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研红”

2023-10-23唐宇红

黄河 2023年5期
关键词:乾隆皇帝红楼梦

唐宇红

古典名著《红楼梦》从手抄本开始流传至今,将近二百七十年了,然而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寥寥无几。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考证和索隐等各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内容和创作时间等,发表各种见解和观点,其中的奇谈怪论无所不有,甚至以错误的方法导致了错误的结论,其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文本研究、文献研究、文化研究三位一体,才能全面正确解读《红楼梦》。当今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人,应首推资深媒体人岳晶艳,她在网上推出的《破解红楼梦》《串讲红楼梦》系列视频,文本与文献、文化互证,逻辑严密,前后照应,讲解透彻,学养深厚,应当是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

何以如此错解《红楼梦》?

《红楼梦》文本的开放性、版本的多样性、阅读群体文化层次和解读方法的不同,导致对《红楼梦》的解读五花八门。

一是对内容的解读五花八门。

1、片面解读。比如,考证派红学受胡适“曹雪芹自叙传说”的误导,掉进“曹家沟”不能自拔,深入考证曹寅家世和所谓的曹雪芹生平,执意“曹贾互证”。在此基础上,就小说论小说,深入分析《红楼梦》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人物塑造、性格特点,阐述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主旨,特别是提出《红楼梦》揭露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笔者认为,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十分片面的,试想一下,如果对《红楼梦》隐写的真实内容都搞不清楚,即对作者创作的真正动机和寄托的思想感情都搞不清楚,分析主题主旨又有什么意义?再比如,蒋勋先生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刘再复先生把《红楼梦》当“文学圣经”来读,固然不是不可以的,但也十分片面,《红楼梦》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十分丰富,决不止这一点。

2、错误解读。比如,索隐派的不少人主张《红楼梦》背后隐写的真实内容,反映的是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即所谓“明末清初说”,包括悼明之亡,揭清之失,南明抗清等,而且认定作者一定是明末遗民,以蔡元培、潘重规等人为代表。还有人认为,作者真实身份是明朝朱元璋的后代。持“明末清初说”的人认为《红楼梦》是反满作品,主要理由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与对“末世”的理解有关。他们认为书中的“末世”就是明清更替时期。二是与所谓的明朝相关的字和词的理解有关。有人认为,林黛玉所谓“草木之人”,“木”指朱氏祖先的“赤心木”图腾。《说文解字》中“朱”,就是“赤心木”,故“木”即是“朱”,“朱”即是“木”。“草”字源于“绛珠仙草”,“红”即“朱”,“珠”谐音“朱”,“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暗指自己是浸满血泪的朱明王朝。也有人认为,“木石前盟”的木、石合起来为“柘”,而“柘城”乃朱襄氏故里,暗示朱姓发源地,通过“朱”来代指明朝,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正好吻合。因此,林黛玉影射朱明王朝的崇祯皇帝,《红楼梦》“怀金悼玉”悼的就是明朝。三是与所谓的清朝相关的字和词的理解有关。有人认为,金、水国、东风等都代表清,“葫芦”谐音“胡虏”,胡虏、雄奴、犬戎、腥膻等词汇都是骂满清的。四是與对一些特殊的日期如三月十五、四月二十六的理解有关。他们把这些日期与“甲申国难”“史可法殉国”“扬州十日”等联系起来,再加上林黛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贾宝玉《红豆曲》《芙蓉女儿诔》等诗词表达的哀婉悲伤甚至椎心泣血、痛彻心扉的情感,认为这是祭奠死难的百姓和挽救明亡的英烈,哀悼中原华夏王朝的灭亡和汉族失去故国家园。

关于辱骂满清甚至抗清的问题。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指出:“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舜为东夷之人”出自孟子,显然雍正帝借此将满洲视为“大舜正裔”了,其与宝玉称咱们是“大舜正裔”如出一辙。雍正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命著述不必忌讳“夷、虏”等字。谕称: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为。“夫满汉名色,犹各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若昧于君臣之义,不体列圣抚育中外、廓然大公之盛心,犹泥满汉之形迹于文艺记载间,删改夷虏诸字以避忌讳,将以此为臣子之尊敬君父乎?不知即此一念已犯大不敬之罪矣!嗣后临文作字及刊刻书籍,如仍蹈前辙,将此等字样空白及更换者,照大不敬律治罪。”命各都抚、学政、有司张贴告示,使穷乡僻壤咸使闻之。从前书籍有情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见《清史编年·雍正朝》)。其实,《红楼梦》刚诞生之际,其抄本是最先在满清王公贵族中传播的,永忠、明义、墨香、弘晓等都对作品把玩得很透,弘晓还组织家人小批量传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满人,他们怎么没认为《红楼梦》中有反满思想呢?乾隆帝也看过《红楼梦》,如果书中有反满思想的话,皇帝弘历为什么对此没有反应呢?当时满清皇帝和王公贵族的态度,就足以证明“反满”之论是多么地荒谬!

