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历史贡献

2023-10-23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抗战

刘 帅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一、太行革命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兴起背景

(一)抗战爆发前太行青年的生活概况

抗日战争以前,太行山区的社会经济,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多年以来,军阀内战不断,各级政府横征暴敛,给太行山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晋东南地区,山西阎锡山政府除征收正税外,另加苛捐杂税达三十多种。地主阶级同军阀、官府勾结,并兼营高利贷和商业,对农民巧取豪夺,实行残酷剥削。

在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豪绅等的重重压迫下,青年只能被迫服从劳役,生活艰苦,暮气沉沉,缺乏青年人该有的青春与激情。太行青年在这种环境下,更是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太行山区的大部分青年目不识丁,缺乏斗争的激情。再加上战事吃紧,阎锡山大肆强征青年壮丁参军,造成了青年对军队的“恐惧”。

(二)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青年抗战热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恣意横行,屠杀同胞,而国民党政府为了“剿共”,采取“安内攘外”的不抵抗政策。民族危亡的形势惊醒了亿万中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抗日反蒋的浪潮。

1931 年10 月初,上海10 万工人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要求南京政府立刻出兵抗日,并组织义勇军,要求政府发给枪支,对日作战。平、津、沪、汉及各省青年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要求对日抗战,收复失地。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大军入关,威胁平津。国民党政府节节退让,向日本表示,中国“不但无排日之行动与思想,亦本无排日必要的理由”。华北危急、国家危亡的气氛笼罩着中华大地。

在这种国内形势下,觉醒了的山西青年,深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山西大学学生组织宣传队下乡开展宣传工作。在榆次、大同、长治、临汾等地向农民们演了寓意抗战的话剧《醒来吧!》和以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为内容的《谁的罪》,为当地革命青年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1]89另外,进步青年史纪言于1936 年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在长治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任代理校长,他组织学生读爱国书、唱爱国歌、演爱国戏。抗战爆发后,史纪言更是组织青年学生赶走了限制抗日救国的顽固派县长,使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成为了上党地区革命摇篮之一,为当地各抗日团体,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1]114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烧杀抢掠之下以及青年们对旧政府、旧官僚的无奈与痛恨之下,太行青年彻底爆发了。他们迫切地要求行动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中国共产党对太行青年运动的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曾多次遭受严重破坏的山西省的共产党组织逐步恢复了工作。1936 年10月,薄一波等人应阎锡山的邀请,到山西接办牺盟会。此后,牺盟会成为了强有力的抗日救亡团体,其会员遍及山西各地。当时,许多东北流亡学生和平、津、沪、冀、豫等省市的进步知识青年,奔来太原参加训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 年6 月,牺盟总会陆续派出特派员,到平定、辽县、曲沃等县建立各县分会,动员当地青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吸收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青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了统一的组织。

二、太行革命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历史贡献

太行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对整个民族抗日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动员青年、组织青年运动又是党在抗日斗争中重要任务。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青年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同时也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一)培养大批青年人才,夯实了党的干部基础

朱德在《新中华报》中写道:“八路军是青年军,是全国青年的好学校,在八路军里百分之九十都是青年。尤其是在干部中间,青年占绝大多数。”[2]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许多青年投身于革命当中,战火的洗礼造就了一群有魄力、有志气的青年人才。这些优秀青年人才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使其成为了革命的后备军。

为了能够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党的指导下,太行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青年组织,如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等。这些青年组织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培养出了大批青年干部。同时也推动了太行革命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发展。

1938 年6 月—7 月,晋中地区一些县的青年在我党领导下,首先组织起青年救国会,建立起一些县级和农村基层青救会组织。晋中十余县的青救会代表在榆社县城举行代表大会,又成立了晋东青年救国总会。这是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出现的第一个地区性的青救会组织。在晋中地区出现青救会的同时,在晋东南的晋豫地区和太南地区的少数县内,也出现了我党领导下的青救会组织。

1939 年3 月18 日,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沁县开村召开,到会代表共三百余人,他们代表着全晋冀豫区的二十万青救会员。代表们讨论了“武装青年参加抗战、动员青年参加抗日军队、青年的学习和教育、进一步把青年人组织到青救会中来与青救会的组织建设力、开展敌占区青年工作、加强与华北各地和全国青年团体的联系”等问题。通过了 “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组织章程”。最后,代表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了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大会于24 日下午闭幕。至此,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简称“晋东南青救总会”或“青总”)正式成立。

