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在场感,激活沉浸式报道生产力

2023-10-23沈哲韬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嘉兴受众

□ 沈哲韬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已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在新的媒介竞争形势下,适应并运用好沉浸式传播、提升新闻生产力,成为当下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赛道、新挑战。

一、强化在场感,让报道“身临其境”

沉浸式报道是指一种能让受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当前,随着融媒的深入推进,“看新闻”正转变为“感受新闻”“体验新闻”“共享新闻”,如何让报道“身临其境”成为媒体思考的课题。这就要求媒体在新闻实践中主动求变,进一步强化受众的在场感。

(一)采用第一人称,拉近与受众距离

沉浸式新闻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强烈的情感代入,无论是在日常报道还是主题报道中,都可以围绕受众需求,发力沉浸式报道。今年1月7日,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拉开大幕,《嘉兴日报》第一时间推出“春运日记”系列报道,记者持续多天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倾听基层真实的声音,通过撷取鲜活的素材,发掘温情的故事、美好的情感,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系列报道中每篇稿件聚焦1个人物故事,如火车客运员、高速服务区负责人、留“嘉”过年船户等,人物类型丰富多样,具体行文采用了第一人称表达,不断拉近与受众距离,立体式、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嘉兴的发展变化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的生动景象。

第一人称自带天然优势,原汁原味,贴近性强,还能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类报道写得好,好比报道对象自己站在读者面前讲故事,记者的角色感觉上更加淡化。在日常新闻报道策划中,可以大胆尝试采用第一人称,让阅读更轻松、愉悦。

智造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命脉,红船起航地的嘉兴今年全面吹响了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的冲锋号。《嘉兴日报》围绕智造创新这一主题,深入走访嘉兴多家重点企业,先后推出了《“芯”鲜事!科幻片中的VR/AR眼镜已成为现实?》等多篇重点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经济报道不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产品,见微知著,并采用了第一人称,让人耳目一新,把受众带入沉浸式互动圈层,在全景式、临场感的信息语境中获得全新的阅读快感。

扫码观看《上车! 带你坐101路红色公交,一路向幸福出发!》

(二)融入新闻现场,增强代入感

沉浸式报道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强调个性与人性的融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现场就是战场,站在了新闻现场,就距离沉浸式报道更近了。基于此,今年5月中旬起,《嘉兴日报》推出“我在现场”专栏,从新闻现场汲取前行的力量,讲好嘉兴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将新闻写在大地上。这个专栏每篇稿件一般控制在500字左右,以小见大,聚焦细节,注重捕捉经典场景,运用对话、语言等描写,让新闻内容更加可信可亲可敬。到目前,该栏目先后推出了《“行政拘留,没商量!”》《“找茬”找进“厂中厂”》《算一笔“治柳账”》《十七年“爱心送考”》等数十篇稿件,文字精练、生动鲜活,代入感氛围满满,得到了广大受众好评。

新闻传播比拼的不仅是载体和形式,更是内容和品质。因此,无论是日常报道还是新闻策划等,可以巧妙融入新闻特写,强化新闻现场的“镜头感”。新闻特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近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新闻事件的一个细节“再现”与“放大”,多用白描手法,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嘉兴日报》今年策划推出的“烟火气的嘉兴”“夜嘉兴 悦经济”等栏目,不少稿件并没有只停留在传递事实层面,而是运用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将事实适当放大、细化描写。同时,写作多用白描,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情景交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此外,还拍摄、制作了现场短视频,报纸版面附上相应的二维码,读者只要扫一扫就如同置身新闻现场。

(三)立足群众视角,实现“双向奔赴”

沉浸式体验远不止感官层面,更需要传递媒体的主流价值,实现精神层面的“双向奔赴”,从而提升沉浸式报道传播实效。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重要使命和职责,是“党报姓党”的具体体现,更是考验创新与思考、价值与担当,而用“显微镜”看“大世界”也成为主题报道叙事的新趋势,这也是沉浸式报道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2022年11月12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周年工作现场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召开,《嘉兴日报》提前一个月精心策划、当天推出的“风起示范区‘样板间里’看融合”系列报道是较为典型的立足群众视角、强化受众在场感的沉浸式报道。这个融媒报道历时近一个月,记者奔赴苏浙沪三地沉浸式采访,着眼时代,立足嘉善,聚焦示范区,通过一张科技券、一支护水队、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园等故事为样本,深入现场挖掘新闻、感人故事和生动细节,多维度展现示范区建设三年间的非凡成就。在具体行文中,将背景、现场、细节、语言等巧妙融入,首尾呼应,逻辑严密,并在标题、框架、文本等方面保持一致的风格,形成良好的沉浸式报道效应。这组系列报道通过纸媒和“读嘉”新闻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推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被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网、党报头条等诸多媒体平台转载,并获得当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二、实现同频共振,激发情感共鸣

在融媒环境下,沉浸式报道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空间,也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闻再现,有效调动受众情感

在沉浸式传播中,所有的传播手段都是服务于人的感官、情绪、认知等体验,不能忽视人性的特点、情感的传递。这就要求在日常报道中,可通过人们熟知的人和事再现场景,有效调动受众情感,激发情感共鸣,实现同频共振。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千万工程”提出并持续深入推进的20周年。“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嘉兴的乡村风貌、重塑了万千农民的命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红船旁的党媒记者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嘉兴市委党校专家联手蹲点乡村,倾听村民讲述这20年他们所经历、所看见、所思考以及所收获,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7月起,《嘉兴日报》围绕“千万工程”20年,精心推出了“我的‘嘉’乡我的村”大型主题融媒报道。系列报道选取10个乡村的代表性人物,见人见事,以小见大,通过第一人称表达,增强身体和感官的在场真实感,同时通过历史照片、视频视听、创意设计等手段,以纸媒和新媒体多种形式端口传播,强化互动感,实现精神和情绪的共鸣。

