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为例
2023-10-24黄爱蓉黄珍朱将虎金龙腾张颖张海邻
黄爱蓉,黄珍,朱将虎,金龙腾,张颖,张海邻
“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为例
黄爱蓉,黄珍,朱将虎,金龙腾,张颖,张海邻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科学教研室,浙江温州 325027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决定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探讨“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思路,对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有长远意义。教研室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流形态,儿科学教研室是组织实施儿科学相关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组织,是保证儿科教学质量和实现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双一流”背景下,架构不合理、儿科教师缺乏、凝聚力欠缺、教学能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儿科学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按照专业和课程重新构建教研室组织架构、强化教研室制度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儿科教师教学能力、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儿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等取得显著成效,为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双一流;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儿科学教研室
“双一流”建设指的是加快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大计,而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中心,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指出,我们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2]。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实现立德树人、促进教师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构建基层教学组织、强化基层教学组织职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是建设一流本科乃至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3]。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日趋明显,探讨其在“双一流”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思路,对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长远意义。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期望能为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基本概况
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截至2021年,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余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9年,儿科学专业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基层教学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4]。对照“双一流”背景下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目标,笔者梳理了儿科学教研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儿科学教研室架构不合理
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院系合一的建设过程中,学院/医院对教研室的管理也参照专业科室实行扁平化管理,每个专业科室设立一个教研室,看似加强了教研室的管理和建设,实则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不利于教研室作用的发挥。各教研室相互之间边界清晰、相对独立、合作交流少,既不能实现科教融合,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利于交叉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最终阻碍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
1.2 儿科教师缺乏、凝聚力欠缺、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儿科教师以一线临床儿科医师为主,而较大的工作压力、不成比例的付出与回报率造成儿科医师的严重流失,儿科教师队伍面临着师资力量缺乏、补给不足等问题[5]。儿科临床工作繁忙也影响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限制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加上现行的职称聘任制度注重教师个体的研究成果数量和级别,促使教师更加热衷于围绕个人发展的需求去追求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导致儿科教师凝聚力欠缺。另外,儿科医师工作繁忙,参与师资培训少,导致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能力不足。以上问题均不利于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影响教研室教育质量的提高。
1.3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和儿保事业的全速发展、计划免疫的扩大实施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原因,我国儿童疾病谱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各种新型疾病、病原体变异、儿童心理障碍、儿童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低龄化等正日渐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原有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提升儿科医师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不能适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不利于有效激发教研室的活力[6]。
1.4 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学资源不足
“双一流”建设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健康促进者的摇篮,除了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他们的思政教育,而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7]。融合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引领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树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并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时效为目标[8]。但儿科教研室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缺乏、儿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势必影响课程的育己育人效果,不利于师德师风建设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阻碍教研室顺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儿科学教研室建设途径和策略
针对儿科学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从组织架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等方面探索建设途径和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2.1 重新构建教研室组织架构,强化教研室制度建设
按照专业和课程重新构建教研室组织架构,儿科教研室由学校前期教师、后期临床医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设主任一位,全面负责教研室管理工作,统一协调各个教研组的工作及各临床专业人员安排,根据需要设副主任和教学秘书若干人协助主任工作。儿科学教研室下重设儿内、儿外、儿保、儿传四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均设置主任一位,分管该教研组的工作,设置秘书一位协助主任工作。各教研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定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教学工作例会、集体备课会、青年教师培训等,促进儿科各个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推进复合型、创新型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教研室进一步完善儿科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基于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理念,全面开展儿科教师教学考核制度、儿科师资培养制度、儿科教学奖励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调课制度、出卷和阅卷制度等教学制度的修订或制订并落实执行,强化教研室的职能。
2.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儿科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任何一门学科,其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该学科教学水平的基础。只有提升儿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儿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关键所在[9-10]。根据儿科学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我们确立“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级梯队,实行分层建设和培养。争取引进及培养专业带头人,同时带动专业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形成专业教师人才梯队,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建立“教学特别推荐制度”,修订临床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职称晋升中增加教学业绩的权重,提高儿科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参加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安排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作为讲师及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负责制订具体培养计划,指导其教学工作。通过组织儿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教案比赛,检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果,增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中的教学能手脱颖而出。