1938 年,依据中央指示,县委以上各级党委组织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推动青年工作。[3]要求选取活泼精明,有青年工作经验的同志三到五人组成书记处,组织宣传教育,实行严格的分工与集体领导,并规定五天到七天开展一次定期会议,健全组织生活,总结青年工作。另外,还对青年委员会工作做了细致分工,大致为:第一,动员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战争与抗日工作。第二,开办青年抗日学校。第三,注重青年特殊利益、工作及生活状况的改善。第四,吸收与团结青年在团委工作,培养大批青年干部。另外,还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太行青年抗日支队、晋冀豫边区学生联合会。这些青年组织的成立,不仅提高了青年的能力,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青年干部。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之后,还创办了许多专门培养优秀青年干部的学校。

例如,1941 年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成立了太行抗战建国学院。它是太行区党委借鉴抗大办学方针,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同志在冀西和冀南创办的河北抗战建国学院和冀南抗战建国学院的经验,在太行举办的培养后备干部的学校。主要任务就是接收敌占区、蒋管区为抗日救国而跑到根据地的青年和参加革命在机关团体工作而年龄小、文化低的同志,以及根据地的高小毕业生等小知识青年,经过学习培养成为抗战建国干部。[4]268

在抗战胜利前夕建立的太行第四干部中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坚持了抗大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太行第四干部中学校成立的五年间共培养出近千名青年干部,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成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4]275他们之中,有的跟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区,在那里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的则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逐鹿中原,打过长江,解放广州,直扑昆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云贵高原上的各族劳动人民;有的响应党的召唤,远离家乡,奔赴祖国西南边疆,为百万农奴的翻身解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有的曾担任过全国煤炭行业的先进典型——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的党委书记,为煤矿事业的发展和实现采煤机械化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也有的在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提拔为副省级领导干部,如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闫元锁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还有一大批学员干中毕业后,就近分配到市直及各县(区)各条战线上,在整整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为上党老区人民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成为党的各级领导骨干。

此外还有在武乡县建立第五抗日高校。在这所学校,全校师生基本上形成了政治工作队、支前战斗队、抗日宣传队、生产突击队,社会生活能力普遍提高,一出学校就能很快适应工作成为骨干。据统计,武乡县第五抗日学校创立的五年间,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300 余名优秀人才,[4]280而且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五高校三班学生韩元明,韩壁村人,入伍后先后参加过抗日就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51年至1959 年曾8 次驾飞机飞越北京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庆检阅,1968 年12 月带领飞行大队在我国西北地区执行空投氢弹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五班学生杨松林,北上合人,也是由五高校参军出去的。1976 年曾亲自带领部队,赴唐山地震灾区执行抢救任务,受到上级嘉奖;五高四班学生赵海望,是武乡马家岭村人,1946 年从五高校毕业后,由五高校附小任教调武乡县委工作,不久又调山西省委工作,离休前为山西省科委纪检组副组长。

(二)为保卫根据地而斗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爆发以来,青年们就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革命浪潮。为保卫自己的家乡,推动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接连溃败,华北地区危机不断加深。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债累累,与此相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打了许多的胜战,大大鼓舞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太行区人民纷纷揭竿而起,保卫自己的家乡。邢台县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掀起了抗日群众运动。安阳县的一些进步青年和教师,同当地的部分工人、农民和开明绅士一起,组织了安阳青年抗日义勇军。晋东南各县也广泛发动青年参军,壮大了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党的积极宣传动员下,太行区出现了一个参军参战的热潮,青年人涌跃参加八路军正规部队。129师某部在磁县扩军时,不到半月,即有工、农青年千余人报名入伍。[5]101938 年,八路军115师344 旅东进途中在黎城县仅作短暂停留,该县即有五百多名农村青年涌入部队。[5]111941 年青年联合会第三分会在参军工作的初步总结中提到“九路围攻后,大批青年深入军队中,据榆社三个区统计,青年参军就有298 人。武东一个村参军43 人中就有22 个青年”。[6]1943 年壶关县对当地参军动员工作做了初步总结,并做了统计表:

壶关县新战士数参军统计表(有部分修改)[7]

从表中可以看出参军入伍人数199 人,其中青年就有191 人。除了青年直接参军之外,还有许多青年民兵,晋冀豫区党委指示“要发展脱离生产的青年独立武装,此中青年武装除配合地方武装和八路军作战外,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游击战”,[8]他们在战时配合八路军作战,在平常则是学习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本领。此外,为了迎接敌人进攻,应付复杂的工作环境,“在陵川县战时指挥部的号召和领导之下,每个村庄成立游击小组,每个游击小组40-60 人,并且都有一名抗大的学生去进行军事政治教育和训练工作。”[9]随着大批青年的加入和积极配合,大大加强了八路军的有生力量。

青年们的积极参军参战,获得了中共中央的认可,周恩来曾说到:“建立生力军,充实我们的旧队伍,责任在我们青年朋友身上。”[10]凯丰对青年参军这样评价道:“没有哪一个军队能够离开青年而存在,青年是军队的主要支柱。”[11]

