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2023-10-24凌冰洁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凌冰洁 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认为,稀缺资源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创新专利、知识产权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当企业获得唯一的、稀缺的创新成果时,其在市场上就获得了核心竞争力或垄断优势,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活动才能持续获得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在“科技兴国”战略提出后,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与效率成为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关键要素,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战略活动,必然受到企业治理模式的影响,包括促进性因素和障碍性因素[1]。因此从实践层面探究公司治理模式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对于提升企业科技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
(一)公司治理理论
市场经济研究领域并没有对公司治理总结归纳出清晰、科学与系统的定义和概念内涵体系。在学术理论研究中,制度理论认为,企业治理实质上是企业制度的设计与安排,旨在明确企业权责分配;结构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者形成的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种结构,各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制度经济学认为,科学的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立足于制度约束与支撑而调节与协调各方利益,包括控制权、管理权、收益权等[2]。综合学术界对公司治理内涵的诠释,公司治理的概念内涵应该是,以制度为约束与支撑,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保证公司稳定发展,其中内部治理是针对股东、董事会等主体的结构、权利义务的安排,外部治理则是在外部环境中实现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外部治理影响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外部市场环境。产权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只有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功能,尤其是产权制度明确提出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相关性,即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协调治理。产权理论不仅协调安排企业内部的创新产出分配,而且也明确外部环境中技术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因此产权理论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克服“经纪人”的一些弊端,使企业在制度设计、机制约束方面达到最佳状态,尽量减少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技术创新理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将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核心地位,认为技术创新使企业或经济发展走向成熟。克里斯托弗·佛里曼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系统等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以及技术扩散。从市场经济理论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创新途径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范围包括产品、市场、工艺、材料等,表现是产生新产品、新服务或推出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呈现突出优势。熊比特的“新的生产函数”理论和Kaman 的“创新模型”理论认为,创新行为是企业内生的,同时又受市场的影响,在这种理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研究又呈现三种主流理论,即需求拉动论、技术推动论、推-拉综合作用论。需求拉动论认为,市场需求推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从而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创新生产与销售;技术推动论认为技术创新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换”的流程,社会需求推动了技术创新;推-拉综合作用论则认为,市场需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应用研究,从而创新出新产品、新服务等。
(三)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相关性
通过分析公司治理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可知,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与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活动的进展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模式,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是同步进行、相互作用的。不同的治理模式对技术创新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同治理理念使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公司治理通过制度安排与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产生深远影响。治理模式不同,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与约束存在显著差异。从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二者的概念理论分析来看,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影响企业外部治理环境,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推动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与投入。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高管激励机制等内部治理与技术创新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内部治理的影响机制
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机制是通过章程与文化为企业运营提供监督、激励、决策,包括企业的创新活动[2]。研究表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其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内部治理机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意愿与行动差异显著。股权结构层面,上市公司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适当分离的,这造成控股股东与小股东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公司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后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这使得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的意愿更强烈,因此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越强。从股东性质来看,国有产权的社会效益属性更突出,其更追求就业率、社会稳定、社会效益等目标,而且领导者多为任命,市场属性较低,影响创新意识和行为[3]。机构投资者更注重短期股票上的收益,对企业长远发展关注度低,因此国有股权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消极的。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经营者对所有者的代理、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两种委托代理问题,因此董事会成为重要的激励与监督机构,以及企业最高决策机构。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来看,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属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属于董事会的重要监督管理内容。董事会制度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影响巨大,其中董事会独立性与领导权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4]。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风险较高等特征,这就要求董事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更加科学、客观,以内部股东为主体的董事会制度容易造成短视经营问题,而引入独立董事则十分必要,而且独立董事持股比例越大,董事会独立性越强,创新决策质量越高。在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监事会制度的有效运作与激励作用能够规范董事会决策,提高决策效率与科学性,完善的监事会制度能够对董事会关于技术创新的决策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从而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因此监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对董事会决策的监督与激励效果越明显,越能保证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企业高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受委托代理主体。如果在正常薪资基础上,给予其一定的股权激励,则能使其在追求业界声誉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实现与利益实现。在股权激励下,企业的长远稳定、高质量发展,与企业高管的财富与价值密切相关,从而使其更关注技术创新。而且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意愿越强。