还有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可能是满清贵胄,主要依据:一是因为《红楼梦》是小说,文本首先就说明了民族的起源神话,汉族的起源神话是以女娲和盘古为首的。二是正、邪二气论,书中贾雨村对贾宝玉秉性的解释,出自宋明理学的气性学说,代表了贾雨村对这些人物的认同。三是伴随着这些秉承正、邪二赋说的人物,《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从汉族的楚辞走来,一路上都是汉民族的唐诗宋词,连娱乐游戏也是汉族的,与满族的文学娱乐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四是《红楼梦》还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特征,作品罗列的数十个戏剧无一例外是汉民族的戏剧,《红楼梦》作者借用戏剧手法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这也是对《红楼梦》的误读。清代极重文治,特别是乾隆皇帝精通儒家经典,深谙儒家文治之道,坚持以文治国的方针,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建设,形成了“文治之极盛”的崭新局面。著名清史专家戴逸教授所评:“清代载籍之富,学者之众,流派之多,领域之广,业绩之丰,为前世所罕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果《红楼梦》中涉及耶律雄奴、犬戎的表述不是反满的话,清朝统治者以“大舜正裔”自居,“崇儒重道”,坚持“以文治国”,那么,书中的“崇舜”现象和整个文化传承包括女娲补天等所谓汉民族神话故事、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唱汉族戏曲等,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能简单地据此认定《红楼梦》作者一定是汉人,肯定不是满人!

3、胡乱解读。比如,“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后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奇谈怪论,诸如曹雪芹的妻子是史湘云,也就是脂砚斋和畸笏老人;贾宝玉不爱林黛玉而爱史湘云,林黛玉即“麟待玉”;神瑛侍者不是投胎贾宝玉而是甄宝玉,“绛珠误认了恩人”;“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都是指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金麒麟的故事,才是宝玉的真姻缘;“湘云才是一部《红楼梦》的真正主人公”,“《红楼梦》可称为‘云之梦”,“也可题作《双麟记》。”《红楼梦》写了九层“金陵十二钗”,共一百零八钗,以对应《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这完全是对《红楼梦》的胡乱解读!即使这样,刘心武先生仍然认为,《红楼梦》解得最好的就是周汝昌先生。千奇百怪,简直荒唐至极!

4、戏说红楼。比如,刘心武先生的“秦说”,他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秖的女儿偷偷送到贾府养大的。康熙皇帝虽然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秖,并且将其圈禁,但胤秖的子女仍然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孙女,这种血缘关系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史料记载,废太子胤秖一生总共育有26个子女,在他去世时只剩下15个,其中女儿有5个,儿子有10个。雍正对这15个子女很和善,女儿全部被封为郡主、公主,儿子也给了亲王、郡王的封号,均得以善终。胤秖有什么必要单单把一个女儿藏在所谓的贾家养起来?刘先生显然是在戏说《红楼梦》!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证派红学自1921年以来至今,“独霸”红学界一百年,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导致不少人认为“曹雪芹自叙传说”就是最权威的终极解读,他们自己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也不敢怀疑权威,盲目信奉考证派红学大家的观点,一旦发现别人提出的观点与考证派红学大家的观点不一致,立马就认为是制造噱头,或者标新立异,故意吸引读者眼球。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喜欢研读《红楼梦》的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完全是真喜欢、纯爱好!

二是对作者的认定五花八门。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网上说大约有160多人。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李希凡先生说现在已经考证出65个作者,这与莎士比亚戏剧是否出自莎翁之手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当前,考证派红学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且这种观点自胡适先生1921年提出至今,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观点从提出至今也一直受到质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作者在内的考证红学的整体观点越来越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有的人认为,要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历史上确实有曹雪芹这个人,同时,有他写《红楼梦》的记载。(2)史料真实可信、无异议。(3)他有写《红楼梦》的动机(为什么要写《红楼梦》)、时间(有时间写《红楼梦》)、能力(达到写《红楼梦》的水平)、风格(书中风格与其身份相符合)。经过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端木蕻良、王利器等一大批红学家考证,一是辽东《曹氏五庆堂族谱》正本、副本上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二是目前发现的清代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也没有记载“曹雪芹”这个人;三是根据现有资料,清朝所有直接认识曹雪芹的人,都没有说过他写《紅楼梦》,而所有说他写《红楼梦》且又跟他同一个时代的人,都不直接认识曹雪芹;四是所谓的“曹雪芹”不符合开篇讲的“半世亲见亲闻”“背父兄教育之恩”等几个条件;五是假使是所谓的“曹雪芹”,他祖父叫曹寅,号雪樵,他为什么不避他爷爷的名讳?书中也有几处有“寅”字,这又作何解释?六是假使是所谓的“曹雪芹”,书中焦大醉骂“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柳湘莲说“东府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其他都不干净”,他家族的人真的这样不堪吗?做这种事的人到底是谁?诚如是,这还是“诗礼簪缨之族”“翰墨诗书之族吗”?另外,他与自己的家族有什么样的仇恨,这样揭自己家族的短,骂自己家里人?综上所述,所谓的“曹家红学的八大证据”,即袁枚的《随园诗话》,敦诚的《四松堂集》,敦敏的《懋斋诗钞》,裕瑞的《枣窗闲笔》,富察明义的《绿烟锁窗集》,永忠的诗词,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曹寅的相关资料,均无法满足《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几个条件,因此,至今依然无法被认同接受。鉴于《红楼梦》人名是因事而设,加上“真事隐、假语存”,笔者认为,所谓的“曹雪芹”应当不是一个人的真名,而是一个笔名或化名。《红楼梦》写的是清朝皇家的事,作者应当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

