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工业强市路径分析

2023-10-24郑荣东郝斐孙荣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盐城工业绿色

郑荣东 郝斐 孙荣林

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市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工业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底盘”,量质并举、效益优先,加速构建“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领”发展格局,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

一、盐城推进工业强市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工业强市,是扛起使命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的关键支撑

对盐城来说,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在工业,参与区域竞争的焦点在工业,资源优势发挥的关键也在工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工业不能离席,更不能缺位。因此,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的新征程上,必须把既有“数量”又有“含金量”的先进制造业作为最核心的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二)推进工业强市,是抢抓时代机遇,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主导,工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力量。盐城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韩产业合作重要节点,具备平台载体多、土地后备资源足、集疏运体系完备的优势。必须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搭上城市群发展快车,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抢抓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开放机遇,紧盯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产业形势和资本走向,让盐城成为外资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三)推进工业强市,是顺应转型趋势,全力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盐城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亿元级税源、国家级品牌的工业格局基本成型,工业发展进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和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关口,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制造业的决心不动摇,加大做强制造业的力度,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盐城推进工业强市的方向路径

(一)统筹工业强市与低碳发展,扩大绿色制造的深度覆盖

当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世界正迎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列入新发展理念的五项内容之一。盐城市委、市政府顺应大势,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打造绿色制造之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有信心,赢得了享誉国际的生态名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的主体,盐城有义务有责任更有能力扛起重任,用更宽视野推进绿色发展,用更大力度培育绿色经济,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特征鲜明的工业强市。

(二)统筹工业强市与工业强县,凝聚市县合力的发展共识

相较于南通等地县域经济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制约盐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补齐县域发展失衡的短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实现从工業强县向工业强市跨越。要发挥龙头作用,围绕全市产业的大方向开展布局,从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布局,明确各板块定位和功能,推动空间协同、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凝聚全市工业整体发展向心力。

(三)统筹工业强市与科技兴市,实现量质并举的高效跃升

主动顺应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独立自主的产业链和科技创新,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乃至独角兽企业,融入更多国家和区域高端创新体系,打造量质齐升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实践地。

(四)统筹工业强市与三产融通,探索联动发展的实践路径

通过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可以积累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量高质量的产品和一系列生产方面的创新,然后一部分生产服务环节开始外放,形成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服务,联动推进一产提升。现阶段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期交汇,正是通过工业提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利时期,充分发挥一产的基础作用和三产的联动作用对二产主体的支撑,实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多措并举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五)统筹工业强市与城市建设,加快产城互补的融合步伐

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盐城目前仍然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期,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城市配套,进一步统筹好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在发展产业、项目建设上都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努力让新上项目、新育产业都能够与未来城市现代化相融共生。围绕投资者、创业者和就业者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真正让“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强,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

三、盐城推进工业强市的工作主线

(一)聚焦绿色低碳,全要素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绿色低碳与现代工业体系相辅相成,没有绿色发展作根基,先进制造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盐城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需要更大力度增强绿色发展自觉性,持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系统谋划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展示盐城的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盐城成为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中国典范、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样板。一是打造绿色产业地标。各地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特色发展,市县联动、区域协同,集中资源、集群突破,打造“一县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绿色产业地标。二是打造节能降碳样板。以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广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建立重点企业装置能效清单,推动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清洁能源替代等绿色化改造,争当“能效领跑者”。三是打造绿色制造标杆。聚焦生产制造过程绿色化,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应用绿色产品,全面推广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加快构建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全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开发国家绿色产品、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建设低(零)碳产业园区。

(二)聚焦融合集群,全链条壮大工业产业体系

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书记信长星明确提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省之基、强省之要”。这些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指引我们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首先抓产业”的鲜明导向,在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推进建设国际一流集群和卓越产业链,打造更强产业地标。一是坚定产业方向。进一步聚焦聚力“5+2”新兴产业体系和23条重点产业链,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领域、找准风口、明晰路径,争取大突破、大发展。二是提升产业能级。聚力“点上突破”,突出关键核心环节,集中优质创新要素和主体,合力攻关。强化“链上协同”,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高效并进。注重“面上提升”,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统筹和规划,结合各板块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三是建强产业载体。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聚焦细分领域,完善基础配套,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集聚度高、关联性强的专业化园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建设,发挥中韩产业园和苏盐、常盐等南北共建园区优势,打造产业承接高地。

(三)聚焦招大引强,全身心做强工业经济底盘

筑牢产业根基归根结底要靠源源不断的好项目,离开项目谈产业只能是空口白话,脱离项目抓发展也只能是缘木求鱼;牵住项目这个“牛鼻子”,稳定经济运行才有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有支撑,应对区域竞争才有底气,所以我们需要毫不动摇以项目“大突破”带动发展“大提升”。一是一鼓作氣拼招商。对照产业链创新图谱、全景图、招商地图,规上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重点突破企业清单“三图三清单”,紧盯重点区域,抓紧走出去,开展驻点招商、链式招商、科技招商、产业基金招商,做到大中小项目一起招,民企、外企和央企、国企同步发力,以项目厚植工业强市的根基。二是统筹协调谋项目。注重对重大项目研究论证和策划,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融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深化与大企业大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同谋划实施大体量、高质量项目,加快融入资本市场步伐。引导各板块强化分工,优化布局,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达到“1+1>2”的效果。三是倾力强保障。实行专班保障、领导帮包、项目专员推进机制,提供“一对一”、全周期服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主动搭建为大项目服务的金融平台,为大项目、大投资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四)聚焦提质增效,全周期培强工业企业方阵

存量企业是宝贵财富,加强对现有企业的对接服务,尽最大努力、以最大诚意把投资留住,着力提升盐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努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强大企业方阵。一是聚焦领军企业。制定“百企领航”推进方案,市级层面聚焦百强企业,各县重抓本地50强企业,从总部迁入、挂牌上市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引导龙头骨干企业把利润、资源更多向盐城集聚,争创更多500强企业。二是打通成长通道。持续抓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促进产业、投资、创新、人才、金融等要素政策聚焦,接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练就“独门绝技”,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实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县域覆盖。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加速效应,整合科创资源,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统筹构建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一企业一中心”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五)聚焦数实融合,全方位激发工业发展活力

盐城拥有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4000多家,企业活动会产生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是盐城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一是加快培育核心产业。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盐城产业转型的关键增量,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聚力打造数字产品绿色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一批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构建“1+4+N”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二是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培育一批样板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轻量级数字化改造。打造全市域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遴选发布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加快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建强信息基础设施。高标准推进“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持续提高 5G 网络覆盖深度广度。大力培育“5G+工业互联网”全链接工厂,推动融合应用覆盖工业生产全环节。持续开展标识解析应用推广,发掘标识应用价值,提升标识应用活跃度。

(郑荣东,江苏省盐城市工信局副局长。郝斐,江苏省盐城市工信局综合处处长。孙荣林,江苏省盐城市工信局)

猜你喜欢

盐城工业绿色
绿色低碳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