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
——以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为例

2023-10-24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重阳节重阳菊花

刘 慧 吴 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的《重阳奇妙游》不仅承载并传扬了重阳节的节日文化内涵,更对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普及。系列节目的内容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人民日报曾在微博上转发评论称“令人叹为观止,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沛然不可遏制的文化自信”。那么“中国节日”系列是如何“守住初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探索“持续出新”之路的?本文将深度剖析近两年《重阳奇妙游》系列节目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类系列节目的创新性表达提供借鉴。

1 熟悉元素的继承式发展

1.1 基于文化内核的具象化再现

系列节目的持续发展需要以一个基本内核为抓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对其进行具象化的再现,进而创作出具有统一节目风格的系列作品。抽象的传统文化需要以具象化的符号为载体,通过不断地加持强化输出,再次转换为情感动力,从而打动观众,获得情感接受和文化认同。“抽象的事物很难付诸人的情感,具象则意味着感官对象的共享,传统文化由‘沉寂状态’到‘活跃状态’得益于具象化过程”[1]。这种具象化的过程可以通过编码来解释,观众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具象化符号的接受实现了第一次解码,具象化符号传达出的深层内涵,则需要二次解码得以完成。这一多重解码的过程不仅可以将最初想要传达的抽象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到观众面前,更能附加上具象化载体中的更多文化信息,使呈现内容更加有深度、有广度。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节日作为节点,试图找寻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再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两次《重阳奇妙游》都重点展现了菊花这一载体。重阳节又有“菊花节”一说,一方面是因为重阳正值暮秋,百花凋零,而菊花开花周期正好与重阳节相符;另一方面,自古便有文人雅士以菊花为题作诗,并有赏菊、簪菊等雅致。因此节目组以菊花为符号来承载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021 年《重阳奇妙游》中的歌曲《家·重阳》中,展现了重阳赏菊的场景,并引申出了簪花、点茶、菊花饼、制香等多重文化元素,以此直接地展现菊花与重阳佳节的密切联系。2022 年《重阳奇妙游》中的舞蹈《酿秋》,更是重点将“菊”这一符号以肢体语言具象化地展现了出来。除了菊花,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更是将典故“孟嘉落帽”中的帽子、“滕王阁序”中的笔、“白衣送酒”中的菊花酒作为串联整体故事线的线索,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再现典故,也以此为载体承载中国文人的情怀和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比于2021 年,2022 年《重阳奇妙游》具象化表达的特点更为突出,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特色也更加明显。节目中的歌曲《踏青》更是细化到了重阳节具体所处的季节,节目组实地拍摄,将枫叶的红、芦苇荡的白等颜色一一呈现,试图体现季节所承载的色彩和气质,借秋景展现重阳的温暖之意。

1.2 基于原有IP 的衍生创作

依托于已有IP 进行衍生创作,不仅可以激活观众对熟悉元素的记忆,还可以与原有IP 捆绑联动,实现原有IP 的二次传播。随着2021 年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等的成功“出圈”,河南卫视进行了以“中国节日”IP 为抓手的创新性探索。“纵观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路径,衍生内容已然成为各平台全面化、系统化、规模化布局的重要手段,承载着拓展主体内容、延长节目生命周期、完善宣传链条等辅助作用。”[2]而IP 衍生创作更为系列节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长远化的方案。