以系列报道第一篇《“华东第一养猪村”新生记》为例,记者曾连续近10次进村蹲点沉浸式采访,通过村党委书记讲述养猪村生存与发展、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等故事,见证“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在具体写作中,运用大量的心理、场景、细节、对话等描写,让受众置于其中,激起内心的层层涟漪。“我是土生土长的竹林村人,在村委会工作了几十年,经历了我们村与猪共荣、因猪而困、跟猪而‘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浸透着我们的欢喜与悲伤,有‘拉扯战’中的痛苦,也有大战告捷的喜悦”“镇村干部到村民家里,讲其他事都很客气,只要提到‘少养猪’几个字,马上跟你摆脸,然后冷冰冰地反问:‘不养猪,谁来养活我们全家?你?还是政府?’话题根本深入不下去”“作为村书记压力山大,一方面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令;另一方面又怕村民戳我脊梁骨,怕他们说我拿乡亲们的切身利益保自己的乌纱帽”……这些语言既尊重事实又不回避矛盾,真情流淌,直抵人心,引发受众高度情感共鸣。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嘉兴市委党校专家点评,既尊重历史又比照现实,点评极具思辨性、哲理性、感染力,满足了全程生成沉浸式报道的需求。

(二)增强感染力,满足读者和用户的情感需求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情感被置于与信息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大主题报道要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除了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之外,还要能够满足读者和用户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今年是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40年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嘉兴日报》着眼时代、立足地方,于今年7月起策划推出了“破难奋进·独嘉记忆——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回望嘉兴这浓墨重彩的40年。在采访中,记者克服各种困难,寻找当年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记录者,多方权威求证,深入挖掘“破难奋进”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将40年岁月里的是非曲直、风雨中的往事云烟、前行中的岁月回响娓娓道来,触达读者和用户心灵,唤起广大受众共鸣。主题报道既尊重历史、对照现实,又不回避矛盾,重点聚焦“破难”的过程,从而增强报道的冲突感、起伏感、纵深感,为受众带来更多的参与感、共享感。同时,充分使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增强文章的鲜活生动之感,让高大上重大主题报道突破以往大多是面孔严肃、以我为主、说教味浓的窠臼,变得更有接近性。

三、创新用户连接,拓展融媒生态链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对话性、智能化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表达形式。在新媒体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必须强化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着力在沉浸式报道的互动上做足文章,从而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颜值”和“气质”,凸显主流媒体权威和价值。

(一)创新互动,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

实现沉浸式报道,需要从受众角度出发,构建城市、乡村、田园、车间、码头、社区、学校等叙事场景,通过虚实融合交互实现感知体验,增强受众互动体验。嘉兴是红船起航地,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坐上了嘉兴的101路城乡公交车,亲身感受嘉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变化。2022年6月29日,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嘉兴101路红色旅游公交线路首发之际,红船旁的主流媒体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重磅推出了新媒体作品《上车!带你坐101路红色公交,一路向幸福出发!》。

这个新媒体作品创作历时多天,沿着101路公交线路先后在嘉兴火车站、南湖天地、凤桥三星村、梅花洲景区、联丰村等地实地采访拍摄,同时精心制作、认真编排,运用了H5、漫画、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角度、多形式、多场景呈现,实现了交互功能。作品在一张漫画长卷上全景式展现了101路公交首末站的全貌,轻触“上车”就能划动页面,就好像身处公交车中,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在浏览过程中,可点击页面,从市民、驾驶员、售票员等不同的角度探秘101路公交车样貌,让受众在新媒体作品中获得分享体验。整个新媒体作品既满足了用户视觉、听觉等需求,又通过设计呈现更吸引人、更适合受众深阅读的界面和强互动的氛围。

(二)设置主题,强化受众自主选择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设置主题,强化受众自主选择,提升沉浸式报道效果。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嘉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不断演绎蝶变,全力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在今年端午节当天,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节日节点,精心推出了《“桨”动嘉兴向未来》新媒体互动作品,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桨”并进行点击划动,船就破浪前行。该作品融入了多种新媒体元素,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沉浸式效果,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三)赋能融媒,实现实景立体式传播

随着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2022年10月,嘉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和嘉兴日报联合推出“青春思享嘉”宣讲活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先后走进南湖、车间、田间,深入校园、社区等,每到一处,均通过“读嘉”新闻客户端直播等多种新技术应用,让受众沉浸式聆听分享。宣讲活动通过新媒体矩阵不断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受众通过多种方式“亲临”现场,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极大增强了主旋律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前,沉浸式报道的呈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日益多样化。无论是在遇到突发事件、历史节点还是在重大主题、日常报道中,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各个媒体平台端口都主动结合各自实际,创新运用各类融媒技术,开展云直播、慢直播等,实现实景立体式传播、大屏小屏链接、线上线下互动,不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沉浸式报道作品,从而满足不同的受众和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主流媒体“破圈、扩圈、融圈”。

猜你喜欢

嘉兴受众
《初心》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