三是对《红楼梦》内容及作者的多样化解读和考证,看似红学的兴盛和繁荣,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根源是“盲人摸象”,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

网文《误读红楼:红楼梦研究里的尾巴主义》对红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文章指出,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失误,某些专业机构或者高校文学院的专业学者,在进行《红楼梦》研究的过程中对“满纸荒唐言”没有认真把握,对文本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有认真研究,仅仅从文学层面或者其他非核心方面来研究《红楼梦》,对于“真事隐”和“假语存”认识不够,缺乏主见,不但不能也不敢反驳错误的理论体系,反而始终强化错误的概念,错上加错,顽固不化,长期无法看穿《红楼梦》的故事和宗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红学家的不读、误读和过度解读,也表现在对红学理论缺乏基本辨识能力,无法去伪存真,无法挖掘真相。在著名的红学家里,没有看懂文本的真义而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人比比皆是,官方红学家造假对于红学研究造成的危害更大,比如所谓的曹学体系都是错的,脂砚斋仅仅用了一个百家姓的小技巧就让曹学家误读百年。所谓的误读,就是红学家对文本里相当重要的地方采取有意无意的忽略解读,一是根本就不懂,胡乱解读只会让人贻笑大方,因此有意忽略;二是觉得没有必要,解读出来无关紧要。误读的例子就太多了,旧红学开始就对朝代和地域的把握偏离了正确方向,后来胡适、蔡元培、周汝昌的误读一直没有被澄清,包括对文本的误读,对诗词曲赋的误读,对不符合逻辑内容的误读,对批注的误读等等,简直举不胜举。还有过度解读,一种属于过分解读《红楼梦》文本里的典故,导致典故的真实用意消失;一种属于捕风捉影,把没有秘密的文本硬生生读出不存在的秘密来,却把相邻的有秘密的地方放过;还有一种属于不顾逻辑不顾事实,强行把小说中的角色和现实历史错误朝代和错误地域的人物划上等号,曹学就是如此。

《红楼梦》何以成为小说兼野史?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野史,必须深入探究背后隐写的真实内容,才能搞清作者真正的创作动机和感情寄托,才能搞清作品的主题主旨。《红楼梦》这部书除了文本的开放性以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不是传世小说,最初只供内部几个人把玩欣赏。清乾隆朝的永忠认为,“《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冯精志先生认为,《石头记》是作为非传世小说写作的,也就不考虑后世读者的需求,而是在小圈子范围内直不楞登地追踪摄迹眼前发生的事情,圈内人能看懂就够了。脂砚斋一再评阅,不完全是在修改,而是在宣泄。这是阅读非传世小说的基点,非常重要。

其次,《红楼梦》是一部清朝史书。正文开篇就批驳“历来野史”,暗示《红楼梦》也是一部野史,只不过不同于“历来野史”。脂批更是明确提示我们“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改”,“是书不看正面,方是会看”,充分说明《红楼梦》史料价值巨大。清乾隆朝戚蓼生认为《红楼梦》作者是以“春秋之微词、史家之曲笔”来写作,这充分表明《紅楼梦》与《左传》和《史记》一样,实际上是隐写国朝兴衰的史书,有些事情是不能明说的,只好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多条脂批表明:作书人与批书人不仅都是同一个圈子里的,而且都是皇家人,针对作者说“朝代年纪失落无考”,脂批真刀真枪来了句“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难道不是鼓励读者注意挖掘小说背景吗?

其三,《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是“一喉二歌,一手二牍”,在明写荣国府贾府故事的掩盖下,同时隐写清朝皇家的故事。笔者比较赞同冯精志先生的看法,即《红楼梦》的基本手法就是戚蓼生概括的“一喉也而二歌,一手也而二牍”。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并列写两个故事,既展现了所要展现的皇家故事,又用一个荣国府故事遮盖着。这就是开篇所讲的“真事隐”“假语存”。《风月宝鉴》,昭示我们正面的故事是风花雪月,背面的故事是刀光剑影。

