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外宣微视频的字幕翻译问题与对策
——以微视频《中国范儿》字幕英译为例

2023-10-24陈依林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范儿英译语料库

陈依林 邹 红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渐提升,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聆听中国声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与当代中国精神不可分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概念、意象和特质在目的语中是缺失的,因而在外宣翻译中如何准确传递相关概念、意象及特质的内涵便成为要点及难点。在具体的英译环节中往往会出现概念解释不明确、目的语受众不理解等翻译不规范的问题,或者译文仅局限于词汇、文本的翻译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精神价值的渗透导致译文过于浅显片面,在文化外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部分传统文化内涵的传递。

1 传统文化外宣翻译概述

外宣翻译是指将诸多与我国相关的信息内容从汉语翻译为其他语言后,通过报刊文献、网络媒体等媒介渠道及跨国会议渠道,面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表和传播的过程[1]。在外宣翻译的诸多领域中,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特价值,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其以汉语为源语言,以其他语言为关键目标语言,并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向他国人民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和价值,其目的是真实、客观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发展,传统文化外宣与翻译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外宣翻译相比,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实践,需要采用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与独特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注意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目的语受众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习惯,从而保证完整、准确的高质量译文呈现,使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受众中被积极接纳和认同。

2 微视频《中国范儿》字幕英译的难点

2.1 片名内涵的传递

大气的片名翻译可以传递视频节目的深层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与观众互相沟通与吸引的使命。儿化音是普通话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有区分语意的作用,还可使发音更加舒缓省力、令音色更加柔和活泼[2]。如何将儿化音“范儿”的内涵和读起来的大气感翻译出来就成了一个难题。译者将汉语里独特的儿化音表达“范儿”译为“feel”,“feel”是感官动词,原意是“感到、体会到”,再引申一点有“探索、摸索”“对某事物留下印象、受到强烈影响”的意味。译者选择“feel”这个集视听味触觉于一体的全方面的感官动词,从某种程度上将观众置身于多重情感的包围之中,既从宏观角度考虑受众需求,又从微观角度传递大国魅力与价值,从而激发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体验。

2.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即特定语言体系中最能反映此语言承载的文化内容、展现使用者社会文化的词汇。文化负载词是使用该语言的群体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能够最深入、最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语言体系和风俗习惯。这一类词汇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其往往仅在源语言的文化语境中存在,其概念内涵在其他语言文化中是缺失的。“我有你无”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其成为跨文化交际、文化外宣翻译的一大障碍所在。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把文化负载词根据内涵差异分成了不同类型,主要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和物质文化[3]。中国网推出的微视频节目《中国范儿》,其中所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二十四节气、政治经济、民间艺术、古建筑以及教育等,所以文化负载词较多。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大量民族文化元素,其中有相当多的表述属于“文化负载词”,如“扎染”(tie-dyeing)、“冰嬉”(ice frolicking)等。在汉译英过程中,读者的语言系统、文化背景中不存在相匹配的对应项,致使文化负载词英译困难重重且难以被“英语文化”中的读者理解或接受。

3 微视频《中国范儿》字幕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3.1 译法不统一

我国有些文化负载词仍存在“一词多译”的情况,如微视频《中国范儿》视频中提到的《史记》,译者将其译为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而在其他英译作品中,也有人将《史记》翻译为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其实这些译名并无对错之分,但后者更简洁明了,让西方受众印象深刻。

另外,中国人名的规范以及统一也是传统文化英译所面临的问题。中西方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命名体系。在中国,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在西方则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另外,中国古代命名体制较为复杂,除了名以外还有表字、号、谥号,等等。在一个文本中很可能一个人的表字、谥号同时出现给受众带来困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概念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一词多译”“一物多名”的现象会让译文的准确性、权威性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大大降低西方受众对译文的理解,受众的疑惑可能会消耗其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兴趣,这种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极为不利。例如,《中国范儿》中,译者将“大禹”直译为“Dayu”,但在其他英译作品中,也有人将“大禹”翻译为“Yu the Great”。如果国外受众,看到这两种译名,可能以为是两个人。

3.2 英译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流失

在中华传统文化外宣英译中,采用直译的方法去翻译一些民间俗语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在西方文化中缺少对应的意象,直译有较大概率导致文化内涵流失,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雨水:春雨至 万物生》(《中国范儿》第62 集)中,俗语“春雨贵如油”,被直译为“Spring rain is as expensive as oil”。这个俗语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北方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正值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该俗语体现了节气对中国传统农耕种植的影响,但该短视频仅将字面意思直译出来,其映射的中华农耕文明和炎黄子孙对土地的情缘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译者要想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传递出去,就需要在翻译中适当融入文化大背景信息以及时代精神,建构出具备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翻译模式,从而让目的语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等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4]。