经过教学团队建设,儿科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儿科学教研室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儿科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科骨干教师教学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班》。近3年,获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二等奖等各级别教学荣誉30余人次,获浙江省“551”卫生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医坛新秀、教学名师等荣誉20余人次,获批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儿科教研室也在学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校级基层教学组织奖。
2.3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儿科教研室及时更新教材及教学大纲,实施课程达成度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基于胜任力素质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11]。树立“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课程建设理念,努力建设五大类一流课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在线教学资源、智慧教学平台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儿科学(线下)、小儿内科学(线上线下混合)、人体发育学(线上)、儿童健康管理(线上)、儿童休克的诊治(虚拟仿真)和医学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分别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岗位胜任力培养作为提升儿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目标,通过建设丰富的线上课程、设备齐全的技能中心、虚拟仿真项目、医教融合项目等,构建“六大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和实践体现“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实时反馈、提升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12]。
构建“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体系。儿科学专业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和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8个。2021年,浙江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儿童结构畸形重点实验室先后落户。专业围绕学科特点形成以“微笑工程”“水晶宝宝” “血液银行”“大拇指工程” 和“童心筑梦工程”等为代表的公益慈善品牌项目,为儿科医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创新创业锻炼平台。
根据儿童疾病谱的变化及新时代医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及教学大纲。以系统、疾病为主线整合临床课程,自编既体现整合特点又突出儿科特点的教材,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实行早期、反复、全程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入学即通过导医等志愿者服务早期接触临床,之后通过标准化病人、婴幼儿虚拟仿真人、案例讨论等方式接受临床技能培训,第5学年通过床边教学强调临床思维和决策培养,逐渐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渡。儿科“5+3”专业方向采用5年本科+3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本科阶段合格者转入研究生阶段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构建和本科教学有机衔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在国内率先建立“分层渐进、螺旋上升、顶岗负责、强化督导”的“温医住培模式”且已在国内推广。
2.4 构建儿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立德树人效果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13]。因此,儿科教研室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教学视频、高校文化品牌、社会公益项目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儿科学专业学生及教师思政活动和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环境、制度、技术和评价的建设。
构建“一主线四维度五阶梯六模块”的人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尤其是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突出儿科特色;以专业为基础,将6个模块(儿科精神熏陶、深化职业认同;学习温医前辈、树立远大理想;讲好儿科故事、培养家国情怀;医学经典导读、启发科学精神;参与公益慈善、体验社会担当;医院临床实践、开启从医征途)的思政元素融入《儿科学》每个章节的教学中,应用悟医道、析案例、读经典、行大爱、勤沟通5种育人途径,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旨在培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情怀与能力并重的医学人才。通过加入“水晶宝宝”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医者情怀;通过“宝贝不哭”医院志愿服务,体验育英精神;通过开设“开学第一课——儿科情怀”,增强儿科医师职业认同感,提高学生从业稳定性。儿科教学团队入选温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创新团队,《儿科学》《免疫系统疾病》获批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3 总结
“双一流”建设给地方普通高校学科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14-15]。学科建设是高校附属医院发展的核心,是一项包括医疗、教学、科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16]。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二级学科,儿科学教研室作为儿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单位和有力保障,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儿科人才培养质量。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针对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从组织架构、教学制度、教学团队、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等方面加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儿科学教研室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下,儿科学教研室将在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强儿科学教研室的建设,激发教研室职能活力,持续推进儿科学专业建设,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1] 靳玉乐, 罗莎莎, 廖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J]. 教师教育学报, 2018, 5(6): 17–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18-08-27](2023-01-30). https://www.gov.cn/xinwen/ 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
[3] 张春芝, 孟令伟, 于润众, 等.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J]. 农产品加工, 2020(4): 115–117.
[4] 徐里, 曹珊. 新时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困境与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22): 17–19.
[5] 赵莉, 宛思莹, 武艳梅, 等. 如何提升儿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模式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14): 55–59.
[6] 方敏霞. 环境对儿童疾病谱变化的影响因素[J]. 公共卫生与卫生防疫, 2018, 4(29): 27–28.
[7] 彭艳, 朱丹, 罗涛, 等.《临床医学导论》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 2019, 33(6): 15–17.
[8] 杨晓宏, 郑新, 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14(21): 71–78.
[9] 蒋红玲.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分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 35(10): 138–139.
[10] 常学辉, 张良芝, 崔应麟, 等.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5): 22–24.
[11] 高亚男, 李泽友.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现代医学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1(3): 49–50.
[12] 茅凯凯, 王立峰, 姜燕, 等. ACGME 六大核心能力评价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 2(6): 413–416.
[13] 王燕萍, 张淑娥, 李庆林, 等. 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7): 618–622.
[14] 曹荣安, 张佳苗, 于立河, 等.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路径[J]. 农产品加工, 2022(1): 113–115.
[15] 龚勇珍, 杜可, 王炜, 等. 双一流背景下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2): 180–182.
[16] 董婷, 喻丹, 吴珊珊,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附属医院学科建设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2, 38(7): 530–534.
(2023–01–30)
(2023–08–23)
R72
A
10.3969/j.issn.1673-9701.2023.27.026
温州医科大学202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1009)、(JG2021083)
张海邻,电子信箱:zhlwz9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