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新时代所有制理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23-10-24郭冠男宋爱娴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所有制民营企业

郭冠男 宋爱娴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面临发展阶段转换期,存在波动性收缩、竞争性加剧、创新升级受阻、转型动能不足等多重压力;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冠疫情冲击,一些民营企业出现投资方向不明、投资意愿不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影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低于各类型平均水平;私营企业全年利润下降7.2%,显著低于国企利润增速(同比增长3%)且继续延续下降态势;民间投资增长0.9%,低于全部投资水平。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离不开民营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新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应积极创新发展新时代所有制理论,在正确理解和准确认识的基础上更好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

学界对“民营经济”概念内涵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角度。有学者从所有制方面进行界定,认为民营经济是为民所有的经济,狭义上包括个体、私营以及私人合作和私人股份为主的公司等,广义上还包括部分集体经济、部分乡镇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投资经济等。也有学者从经营方式上进行划分,认为民营经济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除国营以外均为民营。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不论从何种界定出发,民营经济均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00年,是民营经济起步阶段。197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11年,民营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2年至今,民营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新时代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占企业总量超过九成,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呈现“56789”①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基础,作为在人民群众的自我创业欲望和商品经济意识中诞生的经济形态,不仅能够推动物质生产实现量的增长,而且有助于“做优蛋糕”,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提升。通过理论、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的积极引导,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创富空间,是当前经济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共进共生的竞合关系

在我国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为指导,在结合具体国情和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既鼓励、支持同时又有弹性地引导、规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从而逐步创新发展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私人资本为主的国民资本结构。

以此为理论指导,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而应该关注两者共融共荣的竞合结构,强调共进共生的竞合关系。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如同两个生态种群,通过复杂的群内和群间关系,能够组成一个共进共生的演化系统,通过有机协作效应、优势耦合效应、要素流动效应、引致竞争效应等,实现良性竞合,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机协作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产业链配套中进行分工协作,如民营企业为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产业链配套服务;其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进行联合出海,以应对跨国公司的倾轧;最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重大科技研发中进行协作,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拓展行业利润空间。

優势耦合方面,国有企业较之民营企业具有资源、规模、技术、人才、渠道和品牌等优势;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具有体制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等优势,两者共生可以将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机制与国有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其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要素流动方面,国有经济部门与民营经济部门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应更加注重对市场逻辑的合理运用,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规落实等方式促进资本、劳动力、数据、技术等要素在国有民营间的市场化、高效率配置,必将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循环。

引致竞争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双方“强身健体”,激发两者降本增效、创新升级的活力动力,以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或优势地位维系。同时,这种有序竞争下的鲶鱼效应也能够带动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共生共荣。

三、对民营经济及其支持政策的认知误区辨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然而,社会上对民营经济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对立起来的“国退民进论”“国进民退论”等错误观点。其背后的思维逻辑均是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发展民营经济会损害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或者认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会挤压民营经济生存空间,这种结论源自零和博弈思维,错误地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看作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不是将二者作为良性竞合关系双方、有机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

二是将发展民营经济等同于主张“私有化”的错误观点。民营经济不等同于“私有经济”,民营经济之概念并不具有属性和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更不存在“私有化”,将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等同于鼓吹“私有化”,是对民营经济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偏差。从我国民营经济的诞生来看,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结果,改革的突出任务就是要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因此将“民营化”等同于“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置换”也是一种认知偏误,制约我国民营化改革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

三是将民营经济看作企业家个人财富的错误观点。部分人认为民营经济是为企业家个人服务的,更有甚者,对“先富带动后富”和“先富”企业家们抱有偏见。其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经济截然不同,我国民营经济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个人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的基础,“先富”的企业家是可以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事实上,我国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发展民营经济具有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改善社会收入结构的实质作用。

四、新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

一是分领域优化国有、民营协作关系。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和领域,形成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为辅的资本结构,以民营经济进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在公益领域,形成国有资本绝对主导、民营资本适当参与的资本结构,通过民营资本和企业进入,缓解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丰富公共产品和服务形式,滿足人民对个性化、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竞争性商业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多元化资本结构和企业,促进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二是双向混改推动国有、民营融合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层面的有效融合,既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积极参股国有企业,也要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积极参股民营企业。通过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协同,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各自优势。

三是营造有容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没有变”“两个毫不动摇”等大政方针,为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更加稳定的政策预期与发展信心。加大对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重要力量的重要性的宣传,注重对在促进共同富裕、从事慈善事业、民生事业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营经济重要价值的认同感。鼓励理论界加强对相关所有制理论的研究,积极创新发展新时代所有制理论,发挥理论创新在凝聚共识和增强制度供给中的重要作用。

注:

①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郭冠男,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宋爱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综合室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所有制民营企业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所有制结构
中国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