2021 年初,“中国节日”系列中较为“出圈”的作品除了《唐宫夜宴》,还有作为2021 年《七夕奇妙游》开场节目的《龙门金刚》,节目组对这一原有IP 进行了进一步的衍生创作。《龙门金刚》通过将飞天仙女的柔美与金刚力士的刚健分开呈现对比,在强化了柔美与力量的同时还使两者达成了和谐统一,展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精神。2021 年《重阳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有凤来仪》,则选用双人舞的形式来表现。凤凰一雌一雄,是一种和谐的象征,两位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展现出了柔美与力量的统一。舞蹈的编排暗含凤凰作为中国的精神图腾之一,所经历的三个文化历史演变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有畏惧和崇拜的心理,因此人们想象出了一种力量,与人类一起共生共荣、对抗自然。对应舞蹈编排中的第一个阶段,两位舞蹈演员的服装偏暗淡,不仅模仿了原始人类的衣着,而且承载着一种力量感。第二个阶段,汉代以来,人们赋予了凤凰更多的人文内涵,凤凰身上的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人文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第三个阶段,凤凰作为百鸟之王涅槃重生寓意着吉祥美好,这种吉祥美好的象征与重阳节登高祈福,古人敬畏神灵的初衷相呼应,也适宜成为《重阳奇妙游》的开场佳作。2022 年《重阳奇妙游》的开场节目《云窟万象》选择在龙门石窟进行实景拍摄,直接把四大石窟造像艺术作为重要素材,以艺术化的舞蹈形式呈现了中国石窟悠久的历史。

同为《龙门金刚》的衍生作品,《有凤来仪》将文化价值承载到精神图腾上,再将凤凰这一精神图腾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双重编码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内敛。与《云窟万象》以景观呈现的方式展现石窟文化相比,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展现精神力量,使艺术的呈现更加直接,但两者都对同一IP 的衍生进行了不同方向上的探索。这不仅使《龙门金刚》作品中的精神力量与文化价值更加丰厚,也让观众对《龙门金刚》这一已经熟悉的IP 作品,有了全新的认知体验。

2 系列节目的差异化探索

2.1 内容切入点上的陌生化表达

从内容角度上看,陌生化的表达不仅仅是要探索同一节日内涵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营造与观众传统认知不同或观众并不熟知的陌生感。探索陌生化表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节日承载了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值得深挖探索,同时也需要从多角度探寻,将更多新颖的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将相关系列作品延续,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是以人们过去自身的文化记忆为基础的,而文化记忆作为“巩固根基式回忆总是通过一些文字或非文字性的、已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发挥作用,这些客观外化物包括仪式、舞蹈、图画等等象征意义体系”[3]。同样是展现重阳节,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转换以往的思路,选择不同内容作为切入点。重阳节盛行于唐宋,唐宋期间很多诗词名家都写过关于重阳节的经典名句,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试图探索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并以此为线索进行串联,借此展现重阳节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即中国文人所展现的孝老孝亲文化以及才子佳人的潇洒不羁。“典籍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只有重复地阅读、体验和回忆这段文化记忆,才能巩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身份认同”[4]。总导演路红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在试图探索出一种“熟悉中的陌生感”,一方面是对诗词歌赋的熟悉,对诗词创作背后故事的陌生;另一方面是对节日的熟悉,对节日习俗背后陌生元素的探索,最终用不一样的艺术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2.2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性呈现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最初由春晚晚会形式衍生而来,虽然经过了各种发展,但仍然以歌曲、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为节目主体。近年的系列节目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了创新,以戏曲类节目为例,无论是剧种上的呈现,还是内涵上的表达,2022 年的《重阳奇妙游》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戏曲类节目《爷爷奶奶看大戏》将京剧《卖水》《铡美案》,豫剧《花木兰》这些经典戏曲节目,以爷爷奶奶到幼儿园看汇报演出的剧情形式进行串烧。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刘长瑜与不超过6 岁的孩子共同演绎,不仅探索了传统戏曲艺术现代化表达的新路径,更展现了新老交替的戏曲传承。同样是展现传承,2021 年的戏曲节目《定军山》则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谭门七代的梨园传奇。

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探索,节目《酿秋》最为突出。往年更多以古典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次导演组选择借鉴现代舞,通过演员身体与手指的组合呈现菊花造型,演员的肢体语言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加上后期特效上的增彩,给观众展现了菊花从“含苞”到“绽放”的过程,将菊花的寒霜傲骨和古人借菊展现自身高傲淡泊的精神间接展现。另外,以菊代秋,对应秋天从“欲放”到“怒放”的过程,从而点题《酿秋》,借指酿出了秋天的韵味。