其实,《红楼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说的直白点,《红楼梦》中的贾府通体都是皇家气派,贾府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称———天下望族。蒙古王府本第五十四回前有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脂批:“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诗中的“都中”就是帝都,而“首”就是第一。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晰明白:我家是帝都第一旺族!所以,林黛玉听她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原因就在于天下独此一家,它就是大清皇家———紫禁城。事实上在《红楼梦》里,有多处对贾府非同一般地位的暗示。比如,贾蓉说“自古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样的人家?”汉唐可都是朝代,是国家,什么样的人家才能和汉唐相提并论?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见她时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竟然一下子扯上了朝廷。第七回,在宁国府见秦钟前,王熙凤说:“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这是怎样的自信?王熙凤怂恿张华告状,说“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关系的”,这口气也忒大了。等到张华真的告状了,王熙凤又说人家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拿自家比作皇家!笔者十分赞同赖晓伟先生的观点,贾府并非超越规制,而是处处皇家气派,是胡适等前辈红学大家不好好读《红楼梦》而执意围绕“江宁曹家”削足适履所致。理由如下:一是贾府非“龙”即“凤”。王熙凤,名字带凤,判词上画有一只雌凤。李纨,带珠冠,披凤袄(判词)。林黛玉,住所叫“有凤来仪”,乃皇后专用,对潇湘馆的描写也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虚观打醮,林黛玉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乃清朝皇后御驾。第九回,形容贾家学堂里的族中亲人,也是“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对马道婆说:“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活龙”肯定是皇子。第四十三回,凤姐生日,宝玉祭奠金钏回来,玉钏感叹“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古代“龙”“凤”这些字眼都和皇家有关,这么多的“龙”和“凤”,贾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家,当然是不言自明了。二是宁荣二府本身也有照紫禁城描写之处,宁荣二府的园林名为大观园,周长两个“三里半”的占地面积,“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各种景观,其实是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集合体,颐和园的第一个非正式名称就是“燕台大观”,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至今仍刻在万寿山东麓的石头上,这也应是贾家省亲别墅名称的由来。事实上,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三是对宁荣二府的管理处处比照清宫的内务府。第一,人员规模。根据文本估算,宁、荣二府大约有1000人左右。第五回,贾宝玉说:“如今单在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史料记载,乾隆朝后宫女子只有500人。另外,贾家奴仆以房为单位伺候主子,大量使用家生女儿,与清宫一样。第二,清宫御膳房的总头叫总管大臣,宁荣二府的厨房管理机构叫“总管房”,宁荣二府的厨房及其管理机构的总体框架,与御膳房大同小异。清宫有几处厨房,贾府也是几处厨房;清宫分御膳房与御茶房,宁荣二府也分厨房与茶房(主要职能是做各种点心,与如今的茶房意思不一样)。特别是贾母吃的菜肴,是把天下所有的菜蔬写在水牌上,天天转着吃的(见第六十一回),每一馔一果端来,先捧与贾母看一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不喜的就撤下了(见第五十三回)。这种派头,与皇帝一样,只能是太后了。另外,贾府也和清宫一样严格执行分例制度,即所有人员根据等级差别,每天拥有分例规定的实物,不用另外花钱买了。第三,贾府有自家的银库,且领取银子的步骤严谨而繁琐。贾府连主子带奴才的吃喝、穿着、月银及月钱,甚至连红白喜事的费用都由“官中的钱”(相当于财政拨款)支付,同清宫一样。第四,宁荣二府主子、丫鬟看病都找太医,好像太医院就是他们家开的。太医进贾府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号脉不敢抬头,特别是贾母扬言如果看不好宝玉的病,就要拆了太医院的大堂!这是何等口气?无疑是太后一级的人物才敢这样放肆地讲话。四是贾府有很多戏台和家庙。贾府有多个各具特色的戏台,会芳园有,大观楼有,荣庆堂有,大花厅有,规格不亚于清宫。尤其是清虚观的戏台最为高档,戏台对着的观众席,三面都是楼座,像近代欧洲国家那种三面都是楼层包厢的大剧院。贾府还养着家伶班子经常唱大戏,更是非同一般。另外,贾府还有家庙。按照规制,清朝有家庙的也只有皇室,其他王府和老百姓都不可能有家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府家庙中的和尚、道士都是有编制的,是吃俸禄的(见第五十三回)。五是贾府内到处都是皇家专用词和宫廷用品。在皇家专用词方面,有宾天(老爷贾敬宾天了)、钦天监、外戚、指配、太医、银库、上用、内造,等等。贾府频频出现的太医院和钦天监,都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在宫廷用品方面,有上用纱、上用府纱、上用缎纱、上用内造的袄儿,有宫花、宫扇、宫镜、宫灯、宫制诗筒、宫制荷包,有御香、御赐百合宫香、御用粳米,有内工香袋、内造点心、内造月饼,还有皇家贡品鲟蝗鱼、茶叶女儿红,以及体现宫廷工艺的螺钿嵌,等等。六是贾宝玉终日花围翠绕,宛若沉溺于后宫美人堆中的天子。岳晶艳女士认为,二月二十二日(富察皇后生日)搬进大观园的7个人,去掉迎春、探春、惜春3个人,只剩下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李纨,暗示这是一夫三妻的生活,林黛玉影射富察皇后,薛宝钗影射继后那拉氏,李纨影射皇贵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追封令义皇后,这就是李纨判词中“凤冠霞帔”的由来。另外,大观园特别是怡红院的美丽女子也如皇帝后宫的嫔妃,外面的男人一律不得擅自入内,连大观园内植树都用帷幕遮挡,而且用“役匠”,即护军兵勇。七是相关考证也表明贾府就是皇宫。据冯精志先生考证,荣国府的“翠幄青绸车”“东南马厩”以及“仪门外绮霰斋书房”,独一无二的前后穿堂,充分说明贾母院与慈宁宫一一对应。王夫人的“东边的三间耳房”“东廊三间小正房”,与清宫皇后作为正妻和女主人两个身份的住房安排一样。乾清宫与贾政院对应,“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为全铜匾,“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待漏随朝”的群臣,一边是“真龙天子”,这种情景犹如一副真正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坐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黼焕烟霞”,早朝卯时(相当于5点至7点),乾清宫前才会“珠玑昭日月”,御座上方有“黼黻焕烟霞”。