(二)外部治理的影响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因素带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市场结构、公司负责、企业产品供应链系统、产品市场、政策环境、金融服务等,其中公司负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产品市场与供应链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体现。企业负债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与继续投资能力,企业债务如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减少企业未来融资机会,增加融资成本,以此企业的负债融资使其在经营管理中更趋于稳健,这必然会影响技术创新的投入意愿[5]。受到技术创新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风险较高等特征的影响,企业负债率越高,其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越谨慎,而且其资金投向也会受到债权人的严格监督,这使得负债成为约束或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从产品市场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企业为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在供应链上获得话语权,就需要在产品上进行创新,拥有产品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当企业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后,企业的经营重点多位于市场开拓上,尤其是垄断性的产品,使其对供应商与客户的依赖性较强,这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使其更愿意在维护客户关系上获得更大的短期收益。
三、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及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对象“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自变量为“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投入(R&D)”与“技术创新效率(DI)”,计算方式分别为“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开发支出/研发投入”;自变量包括“股权集中度(前3 股东持股量)”“第一大股东性质与前10 股东中机构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高管股权激励(经理层持股比例)”“企业负债率”“供应商依赖度”;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考虑到“技术创新”的需求,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2015-2020 年间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筛选群体,然后结合巨潮资讯网、上交所与深交所网站中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排除研发费用数据缺失、业绩过差等企业,剔除对统计有不利影响因素的相关企业,共获得52 家样本公司。
(二)研究假设与描述性分析
根据前文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合理范围内,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其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和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国有股权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独立董事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及技术创新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企业监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及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5:高管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效率;
假设6: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其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越高;
假设7:供应商依赖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采用面板数据更具优势,因此利用STATA 软件构建检验模型,并使用回归分析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分析。对52 家样本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整体描述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研发投入量每年都有上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且稳定,说明公司通常存在一个控制性大股东,机构持股比例不稳定,随股价变动而变动,独立董事比例呈现上涨趋势,高管股权激励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不同企业间的差异性较大。
(三)实证结果
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量系数为3.7156,并在1%水平下高度显著。公司前3 大股东持股量系数所表示的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投入显著相关,在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个结果说明,在合理的股权结构范围内,股权在前十大股东中的集中度越高,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的力度和效率越高,大股东对企业的监督决策地位越高,为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进行决策时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这与假设1 一致。当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控股性质时,其控股地位越强,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越低,国有控股与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在10%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控股性质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构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为负,在显著性水平10%下通过了检验,说明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技术创新的效率越低。假设2 得到了实质性的支持。独立董事的存在确实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带来了促进作用,独立董事持股比例在5%水平下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不显著,这可能和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独立董事的相关规定有关。证监会《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董事会至少1/3 董事为独立董事的规定,这使得上市企业在独立董事比例层面的操作空间很小,从而使得独立董事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功能作用发挥不显著。不过独立董事的存在,确实为公司技术创新投入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独立董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技术创新投入越高,验证了假设3。公司监事会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的关系显著,在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监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越高,其通过企业发展获取更多收益的意愿越强烈,对公司决策的监督越严谨科学,从而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验证了假设4。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且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与管理层的经营风险偏好具有一定的关系,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管理者的技术创新投入意愿高,反之则低。这说明公司技术创新投入与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有关,与股权激励的关系不明显,假设5 未得到验证。公司资产负债率与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效率的负相关性,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这也说明企业的负债率越高,其经营越谨慎,越注重短期的收益,避免债务水平的持续增高,验证了假设6。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度与技术创新也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7 一致。从实践结果来看,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对上游供应商产品的依赖度越高,其自身的产品创新意愿越低。稳定的供需关系在短期内能保持企业经营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到技术创新效率。
四、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可知,公司治理模式对其技术创新投入及其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的公司治理要素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其中激励机制、监督与制衡、外部压力三个方面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样板数据分析、技术创新投入数据总结,以及二者相关性的实践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适当提高公司股权集中度,通过股权集中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公司本身也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则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与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和能力。国有企业应进行股权改革,适当降低国有资本持股比重,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机构投资者正确对待公司发展[6]。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从市场环境、公司层面实施配套措施,保障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作用。上市公司应结合企业实际,适当降低公司负债,政府也应加强支持与优惠力度,降低企业融资负债成本。上市公司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公司价值管理,通过提高自身企业价值来提高股权融资的吸引力,从而降低企业负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