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遇见诗词的美好
2023-10-24胡丹
胡丹
【摘要】以实践的方式,通过行走体验诗词里的山水旅程,通过探寻触摸诗词里的草木情深,通过编演感悟诗词里的活泼故事,让儿童在经历中遇见诗词的美好,在诗词学习中实现情感的真实体验、思维的深度拓展、素养的层叠式提升、意志的自我形塑。
【关键词】诗词学习;实践;行走;探寻;编演
诗是古老的文学样式,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到后来衍化出词,又兴生出曲。中国向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词名篇灿如繁星,熠熠生辉,其美学魅力跨越时空。然而,因为时光阻隔,加之古典诗文的用语洗练、表达独特,往往让儿童觉得艰涩难懂。传统的诗文教学囿于课堂,只是一种抽象化的、非真实的学习,儿童对于古典诗词依然感觉遥远。
那么,怎样让古典诗词与当下的儿童以及儿童的当下相通,让他们在诗中读出直觉的美好,读出丰厚的人生况味,唤起久远的心灵回响?笔者认为,唯有实践。实践,赋予儿童诗词学习的意义;实践,让儿童在经历中遇见诗词的美好。
一、行走:诗词里的山水旅程
每一首诗都是生动鲜活的游历图;每一位诗人都是资深的旅行家。古时,杭州西湖是以一种让世人魂牵梦绕、赞不绝口的姿态走进文学中的。学生们在学习了苏轼和杨万里关于赞颂西湖的诗之后,对杭州西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带着诗词上路,去寻觅诗人们留在山水间的文化身影。
描寫杭州西湖的诗词很多,学生们先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整理收集了100多首古诗词,对应西湖边的多个景点。按照知名度排序,最终精选出5首古诗,对应5个景点。接着手绘地图,围着西湖定下地点、方位,标注景点:净慈寺、望湖楼、白堤、孤山放鹤亭……研讨景点之间的线路关系,商量按怎样的景点顺序走,讨论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再接下去,学生们利用假期重走这些诗人笔下的诗歌之路,领略诗歌照耀下的西湖之美。
在净慈寺外,他们懂得了杨万里咏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时独有的心境;在白堤,他们了解了白沙堤和白堤的不同,明白了白居易为何会感怀“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在孤山放鹤亭,他们体会到了林逋闲暇的隐居生活以及对植梅养鹤的执着喜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西湖边的寻寻觅觅,让学生们一次次与被诗词记录的美好不期而遇,也似乎与诗人们一次次相遇,一路感受着诗人们对于西湖的深深眷恋。
“跟着诗词游西湖”这样一次项目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游遍西湖,既饱览了西湖美景,又加深了对优秀诗词文化的印象。这样的诗词学习,因兴趣而出发,因收获踏上归途。
二、探寻:诗词里的草木情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儿童的诗词阅读应尽可能地接近、置身于艺术创作发生的自然原境。自然原境往往有极好的场域性,会让身处其间的物景弥散出独特的姿态、味道、意象。这种鲜活的感性意象熏染着儿童,丰茂又斑斓,澄澈又天然,会不知不觉沁润他们的身心,行“不言之教”。
学校有近百种植物,老师们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时开展了一项特别有意思的项目实践活动:寻找诗词中的草木情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园子,以草木为主题,去探寻诗人笔下的草木。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去操场边观赏初春拂堤的烟柳,感受春天的美好;着一身汉服,仿《红楼梦》中的情境,在芬芳的草地来一场海棠诗会;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关注角落里的那一丛青苔,虽没有艳丽的色彩、挺拔的姿态,却有着让人拜服的韧劲与生命力……
儿童通过诗词与草木对话,通过草木懂得诗词。在自然的原境中感受每一株草木拥有的情意:树有性格,花觅知音,草会呼吸……在诗与自然物景的比照下,走进了一个深情的草木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盈了内心。
三、编演:诗词里的活泼故事
说到诗词学习,我们常常把它和音乐、绘画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诗词平仄起落、回环往复,极具音乐感,加上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宛如画卷般呈现,带给我们诗、画、乐融通的熏染。
在儿童的眼里,这有情有景的诗词世界固然美妙,但他们更钟意听故事、讲故事,而且乐此不疲。古典诗词中,恰恰有很多这样活泼的故事,如果我们以戏剧表演的形式,穿插细节、活灵活现地讲出来,儿童会在鲜活的故事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角色饰演。两人一组,每组仅凭肢体语言,表现出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李白”或“孟浩然”的特质,表现出送别的剧情。每一组的表演都别具特色。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体会友人送别时斟酒、满饮的动作要领。此外,关联另外几首送别诗,让学生们了解古人送别的仪式感:除饮酒外,还有踏歌而行、折柳相送……学生由此感受到古典的人文情怀。
接着,学生们再次组成几个团队对诗文进行二次创作,增添场景设计、人物台词,配合音乐,进入了完整的表演阶段。教室俨然变成了长江畔悠悠千载的黄鹤楼,承载着饱满的离别之情,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忘我的“共通感”,悠悠情思和不舍萦绕心间。
当儿童以实践的方式与古典诗词相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情境场域,让儿童的诗词学习如临其境、如沐春风。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研究,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深化,获得情感的真实体验、思维的深度拓展、素养的层叠式提升、意志的自我形塑。有意思、有意义的诗词学习,为儿童打开了一扇窗户,通往诗意的远方。
【参考文献】
[1]王新.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J].中国文艺评论,2020(2):75-83.
[2]林长山,李春虹.戏剧,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样态 [J]. 人民教育,2015(13):54-55.
[3]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功能与路径[J].基础教育,2017(6):58-66.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