其四,无论是考证还是索隐,都是探究《红楼梦》真相的一种手段,无可非议。《红楼梦》中一些故事情节中隐写着皇家的事,如果不深入考证和索隐,很难弄清楚。如秦可卿葬礼,作为贾家重孙媳妇的秦可卿葬礼十分隆重,请“钦天鉴”择日,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请道士、和尚、尼姑大做法事,送殡的“八公”(隐指清朝的“八旗旗主”)、“十二生肖”(隐指天下百姓),路祭的东南西北“四大郡王”(隐指“四个亲王”),“压地银山一般”,“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岳晶艳女士认为,这举国齐哀、四海同悲的大场面充分表明,这场葬礼隐写的是清朝富察皇后的国葬,而且远超清制规定的皇后丧仪标准。如第七十一回贾母过生日,七月二十八日来给贾母的拜寿名单为:“皇亲、附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国君就是皇上,意思是说皇帝本人带着太妃、诸嫔妃、公主和驸马及皇亲国戚,全都得来。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自然是皇太后了。类似这样的情况,《红楼梦》书中有多处。

其五,必须坚决打破考证派新红学的“学术霸权”和垄断地位,彻底推翻“曹雪芹自叙传说”的荒谬论断。“曹贾相连”“曹贾互证”是考证派红学的“百谬之源”,必须坚决摒弃。

其六,坚持文本研究、文献研究、文化研究三位一体,将《红楼梦》既作小说研究,也作野史研究,还《红楼梦》及作者以本来面目,才能切合《红楼梦》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野史的双重性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野史研究丝毫不会降低《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价值,降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红楼梦》的创作何以是团队创作?

岳晶艳女士研究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由乾隆皇帝总策划,翰林院(包括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蔡新,陈兆伦)集体创作,乾隆皇帝多年批注的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罪己诏。理由如下:

一是《红楼梦》的创作动机、背景、时间、作者、批书人、批注时间。

创作动机和背景。首先,清朝皇家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皇子们六虛岁开始读书,“卯(早上5点)入申(下午3点)出”,一天10个小时,一年只放5天假,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都不许摇扇子。乾隆皇帝甚至要求皇子们有事必须呈奏,不能擅自离开书房。故宫博物院祝勇博士认为,有清一朝只有庸君、没有昏君。特别是康熙皇帝在立嗣失败后,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与其教子孙治国理政的能力,不如让他们通过编书磨炼心性,同时考验他们的才华。乾隆皇帝让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撰写《红楼梦》,模拟经历一场朝代的兴亡,从而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确保大清江山永续,就是这种家庭式砥砺教育的具体实践。其次,爱妻富察皇后在山东德州溺水身亡,使乾隆皇帝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百日内创作悼亡词《述悲赋》。乾隆皇帝有意以此与曹植的《洛阳赋》比才华。其三,在乾隆皇帝看来,所谓传国玉玺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只是用来指代拥有皇权的人,因为质疑传国玉玺,因此,写了《卞和献玉说》。《红楼梦》中以石头隐喻传国玉玺就体现了这样的意思。其四,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十分想念,但贵为皇帝不可能像娥皇女英一样投江而死,于是决定创造一部《红楼梦》,在虚拟的梦境中与心爱的女人重逢,而书中的其他人全是为了配合这场重逢而产生的。

创作时间。应当开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富察皇后葬于胜水峪裕陵之后,大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完成,从开始创作到披阅增删最后定稿,历时二十余年时间,这就是书中所谓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作者团队。岳晶艳女士考证,《红楼梦》的创作团队是翰林院,总策划是乾隆皇帝,总编辑是蔡新,第一作者是五皇子永琪,文武双全,牵头撰写《石头记》,写到二十二回时病逝。永琪号“藤琴居士”,“琴”化“芹”。第二作者是蔡新,别号缉斋(也是书中的脂砚斋),乾隆元年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皇子永琪的国学老师,是《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之一。第三作者是陈兆伦,字星斋(也是书中的杏斋),雍正八年进士,后中博学鸿词科,历任军机章京、顺天府府尹、太常寺卿,负责编纂《世宗实录》,担任《三朝实录》的校对和《大清会典》的编辑官。

所谓东鲁孔梅溪:东鲁,谐音东路;孔,即孔子;梅,即商朝的诸侯梅伯;溪,泉水。连起来就是紫禁城东路祭祀孔子等文学大家的地方,即文华殿。文华殿有四项功能:一是皇帝讲经筵,文渊阁大学士和翰林院陪同。二是皇子在这里学习处理政务,甚至代理监国。三是储存文学经典,孔子经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四是祭祀孔子。所谓曹雪芹:曹,指《洛神赋》作者曹植;雪,谐音学;芹,谐音琴,即五皇子永琪,雅号藤琴居士。连起来就是曹植应该向文华殿的《红楼梦》作者学习。所谓悼红轩:红,与脂砚一样,就是红色的墨汁,合起来就是大家都用红墨汁的地方。所谓神瑛侍者:神,就是万物的主宰,即天;瑛,玉的影子;合起来就是一个闪着玉的光影一样的神的存在,那只能是皇帝了。所谓绛云轩:绛云,即红色的云,传说天帝所居常有红云拥之,合起来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谓畸笏叟:畸,残田也,不规则的田地;笏,笏板;叟,老人。合起来就是掌握不规则的大清版图的人,即皇帝。有人说,清朝不用笏板,所以畸笏叟不是清朝人。请看乾隆皇帝诗《万笏朝天》:“远山插笏曾无数,黛色参天正近秋。最爱茅庵坐清昼,琮常听瀑泉流。”看一看乾隆的笏板,算不算畸笏?

