让更多的氧气可以进入到肺部,呼气时缩起肚子,在一呼一吸中让膈肌开展上下运动,如嘴巴张开呼吸,肺泡会快速关闭,不利于残留气体呼出,故需要慢慢地深呼吸,在呼气时将残留的气体呼出。以上呼吸方法可以改善肺活量、心肺功能。②腹式呼吸。因患者病情的进展、胸廓活动的限制,需要开展腹式呼吸训练,在进行肺部呼气时,患者会有吃力的感觉,常会因通气量不足而引起缺氧。腹式呼吸训练可以让患者学会通过腹肌运动来提高肺活量,保持呼吸功能。在训练时,让患者保持立位,一手放在腹部,在腹部隆起时,另一手放在胸前,限制胸部的扩张。吸气时隆起腹部,胸部不动,呼气让腹部保持内陷,将气体尽可能呼出。呼与吸时间比例保持在2:1;应用鼻吸气、口呼气的方式,缓呼深吸,不能用力,7~8次/min,2次/d,15 min/次左右。③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病情,指导科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在每次运动前,指导患者伸屈运动,如太极拳等。同时配合下肢运动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预防患者出现不适感,如运动强度为在30 min内保持6 min基础训练;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至少训练2~3次/周。鼓励患者自主训练,1次/d。

两组均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血酸碱度,应用血气分析仪在患者空腹、未吸氧状态下检测,取3 mL桡动脉血,以3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8 cm[5]。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呼气峰流速、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采用肺功能仪检测。③比较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呼吸困难评估:没有出现气促为0分,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为1分,在快速爬坡或快速行走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为2分,在平地缓慢行走时出现呼吸困难为3分,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困难为5分[6]。运动功能采用登楼运动试验进行评分,在医生的引导下,指导患者以正常的速度登楼,对患者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7]。④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患者的疾病影响、活动受限等。疾病影响主要评估患者的不安全感、焦虑、失望、痛苦;活动受限主要评估患者的穿衣、游戏、爬坡、家务等项目,均为正向评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佳。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呼吸训练后,患者的肺功能正常,呼吸功能正常为显效;呼吸训练后,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功能均有所好转为有效;呼吸训练后,患者的呼吸功能、肺功能均没有变化,病情加重为无效[8]。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改善,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酸碱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

注: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血氧分压(mm Hg)二氧化碳分压(mm Hg)血氧饱和度(%)血酸碱度试验组34治疗后60.21±6.9149.43±8.0177.42±3.337.01±0.11治疗前75.14±4.1531.74±6.8193.70±2.917.42±0.12对照组34治疗后60.14±7.1350.61±7.8577.17±3.547.00±0.10治疗前67.24±6.9339.14±8.0486.41±3.047.20±0.11 t两组治疗后 12.344 6.530 11.626 7.880 P两组治疗后<0.001<0.001<0.001<0.00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最大呼气峰流速、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

组别例数最大呼气峰流速(L/s)用力肺活量(L)第一秒用力呼气量(L)试验组 34治疗前2.31±0.551.65±0.331.34±0.30治疗后3.34±0.352.15±0.311.99±0.41治疗前2.31±0.551.70±0.421.29±0.33治疗后2.81±0.441.90±0.321.56±0.42 t两组治疗后 5.4973.271 4.272 P两组治疗后<0.0010.002<0.001对照组 34

2.3 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44.11±0.432.70±0.2367.54±3.1187.71±3.38对照组344.15±0.293.14±0.2867.59±3.4280.11±1.28 t 0.450 7.0800.065 12.261 P 0.654<0.0010.948<0.001呼吸困难评分组别例数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疾病影响、活动受限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疾病影响、活动受限等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疾病影响、活动受限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活动受限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44.01±0.217.81±0.444.24±0.317.66±0.66对照组344.02±0.256.11±0.554.13±0.276.72±0.38 t 0.179 14.0741.560 7.179 P 0.859<0.0010.124<0.001组别例数疾病影响评分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慢阻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还具有迁延不愈、病程较长等特点,其发生与肺部出现异常炎症、气流受阻等有关系,患者会出现呼吸肌疲劳、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对其肺功能、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病情逐渐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甚至造成患者死亡[8]。目前,临床在慢阻肺的治疗中多采用氧气支持、平喘、止咳等治疗手段,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践表明,此疗法无法有效改善肺功能,故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下,康复医学在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9]。在慢阻肺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首先需要评估其病情,配合心理、运动训练、呼吸训练等方式。有研究表明,在慢阻肺患者康复治疗中配合运动并呼吸训练,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10]。

血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实施检测,对其是否存在低氧或低氧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为呼吸衰竭及酸碱平衡失调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改善,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血酸碱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并呼吸训练可改善患者血气状况,促使肺泡内气体自体内排出,使机体代谢能力增强,为血气指标的改善提供了保障[11-12]。肺功能指标如最大呼气峰流速、用力肺活量等是判断肺功能的常用指标,对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可结合检测结果,了解患者通气功能障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最大呼气峰流速、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并呼吸训练可增强患者的肺功能。由于运动并呼吸训练的开展能减少肺内的残留气体,加快对肺部的修复,对改善肺的动态顺应性、提升肺通气量均具促进作用[13-14]。

呼吸困难程度、运动功能可反映机体心、肺功能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并呼吸训练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增强运动功能。运动并呼吸训练可以通过腹式、缩唇等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在不同的呼吸方式下进行呼吸,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提高机体的运动强度。

生活质量是检验患者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疾病影响和活动受限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疾病影响和活动受限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并呼吸训练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并呼吸训练中的卧式呼吸方法可以增强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增加通气量,从而改善疲劳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

临床疗效可评估治疗措施的实施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并呼吸训练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示运动并呼吸训练的开展,能在改善肺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机体训练强度,增加机体的耐受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采用运动并呼吸训练,其应用效果显著,而且对改善肺功能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呼气血气运动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不正经运动范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