广大的太行青年还积极的支援前线、优待抗属、发展生产,间接地支援抗战。由于前线战事不断发生,炸药任务增大,需“动员十八岁以上二十六岁以下,身体健康,体力强大的青年。”[12]对此,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其中,缓解了炸药任务的压力。在对待抗战家属和伤病员上,更是无微不至,并在日伪军搜查时作掩护。

1941 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敌后根据地的摧残和破坏,并且实行“囚笼政策”,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此外,太行革命根据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根据地人口锐减,面积大大缩小。为了战胜这次严重的困难,太行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进行了抗灾救荒和生产自救的斗争,并发动群众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大生产运动。

对此,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青年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生产活动。例如,青年救国联合总会号召全区青年、儿童积极投入春耕,并提出了青年、儿童需要完成的若干具体任务。许多地方的青年在春耕运动期间,还响应植树造林的号召,营造了不少“青年林”。[5]22涉县的青年组织“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生产,要求青年干部必须亲自参加劳动,起到带头作用,此外还开展青年生产竞赛,奖励劳动模范”。[13]除此之外,晋冀豫区党委青委会关于青年武装工作的决定中提到“建立青年模范自卫队参加春耕,成为模范的突击队,并执行武装保卫春耕的任务”。[14]在为保卫根据地而进行的大生产运动中,太行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其中,太行青年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既保卫了根据地,也使得根据地军民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党的宣传动员下,太行青年摒弃了之前“不愿出远门,当兵吃粮”[5]12的乡土观念,激起了太行青年的爱国热情。为保卫自己的家乡,推动抗战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青年群体风雨同舟,诠释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的时代载体是抗日战争时期”,[15]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英勇的太行儿女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党领导的八路军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以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机,广泛动员青年、工人、妇女、儿童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太行青年作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生力军,在国家动荡与民族危亡的时刻,毅然决然的投入到抗战的洪流当中。太行青年群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斗争,既展现出了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当担,也诠释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1938 年,日军对晋东南地区发起了九路围攻,侵占了豫北各县和临汾、运城、晋城、东阳关、长治等县城和要地,并向晋西黄河各渡口猛犯,直接威胁着潼关、西安和陕甘宁边区。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太行青年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在粉碎日军的第一次九路围攻的关键战长乐村战斗中,时任772 团团长的叶成焕以身殉国,年仅24 岁。[16]24在黄崖洞保卫战中17 岁的司号员崔振方,为阻击进入瓮圪廊的敌兵,一个人据守陡崖上的投弹所,不幸被炮弹炸起的石头击中光荣牺牲。[4]46还有在长治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川军爱国将士,他们当中有着不少“父子兵”“兄弟兵”,他们在被围困之后,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与敌人作最后的殊死搏斗。最后他们光荣殉国。[4]46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太行青年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懦弱、不可辱的民族气节。在面对强敌时更是体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1941 年以后,日本侵略者把太行区作为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两三年间,发起了十多次毁灭性的大扫荡,妄图摧毁太行革命根据地。1942 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又接踵而来,太行革命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消极麻木的倾向。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北方局机关刊物《党的生活》上发表了《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一文,“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致警觉起来。在党的领导下,采取一切有效步骤,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共同对敌。以坚强的意志,奋勇的精神,来克服当前的严重局面”。[16]116在党的号召和动员下,太行区军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1940 年1 月,晋冀豫区党委发出了《关于春耕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党动员,广泛宣传,各群众团体全力投入春耕运动。在春耕运动中,太行青年在青年救国会的组织下,积极投入到春耕当中,开垦荒地、整修河道、发展水利、参加农副业生产,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青年群体的身影。此外,太行青年还在党的指示下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太行军民的团结奋斗下,不但彻底战胜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到1944 年的冬天取得了蔬菜和粮食丰收,初步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

1940—1944 年的抗灾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中,太行青年积极投身于各项事业当中,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同太行人民一起取得了抗灾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的重大胜利,充分诠释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青年作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的一份子,在培育和诠释太行精神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抗战时期,太行青年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畏艰难、敢于胜利、同甘共苦的理想信念,才保卫了家乡,保卫了祖国。

三、结语

在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太行青年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青年群体的责任与担当。太行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自身在抗战烽火中茁壮成长,同时也保卫了根据地,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自觉地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在当代,如何教育青年,如何做青年工作,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7]重视青年工作是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早在抗战时期,党就对青年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要满足青年的活动要求,必须给青年制造活动条件;必须把抗战对于青年的要求和青年的活动要求相结合起来;必须提倡青年的社会服务工作,提高青年的生产劳动效能;应加强青年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强青年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18]所以,新时代青年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根本利益。

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要弘扬红色文化,不断从“太行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老一辈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当代青年正需要这种理想信念,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