为什么认定曹雪芹真实身份是爱新觉罗·永琪?岳晶艳女士研究认为,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皇恩优渥曰“荣”。永琪生前即被封“和硕荣亲王”。荣国府也取其意。有清一代,只有两个带“荣”的亲王,一个是顺治四皇子和硕荣亲王,死后追封;一个是永琪,1763年端午节,永琪在颐和园九州清晏从火中将乾隆背出来,加之乾隆皇帝特别钟爱他,因此被封为“和硕荣亲王”,后来甚至有意将其立为太子,只不过天妒英才,永琪过早去世。二是永琪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文武双全,具备这样的才华。三是《红楼梦》中有大量细节来自乾隆的御制诗,如元妃省亲即是乾隆《述悲赋》的小说版本。“假作真来真亦假,谓无有处有还无”,应出自乾隆御制诗《咏金刚六如幻》“知假疑真真本假,谓无却有有还无”。乾隆御制诗中有大量的咏砚台的诗,书中探春(影射乾隆女儿和硕公主)的秋爽斋中有大量的砚台。以上这些说明作者是乾隆身边知根知底的人。四是《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违禁词汇,准确说是皇家御用词汇,如“宾天”“外戚”“内帑”(皇帝的小金库)“元妃”。还复活了多个乾隆皇帝的儿子,如贾琏、贾蔷、贾璜、贾琮、贾蓉、贾瞞等。这说明作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且这些都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五是清朝最精通“射覆”的人就是永琪,《红楼梦》中“射覆”的运用,就是作者永琪的重要标签。

批书人和批注时间。岳晶艳女士认为,批书人主要有脂砚斋(即本书的第二作者蔡新)和畸笏叟(即乾隆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数十年一直把《红楼梦》带在身边,一辈子都在看《红楼梦》,随时随地进行批注。此外,脂批中的“松斋”是承德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三景,建于乾隆十四年,是乾隆母亲和妃嫔居住的地方。“梅溪”也在承德避暑山庄,而且几次出现在乾隆御制诗里,是乾隆赏梅采风的地方。

二是《红楼梦》几个书名的真正含义。

红楼,从唐朝开始,是指教坊的那些女人的居住地。引申义:一是指富家女儿的闺房;二是指神仙居所,如《心经》上讲的“犍闼婆城”,即海市蜃楼;三是按照过去的规制指紫禁城,赖晓伟先生认为特指紫禁城交泰殿,这里存放着乾隆时期核定的二十五枚宝玺。《红楼梦》,表面意思是在富贵之家经历的一场梦,实际是在皇宫中做了一场大梦。岳晶艳女士认为,所谓的《红楼梦》,即是贾宝玉(乾隆皇帝)在大观园里做的一场幽梦,也是弘历二婚娶那拉皇后的黄粱一梦。

《石头记》,表面意思是作者记述了顽石下凡历劫又重回青埂峰下的一段刻在石头上的故事。由于石头在书中隐喻传国玉玺,赖晓伟先生认为,《石头记》也可叫《宝玺记》。岳晶艳女士认为,既然是记在石头上的故事,《石头记》就是墓志铭。如果是皇帝的墓志铭,那就是帝王功德碑。

《情僧录》,表面意思是记录“贾宝玉”这样一位情僧的故事,实际是记录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年秘密灌顶受戒皈依藏传佛教后参禅悟道的故事。

《风月宝鉴》,岳晶艳女士认为,这个名称来源于乾隆皇帝的诗《镜》:“人以鉴妍媸,我以鉴臧否。摩挲照胆寒,莫使纤尘累”。《红楼梦》的标志性法器是“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制造者是警幻仙子,“风月宝鉴”的诱饵是王熙凤。笔者认为,《风月寶鉴》表面意思是以风情之事为宝贵镜鉴,实际是以明朝覆亡和避免后宫干预政事为镜鉴。

《金陵十二钗》,相对于灭亡南宋的前金而言,金,在这里应指“后金”,即满清。另外,按照五行的说法,金指西方。陵,是帝王的陵墓或陵寝。金陵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西方的帝陵。而乾隆皇帝的裕陵就在顺治皇帝孝陵以西的胜水裕,《金陵十二钗》就是埋葬在裕陵中的十二个女人。清史记载,裕陵包括帝陵和妃陵,其中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36人。这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簿命司中看到的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36人,完全相符。作者自称为“闺阁昭传”,这是重要的闺阁,完全符合作者的意图。

《红楼梦》何以蕴含如此丰富的主题内容?

