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视的力量
2023-10-23鲁鹏
图1 8月1日,两头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保护区内,一支由两名工程师和八名巡护员组成的队伍照顾着这些麋鹿。为了给麋鹿营造安静的环境,让它们可以顺利地繁衍生息,保护区里的巡护员们近期加大巡护和监测力度,为麋鹿保驾护航。(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图2 2022年10月6日,一头进入发情期的牡鹿在英国伦敦里士满公园内鸣叫。(新华社/路透)
图3 8月1日,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王传军观测远处的麋鹿。(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摄影问世以来,以其刻录生活、留存记忆的技术功能践行写真、审美等社会功能,也通过照片的物化载体,成为人们认知生活环境、沟通天地万物的媒介与桥梁。从某种意义而言,照片让人们有机会通过注视和想象的方式再过一遍“曾经的生活”。
图片赏析的门槛通常不高,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望麋鹿与飞鸟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场景,相信可以引发绝大多数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眼前的矮草错落掩映,远处的林影紧致起伏,两头麋鹿的侧影留下清晰完整的轮廓线条,振翅起舞的飞鸟更为画面增添灵动和活力。文似看山不喜平,照片亦然。稍显冷艳的色调搭配,营造了淡雅宁静的天然趣味;雾霭弥漫的透视效果,烘托出朦胧神秘的环境氛围。如果仔细观察,一只停驻在麋鹿脊背的小鸟隐约可见,更是勾勒出怡然天成的逍遥意象。远与近、大与小、实与虚、浓与淡、动与静等对立又统一的符号语言的反差呈现,让无声的照片在传递确定性信息的同时,又赋予读者更多的不确定性联想。
摄影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视觉形象。无论是叠化在奇幻层次之中麋鹿头部的生动剪影,还是鹿角挑挂枯草正与巡护员对望的麋鹿眼神,摄影师按下快门之际也搭建起画面内外的互动通道,让被摄物象与不同读者实现跨越时空的视线连接和心灵对谈。源自《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清新美好的自然图景。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播发的这些照片,不仅将古语化作诗意的写照,更可帮助我们解读并探寻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