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

2023-10-24刘金凤刘洋海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0期
关键词:炎性神经功能脑梗死

刘金凤 刘洋海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康复科,山东 威海,264200;2.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山东 威海,264200)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管常见急症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中,多因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形成了血栓,使得动脉血管管腔闭塞或较狭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致局部组织坏死而引发[1-2]。急性脑梗死发展尤为迅速,在发病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情况,若病变涉及脑干及小脑等部位,会诱发脑疝或者留下后遗症,进而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就现阶段而言,临床多选择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药物方式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但普遍存在效果不佳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急性脑梗死归于中风范畴,与瘀、痰、风、火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昏仆及半身不遂等症状。临床认为,辨证取穴可通过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针对性穴位治疗,来提升疗效。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观察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此研究以2021年1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科学分组后给予不同治疗,现将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6.25±3.54)岁;病程2.07~5.11 h,平均病程(3.65±0.87)h。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76±3.48)岁;病程2.11~5.34 h,平均病程(3.89±0.72)h。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意义。此研究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求》[3]中对老年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②通过磁共振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③年龄≥60周岁;④病发时间≤48 h。

排除标准:①心脑肾功能有严重障碍者;②有脑出血或者出血倾向者;③伴颅内肿瘤者;④既往存在脑部血管治疗史或颅脑创伤史者;⑤无法有效沟通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即:入院后,对患者血压、呼吸、心率及体温进行密切监测,于静脉溶栓有效治疗时间窗内,给予尿激酶或阿替普酶粉针进行静脉溶栓操作,之后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次/d,10 mg/次。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加入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详细为:①基础穴位选取。基础穴位包括三阴交、水沟、太冲、内关、百会和四神聪等,以患者症状为依据进行穴位加减,吞咽困难加天柱、风池;语言不利加玉液、金津;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下肢功能障碍加昆仑、委中、阳陵泉和环跳;上肢障碍加外关、肩髎、合谷和三里;血瘀气虚加足三里、血海和气海;风动阴虚加风池和太溪;瘀阻风痰加阳陵泉和丰隆;腑实痰热加丰隆和大椎。②施针前,对患者穴位皮肤行常规化消毒,选择华佗牌毫针进行平补、平泻操作,规格为0.30 mm×40 mm,得气之后留针0.5 h,1次/d,1个疗程为10 d,疗程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治疗前后,以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和改良Rankin评估量表mRS为依据,对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估。其中,NIHSS分值在0~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ADL分值在0~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状态呈正相关,mRS分值在0~5分,得分与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呈负相关[3]。

②观察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5 mL静脉血,对其进行离心处理,时间10 min,转速3 000 r/min,将血清分离出来并置于-20 ℃冰箱内备用。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方法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测量[4]。

③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选择血液流变设备SA-5600对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进行检测。

④观察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睡眠质量、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得分与生存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NIHSS量表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明显改善、改善和无效四个级别。其中,NIHSS评分降低程度≥90%,且为0级病残视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程度在46%~89%,且为1~3级病残视为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在18%~45%,且为1~3级病残视为改善,其余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明显改善率、改善率三者之和[5]。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涉及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运用()表示,组间差异情况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运用[n(%)]来表示,组间差异性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mRS均有降低、ADL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降低/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NIHSS ADL mR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623.04±4.1214.15±3.2157.51±5.9676.37±6.915.04±1.032.07±0.39观察组 5623.07±4.09 7.94±2.7357.53±5.8888.03±8.995.06±1.011.32±2.31 t 0.035 10.1030.016 7.0490.0952.195 P 0.971<0.0010.987<0.0010.9250.031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CRP(m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6163.21±11.07131.78±5.6763.15±7.0943.01±3.6642.79±5.0217.21±3.08观察组56163.28±11.10116.65±4.5763.17±7.1131.97±3.5442.80±5.0112.22±2.49 t 0.031 14.2430.014 14.8640.009 8.637 P 0.976<0.0010.989<0.0010.992<0.001组别例数IL-6(pg/ml)TNF-α(ng/L)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分)

组别例数睡眠质量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对照组567.98±1.158.04±1.117.49±0.387.11±0.46观察组569.21±0.969.72±1.039.19±0.279.09±0.37 t 5.626 7.606 25.001 22.994 P<0.001<0.001<0.001<0.001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D-二聚体(ug/L)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变形指数(mPa·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6316.78±45.04208.67±22.835.05±1.063.40±0.9711.03±2.828.01±1.7772.49±8.5353.09±7.13观察组56315.92±45.02173.61±19.755.04±1.072.29±0.4211.05±2.815.98±1.8272.51±7.9245.62±6.07 t 0.093 7.9630.045 7.1990.034 5.4820.012 5.469 P 0.926<0.0010.964<0.0010.972<0.0010.991<0.001

2.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83.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3 讨论

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降低,ADL均上升,且观察组降低/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能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起到有效降低作用,缓解其高凝血状态和血液循环状态,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基础之上,提高治疗效果[6-7]。这是因为在发生老年急性脑梗死之后,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大量炎性因子被释放,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8-9]。这时,作为典型炎性因子CRP,水平呈现出急剧上升趋势。TNF-α多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脑梗死损伤程度起到促进作用[10-11]。IL-6具备调节多种免疫功能,为病情、预后判断的标志物。而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能有效结合病经穴位所对应经络穴位,在相辅相成作用下,充分发挥出血气疏通和促进经络恢复正常血运的作用[12-13]。老年急性脑梗死不仅有较高发病率,而且致残率和病死率都极高,主要病理特征为神经损伤,因此对神经功能进行康复,是此病治疗中至关重要环节,而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能以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为依据,选择相应穴位进行加减,对机体经络进行刺激,促进患者痉挛症状和肌力恢复,改善其神经功能,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14-15]。另外,将针灸治疗应用到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可通过选择相应穴位行针刺操作,对梗死区血供情况进行有效改善,恢复神经元活性,明显改善患者微循环状态,增强其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在有效调节脑部功能、全身功能同时,逐步恢复其基本生活能力,进而促进其生存质量提升,这与徐文源等[2]研究结果一致,即:将针灸辨证取穴治疗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缓解神经功能缺损问题,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良反应出现可能性较低,有较高安全性[16-18]。

综上所述,将针灸辨证取穴应用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改善凝血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炎性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