第一,故事梗概。岳晶艳女士考证,《红楼梦》隐写的真实故事是:乾隆皇帝(贾宝玉)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林黛玉)、继后那拉氏(薛宝钗、王熙凤、夏金桂、宝蟾)、孝义纯皇后魏佳氏(李纨、平儿)、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袭人)、哲悯皇贵妃(史湘云)等后宫众妃嫔日常生活的故事。《红楼梦》开篇即讲“大旨谈情”,为闺阁立传,真挚表现了对以富察皇后为代表的葬入乾隆裕陵中的一批后宫妃嫔的深厚感情和无尽哀思,与乾隆皇帝为爱妻富察皇后作的《述悲赋》别无二致!书中的贾宝玉虽然对林黛玉一往情深,但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而且贾宝玉分身贾琏的淫乱生活,都是乾隆皇帝风流一生的真实写照。《红楼梦》有一个书名叫《情僧录》,实际是对乾隆皇帝这个“情僧”情感经历“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真实描写。这也就是第一回脂批中“因为传他,并可传我”的真实含义!

第二,全书贯穿着乾隆皇帝对爱新觉罗家族和那拉氏家族多年恩怨的清醒思考。书中通过描写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等,隐写那拉皇后违背顺治帝时就立下的祖训,干予朝政。通过描写“护官符”等内容,隐写乾隆皇帝对爱新觉罗家族和那拉氏家族世仇的警惕和防范,即“家亡薛始”,家亡是从薛宝钗(隐写那拉皇后)这样的女人嫁入贾家开始的。第二十五回的回前批中“怕人窥破笑盈腮,独自无言偷打蛖”,就解释了《石头记》为什么要采用真事隐、假语存的创作手法,真实情况是:乾隆皇帝(即书中的贾宝玉)鬼迷心窍娶了那拉皇后(即书中的薛宝钗),就像做了一场恶梦,乾隆皇帝很怕自己做的这件事成为千古笑谈,但是又扛不住内心的悔恨和折磨,这就呼应了标题诗中的“一把辛酸泪”。书中通过描写贾府子孙安富尊荣,奢华浮靡,不求上进,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特别是抄检大观园,隐写“九子夺嫡”、那拉皇后背后使坏伤及富察皇后和皇子,内部自相残杀,造成的“无储可立、无材补天”的灾难性后果,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反思!《甲戌本凡例》仿照顺治遗诏,以“五凤裁诏体”的格式叙述作书原因,《石头记》要向“普天下人”告罪,也是一部罪己诏。

第三,全书贯穿着乾隆皇帝多年参禅悟道所得,对因果报应、天道轮回的深刻体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兴黄教以安边是清廷的重要国策,为了绥靖蒙藏,团结汉、蒙、满、藏等民族,巩固统一的江山,使五台山成为“中华卫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十三次至五台山,特别是乾隆皇帝六次巡游五台山,参加在菩萨顶章嘉活佛主持的祈愿颂经大法会,并亲到普乐院看望章嘉活佛。二是佛法理论在《红楼梦》中得到成功运用。实际上,乾隆皇帝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在西藏的尊称就叫文殊皇帝,据史料记载,乾隆九年之前乾隆皇帝就已灌顶受戒,秘密皈依藏传佛教,他把雍和宫改造成了藏传佛教的寺院。由于龙袍加身,乾隆皇帝不能亲自传播佛法,而将这些佛法写在《红楼梦》里,也是一种法布施。三是中央美院董梅教授认为《红楼梦》里也有“般若十喻”:《红楼梦》有个统领全书的预言体系,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每隔一段,预言就会以不同的符号出现一次,用隐喻的方式透露出“归空”的结局,为“证空”主题提供了深邃的哲学背景。“般若十喻”在书中出现了九种。“一僧一道”贯穿全书,贾宝玉两次说袭人和林黛玉死后做和尚,悟禅机,续写《庄子因》,到最后真正出家,大量与五台山等佛道有关的戏曲描写,以及甄士隐、柳湘莲出家、妙玉带发修行,都在通过不同方式隐写乾隆皇帝参惮悟道。

第四,全书贯穿着乾隆皇帝对明亡清兴的深刻思考。乾隆皇帝认为,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万历皇帝的惰政和天启皇帝朱由校只愿意干木匠活而不理朝政,罪过并不完全在崇祯一人,所以顺治皇帝从李自成手里夺来天下之后,就厚葬了崇祯皇帝,把他葬入思陵,并给他上谥号,建功德碑。对于前朝皇帝来讲,这是一种非常厚的礼遇。岳晶艳女士认为,乾隆皇帝是用明朝的嘉靖皇帝作为新帝系的一个起点,来对标自己的父亲雍正,而他自己对标的就是朱载,而万历皇帝就是朱载的儿子朱翊钧,而朱翊钧对标的就是乾隆的下一代皇帝。可见,在乾隆的心目中对储君这个人选的重视和艰难选择,而这才是《红楼梦》出现的真正原因,也是它成为禁书的一个原因。乾隆皇帝先后更换了五位储君的人选,第一位就是荣亲王永琪,他也是《红楼梦》诞生的重要原因,目的就是要让他通过撰写《红楼梦》,模拟经历一次朝代的兴亡。之后,又经历了永璇、永誽、永蠰、永和琰,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琰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他继位的密诏在冬至这一天正式放入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为止,整本《红楼梦》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红楼梦》的目标读者是未来的储君和储君的王朝,并不是普通的百姓。书中通过描写宁国府、荣国府以及相关事件,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隐写崇祯皇帝及张皇后、周皇后上吊自杀和明朝灭亡;贾敬吞金之死,以嘉靖与雍正、以明朝与清朝相比较,深刻表现了乾隆皇帝对明、清兴衰更替、因果报应、天道轮回的恐惧和担忧。

