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3-10-24梁学峰
梁学峰
(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农业林业和水利站,广西马山530601)
高致病性蓝耳病又称作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其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类高发疾病,不仅会制约生猪健康生长,还会影响妊娠母猪的繁育,导致流产几率增加,可能会产下木乃伊胎、死胎等, 其他猪会患有比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养殖工作的发展会造成极大威胁。 面对该疾病,应加强防控,及时做好疾病诊断工作,降低其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基于此,文章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疫病的防控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高发疾病,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其一旦在养殖过程中出现,还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疫病蔓延和传播,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猪群还会产生免疫抑制, 导致其抵抗力下降, 出现免疫失败等情况。这都容易为其他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导致猪群感染其他疫病,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大大增加死亡率。 且已经康复的猪和隐性带毒猪容易长期排毒,造成疫病大范围的传播,更需要做好防控。
1 临床症状
生猪在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 具体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共济失调,影响其正常行走。 病猪的后躯肢体无力、麻痹,排便量与排尿量均明显地下降。 患病猪的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耳部有紫斑出现。 患病猪会出现明显的高热症状,体温升高至40℃以上,同时会伴随着明显呼吸道症状,打喷嚏、气喘、咳嗽。
仔猪免疫力较弱, 其发病后还伴随着较高死亡率,且死亡后,鼻孔中有红褐色、白色液体流出。呼吸困难,被毛粗乱。仔猪后期生长缓慢,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其他疾病。
妊娠母猪发病率比较高, 具体表现为体温升高。 妊娠中后期还伴随着较高流产率,即使产下胎儿,大多为死胎、僵尸胎,给养殖工作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部分病例还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种公猪极易出现运动障碍,精神萎靡,并同样伴随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另外,会影响其繁育工作,造成精液质量变差,对后期配种工作造成较大的威胁。
育肥猪患病后, 同样伴随着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肺部发炎,结膜炎,眼睑潮红,还存在大量脓性分泌物。 若是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病情进行抑制,还可能造成育肥猪死亡率升高。
2 诊断
2.1 病理学变化
结合生猪患病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即能初步诊断疫病。 若是想要进一步做好诊断工作,还可以结合其具体病理学变化做好诊断,可以将养殖场的病死猪尸体进行解剖。 通过解剖,能够发现病死猪,其脾脏边缘和脾脏表面会存在梗死病灶,肾脏颜色呈现土黄色,且存在大量的出血点。 支气管内部存在大量黏液和泡沫,且伴有肺出血、间质性炎症。 还存在部分病例,其肝脏肿大异常,能够看见明显的黄白色坏死灶。
2.2 实验室诊断
采取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措施, 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科学性, 为后期防控奠定良好基础。首先, 可以采集病死猪病变明显的脏器组织,对其展开常规染色镜检,若是未发现被染色的致病原,可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情况。其次,可以采集患病猪的新鲜血液,进行血清分离,选择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若是发现结果为阳性,即能够诊断生猪患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防控措施
3.1 免疫预防
当前养殖背景下, 各大养殖场户应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 其中,做好免疫接种是防控该疾病最为有效的措施,需要在养殖工作进行时,结合不同防控阶段,制定与实施免疫方案,逐步实现从免疫控制到免疫退出。 母猪可以在每次配种前1 个月左右时间, 加强免疫一次, 肌肉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4 毫升。 种公猪可以间隔半年免疫一次,同样肌肉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4 毫升。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可以对养殖场内所有的猪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若是发生疫情时,对受威胁区的所有健康猪可以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一次紧急免疫,以更好地防控疫病。
3.2 监测净化
养殖场应加大疫情监测力度, 精准掌握病原分布以及疫情动态,科学评估发生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自身养殖场要关注生猪的生长情况、进食情况、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疑似患病情况,还应及时进行上报,寻求防疫部门的帮助。及时封锁疫区,在动物防疫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封锁养殖场,划定疫区与受威胁区域。 对相关区域展开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病的抗体水平与实际发病情况。 封锁隔离过程中,禁止所有生猪调运,对于出入疫区的车辆与人员,均应展开全面严格的消毒,避免车辆、人传播疫情。
养殖场应结合本场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净化方案,有计划地展开监测净化。 在稳定控制阶段,重点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持续加大病原学监测力度。 无治疗意义的阳性病猪,应及时进行扑杀,并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3.3 应急处置
各养殖区应结合实际,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充实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 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保证在疾病出现之后,能够科学应对,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一旦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还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最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并关注猪群免疫力的提高, 预防出现继发感染;降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几率,避免疫病可能对生猪机体造成的损伤;严格控制疫病传播,缩短发病周期。可以及时使用药物展开防控。具体可以在生猪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中草药,像板蓝根、鱼腥草等,并配合使用相对比较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强力霉素、林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等。 若是继发感染疾病控制后,即可以停止使用抗生素。 对于患病病例均需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3.4 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其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比较差,因此若是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消毒对策, 即能够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几率,消灭环境中的致病菌。 养殖场应提高对于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应用各种消毒剂,制定科学完善的消毒清洁制度,结合相关制度,规范展开消毒工作。 应用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消毒药物,均可以较好地杀灭环境中存在的病毒。 例如,可以在消毒时,使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生猪圈舍、饲槽还有养殖场内的车辆等。
3.5 做好引种工作
养殖过程中,还应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对外引种时可能导致存在疫病的猪进入养殖场。 必要时进行引种,还应注意引入健康种猪群,做好产地检疫,明确引种地是否存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发的情况。 引种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各种应激可能对猪群生长造成威胁, 做好车辆的消毒。对于引进后的生猪,要做好隔离观察,3~4 周后若无异常,不存在疫病高发情况后,即可以混群饲养。
3.6 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为生猪生长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能够大大降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可能造成的疫病高发情况。 养殖过程中, 要注意控制好养殖密度,保证生猪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提高圈舍空气质量,并做好通风工作。 控制好圈舍的温度与湿度,避免冷、 热应激对生猪免疫力造成的威胁。 同时,还应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强其抗病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旦发生会造成较高致病性和致死率,严重制约养殖业的发展。 所以,在日常养殖工作时,需加强疫病防控工作,疫病出现后,做好疫病的科学诊断,为后期防控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完善管理机制,抑制疫病的蔓延,促进生猪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