2.3 技术赋能下的奇观化呈现

熟悉元素的多次呈现会使观众丧失新奇感,产生审美疲惫,技术上的赋能给予了内容更多的呈现方式,使系列节目有了更多元化的呈现。例如,2021 年的作品《逍遥》分别在实景、置景影棚、蓝幕影棚中进行拍摄,并运用到了5G、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技术。该作品从第一部分实景转换到室内置景影棚的镜头,拍摄舞蹈演员胡阳一跃飞起,众多诗词卷轴纵深分层次延展铺开,水花四溅的场景,并进行了慢动作处理,通过技术手段使舞蹈形式更加丰富,也进一步展现了“诗仙李白”的潇洒豪迈,完成了李白从“诗仙”到“剑仙”的转换。2022 年的作品《得见李白》同样通过舞蹈再现了李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并以张伯驹挽救李白真迹《上阳台帖》于水火之中这一故事为引子,继而复现了李白登上王屋山,借山水之势赞颂司马承祯的豪放俊逸。这一作品同时呈现舞蹈家苏海路的两次独舞,其背景模拟铺展开的书法纸张,以舞蹈动作为势进行书写,并将书写完成的字成像在画面当中,将李白书写《上阳台帖》时的精神世界用舞蹈艺术呈现了出来,给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5G、A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等技术逐渐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一呈现,也“进一步优化了电视节目的原有制作流程,更好地助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5]。但由于这些最新技术还并没有被熟练掌握,如何使技术成为艺术呈现时的加分项,如何通过技术给予观众更多奇观化的享受等问题,仍然值得节目制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探索。

2.4 节目脉络上的碎片化建构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清明奇妙游’开始确定了‘网综+网剧’的节目编排方式,引入原创人物和故事线,以综艺形式呈现节目,无主持人串场,用剧情出发串联内容的起承转合。”[6]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不可否认,在剧情的设置和节目脉络的建构中仍然无法避免碎片化的问题。

2021 年的《重阳奇妙游》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古代,将唐小玖追随瑞鸟为太公找祝寿礼物斑鸠杖作为主线,通过唐小玖一路上的所闻所见串联节目,营造了神话传说开篇下古今穿越寻宝的奇幻色彩。2022 年《重阳奇妙游》将故事背景设置为现代,唐小竹和唐小可穿越到了现代的图书馆,两人为赶在重阳节之前回家,一一收集无字奇书中的四样宝贝,每样宝贝对应一个故事及系列节目,从而完成节目脉络的建构。虽然都是串联,但是2021 年的叙事以线性线索为结构,随着唐小玖的行为轨迹引发节目,主人公串场的概念被淡化,整个故事也更为流畅。2022 年的叙事则是由点出发,向外延伸数条线,每搜寻到一个宝贝,仍旧回到起点所在地。这就导致唐小竹、唐小可与店长爷爷就像晚会中的主持人一角,他们所在的图书馆则等同于晚会中的演播厅,发挥的串场作用再次被强化,但整个节目脉络也更具碎片化,“网综+网剧”的节目编排优势被弱化。因此,在节目整体脉络的建构上,需要探索新的串联方式,注重整体情感上的递进关系,继续努力建构“唐宫”系列故事的叙事体系。

3 结语

文化类系列节目若想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出圈”,不仅要以一个根本的内核为基础,围绕这个基础进行一系列创新,实现系列节目整体的协调统一,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延续衍生原有IP,强化观众对已熟悉作品、符号及其文化内涵的记忆,加深观众对于文化与作品本身的认同。另外,需要着重找寻同类型节目中的差异,可以通过探寻不同的内容切入点,将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化的呈现,以奇观化视听体验,打破观众的原有认知,并对节目脉络上加以创新完善,从而营造“熟悉中的陌生感”。《重阳奇妙游》系列节目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推陈出新中不断探索中找寻系列节目发展的新方向,为文化类系列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样本。

猜你喜欢

重阳节重阳菊花
话说重阳
菊花赞
写在重阳(外三首)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爱在重阳
雏菊花
重阳话“高”
赏菊花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