第五,全书贯穿着乾隆皇帝的帝王之术、帝王思想,如重视农耕、重视教育。一是重视农桑耕织,把传世名画《五牛图》隐写其中(颐和园昆明湖中的铜牛,“牛心左性”的贾宝玉和贾兰,食量大如牛的刘姥姥,清虚观被打的“牛筪”的小道士,以及李纨这个人),编织出一幅生动的“牛郎织女图”。二是第十五回在送秦可卿棺椁到铁槛寺路上的村庄停留时,描写贾宝玉对“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待小厮介绍完之后,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三是第十三回秦可卿魂托王熙凤的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重视家塾。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十四年热河文庙落成,乾隆亲自剪彩,并带去10件青铜器作为法器,最珍贵的一件就是第三回出现在荣禧堂东侧耳房的文王鼎。乾隆还去祭拜了盛京文庙,并御笔亲题匾额:“先觉斯民”。这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教育的重视。四是借元春省亲描写康熙大帝六下江南,回忆祖孙的共同生活,反思给国库造成的巨大亏空(赵嬷嬷的话)。朱光东先生曾指出,“‘借省亲事写南巡的真正用意不是要显示贾府之荣耀,而是谴责和抨击南巡劳民伤财”。对此,乾隆皇帝本人也承认,“唯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五是通过描写贾雨村这样很有才干、会阿谀逢称的官吏,痛斥朝廷的“禄蠹”(吃朝廷俸禄的蛀虫)。同时,通过葫芦案、戴权卖官等事件,暴露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六是通过贾宝玉与袭人的对话“……(皇帝)是受命于天(传国玉玺:受命于天,福寿永昌),如果(皇帝)不仁不义,那上天绝不会把这样的重任交给皇帝”,与乾隆皇帝写的《卞和献玉说》的理念一致。这既是一种深刻反思,也是一种对子孙后代的郑重告诫!七是借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指出宁国府五件“旧弊”)、探春理家,以家喻国,表达家国一致、理家和治国一样的理念,都需要大胆改革,兴利除弊,从而达到“治隆唐宋”。

第六,乾隆皇帝通过《红楼梦》的一些故事情节,客观上也在传承《天禄琳琅》《石渠宝笈》中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书画作品,实际也是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如书中的倪二,实际意思是倪瓒第二,而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代表作为《狮子林图》等,他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乾隆皇帝临摹了三张《狮子林图》,爱不释手。《石渠宝笈》中收录的高士图,乾隆皇帝差不多都临摹过,还为有些高士图题过诗,他本人也是真正的高士。

第七,《乾隆御制诗》收录乾隆皇帝4.2万首诗,反映了其一生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也记录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红楼梦》中的人物名称和故事情节大都出自《乾隆御制诗》,脂批讲“余谓雪芹传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书中的服饰、宫廷仪仗等都可以在《清实录》《清史稿》中找到记录。

第八,《石头记》第一回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有以下含义:一是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号),因此,本书要从中秋即乾隆生日写起。二是表明该书到第七十六回,代表乾隆皇帝“潇湘妃子”的两个女人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之夜凹晶馆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魂归“太虚幻境”,本书的故事就结束了!富察皇后当年居住的长春宫回廊上至今仍然有林黛玉回归“太虚幻境”的经典画面。书中的李纨,谐音“历完”,即弘历的故事讲完了。岳晶艳女士认为,《红楼梦》也是“蕉叶覆鹿”,前八十回是鹿,后四十回是蕉,仍然是乾隆皇帝的帝王心术。第一,在他有生之年可以掩盖一些真相,让读者没有那么快的破译故事真相。第二,就是前后对比,告诉读者哪个真、哪个假,前八十回相对真实,是实录其事,后40回是“狗尾续貂”,是真正的小说,这就呼应了脂批中一而再、再而三对小说和野史的批判。但前后策划者都是同一个人:乾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立意十分高远,以贾家由盛到衰直至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在警示统治者不能奢华靡费,不求上进,不能“内哄”,自相残杀,必须大胆改革,举贤任能,兴利除弊,“治隆唐宋”,这是在真正“以家喻国。”表面上“大旨谈情”,描写风花雪月,背后却是以史为鉴、以家喻国,表达的是朝代兴亡更替的主题主旨,这就是戚蓼生所谓的“一喉二歌、一手二牘”的真实含义。

总之,《红楼梦》的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正文和脂批),用心体会,深入思考,反复比较各种红学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文本、文献、文化三位一体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符合文本事实的结论。

责任编辑:宁志荣

猜你喜欢

乾隆皇帝红楼梦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从《红楼梦》看养生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