4 传统文化外宣英译的对策

4.1 统一文化专有项的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译名统一是关键环节之一,倘若译名缺乏一致性,翻译的“忠实”标准就无从谈起。统一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传播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确保目标受众正确理解原始信息。如果每个翻译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专有项,可能会造成受众对信息的误解。

在译名统一问题上,赵南陔提出:倘若缺少一致性原则,译者仅能根据自身“原则”和意愿来应对这一问题。在《谷雨:百谷竞生长 春雨贵如油》(《中国范儿》第83 集)中提到“走谷雨”(指在中国古代谷雨这天青年妇女们相约野游或走村串亲的传统习俗)一词。在翻译中将动词音译的情况很少见,特别是常见动词的翻译,所以译者将“走”直译为“walking”。“谷雨”有两种翻译结果即“Grain Rain”和“Corn Rain”,这种译法虽然会降低目的语受众的阅读难度,但同时也会丧失部分民族文化意蕴。“grain”泛指谷物和谷粒,“corn”指小麦、玉蜀黍等作物及它们的谷粒,也可泛指谷物[5]。这两个翻译结果没有对错之分,两种翻译结果的差异在于“谷”字的选词上。而《谷雨:百谷竞生长 春雨贵如油》译者忽略两种直译结果的微妙差异,直接采用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将“走谷雨”译为“Gu Yu Walking”,然后再对该词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既不会让受众产生误会,也能在最大限度上呈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民风民情。

4.2 建立传统文化文本语料库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日趋成为主流,其成果可适用诸多专业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比较完善的翻译语料库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构的“北外双语对应语料库”、绍兴文理学院搭建的“中国法律法规汉英平行语料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创建的“全国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以及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等等。然而在目前国内众多的已建语料库中,关于传统文化英译的语料库尚未健全,但此类语料库的建设对于英译文本规范尤其是跨文化外宣翻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一个语料库必须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对照语料并对其文本进行校对、格式转换和赋码。由于资源和人员的限制,自主建立的传统文化语料库无法与大型语料库相比,但它们具备语料来源多样化、覆盖范围广等特性,所以各地相关机构可以联合建立一个网络共享的地域传统文化英文语料库。此举能塑造当地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也能为翻译人员提供专业、标准的传统文化规范翻译材料,对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4.3 结合当代中国精神,强调内涵传递

撇开翻译工作需遵循的“信、达、雅”原则不谈,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强调“外宣三贴近”原则,其一为贴近中国发展现状,其二为贴近目标群体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其三为贴近目标群体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 这便要求译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且充分理解中国精神,努力克服语言不同、跨越文化差异来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传递传统文化下蕴藏的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4.4 适当简化烦琐的概念,避免复杂表达

有些文化背后的信息对于视频传播发展、文化输出的意义不大,且其内容超出了目的语受众的认知感受和理解能力,对其进行翻译只会给受众造成理解上的负担。所以,译者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地删减一些意义不大的信息,抓住原文的精髓、提炼出最能突出文化内核的部分,用更加精练的话语去概括,便可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短视频《中国范儿》第65 集《霜降:秋已逝,冬将至》当中提到:“秋燥明显,燥易伤津。”“燥易伤津”是中医病症名,多因秋季感受燥热之邪,耗伤津液所致。津液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名词,为津和液的合称,主要指人体内除血液外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躯体及人体各个器官和孔窍的内在液体及分泌物。由于字幕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涉及的部分中医理论信息对霜降节气主题的意义不大且超出了目的语受众的理解能力,所以译者并没有纠结于“津液”的解释,直接将其译为“the atmosphere is becoming drier. So, dehydration can become a problem”,适当合理地简化了复杂的中医传统概念,让受众对霜降这个节气“秋燥明显”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知。

4.5 重视翻译人才培养,提高专业团队素质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关注度,加大对本区域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实践的探索力度,为翻译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舆论环境。其次,要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外宣方面翻译人才的素质。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制订相应的翻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完善的理论依据。高校还应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文化自信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再次,翻译协会应发挥带头作用,为区域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译介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协会可以组织专题研讨、培训等活动,促进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提升翻译人才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此外,协会还可以推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译学项目纳入人才培训计划,为传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5 结语

传统文化外宣翻译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努力的国际传播任务,既需要业界建立翻译语料库、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化的传统文化外宣翻译体系,也需要译者提高文化素养,有效地降低和规避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失误,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可接受性,进而为建设“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国家形象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范儿英译语料库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2018年,如何穿出范儿?
抓准风格 古着穿出范儿
黄皮肤也能穿出范儿
Intertextile的五种范儿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