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形势研判与政策导向

2023-10-24胡拥军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培育发展

胡拥军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部署,“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有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推动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战略引擎。

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做好国内外发展形势研判

一方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一道必答题。近年,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实施未来产业战略规划、法案法规以及投资计划,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全球领导权,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未来产业具有技术颠覆性与产业高成长性特征,一旦跨越前沿技术产业化的“达尔文海”,有望高速成长为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先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具有技术通用性与产业强赋能性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产业、产业与产业融合,引领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打造先发优势、加快换道超车的战略选择,对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一道抢答题。2023年地方两会显示,全国约20个省市围绕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举措,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以深圳为例,深圳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5—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10—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从全国看,各地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的势头方兴未艾,对推动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蓄积巨大动能。

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必有可为,关键是要发挥四个优勢

一是大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策源优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汇聚、整合全国资源打造科创高地,各类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在细分科技领域做精做强,呈现“多点突破”态势。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能源安全、量子信息、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在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差距持续缩小,在一些新赛道新领域形成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并跑、比肩竞争的良好态势,为未来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策源。

二是超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成果转化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为未来产业孵化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支撑,有利于充分发挥“大水养大鱼”的优势,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多技术路线同台竞技、不断演进,更具应对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不确定性的韧性。近年来,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转化方兴未艾。从企业规模看,截至2022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中企业4991.9万户,个体工商户1.06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2.4万户,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最广泛的群体。

三是最完备工业体系的产业配套优势。未来产业技术路线逐步成熟以后,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优势。我国具有从一根针到一艘航母的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巨大的工业规模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了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够将新产品快速大规模产业化并在产业化过程中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我国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集群,通过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可以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更快地促进前沿技术向大规模生产阶段转化,有利于增强最终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四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优势。培育未来产业,恰如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适宜的温光水气。《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为未来产业“种子”企业培育壮大提供了良好“土壤”。此外,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未来产业企业发展注入发展动能,风险投资在科创企业发展初期发挥着关键支持和引导作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为科创属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助力其做大做强,带动未来产业高速成长。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必须为之,关键是要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夯实技术策源基础。未来产业的技术策源要立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超大规模市场两大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既要沿着“基础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计—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从“0—1”的理论突破开始,相继把基础理论变成工程图纸、实验室样品、小试中试产品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商品转化,又要沿着“巨大潜在市场需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设计—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让市场需求倒逼技术攻关进而催生未来产业。

二是强化孵化转化服务。未来产业的孵化培育立足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瞄准打造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破传统给项目、给优惠的支持政策,转向给场景、育主体的支持政策,抓住谁来孵化培育、怎样孵化培育两个关键,在谁来孵化培育上既要龙头企业“顶天立地”,更需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形成各类初创企业不断涌现的“热带雨林”,在怎样孵化培育上要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供给,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具体来看,要加快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跨越技术研发向应用转化的“死亡之谷”。

三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特征,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更需要“耐心资本”,加快形成未来产业从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资金支持机制。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金放心投,聚焦“投小投早投硬科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投入。

四是强化治理机制创新。未来产业的治理创新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动态调整各项市场制度符合未来产业的特征,探索寓治理于服务的未来产业治理模式,既创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又保障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序性、稳健性,更要建立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强化正向激励,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与发展环境。加快探索适用未来产业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分行业探索行业发展规范指引,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协同治理。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部战略规划处处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培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