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大政方略,做深做优“三农”报道
2023-10-23范克龙
□ 范克龙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不仅是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更关系到现代化的质量成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定位,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三农”报道“把舵定航”。做好“三农”报道,绝不仅仅是唱好四季歌,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学深悟透“三农”重大方针政策,从政策视角思考“三农”问题,做好选题策划和新闻采写,深入调研采访,才能写出有分量、接地气、高质量的报道,讲好“三农”故事。
一、立足政策视角,提高新闻价值发现能力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安徽日报紧跟安徽省委步伐,把“三农”报道作为重中之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不变的是“三农”发展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初心。为持续做好“三农”报道,安徽日报紧跟各阶段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的重点,系统谋划了一系列重要报道,如《徽派预制菜如何乘“风”出皖》《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大托管”托出大丰收》《 “百变秸秆”催生千亿产业》《大国“粮”策的安徽实践》等。
“三农”领域系统庞杂,“三农”问题点多面广,做好“三农”报道,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日常报道中,找准重点、热点、痛点,发出关键声音,多出高质量精品力作,需要记者具有沙里淘金、慧眼识珠的新闻价值发现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根植于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深入学习领悟,只有对国家政策了然于胸,才能对事件和现象准确认识,才能捕捉、驾驭重大主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翻开总书记在“三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句句看似简单的总结,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把握,需要认真学习揣摩,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活、笔下有神。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太和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消息在江淮大地引发强烈反响,安徽日报精心策划,迅速组织采写了一批有分量的重点报道,开设 “牢记总书记嘱托 多种粮种好粮” 专栏,推出《大国“粮”策的安徽实践》《良种良法增收三代农人逐梦》《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多种粮、种好粮!》等重点报道,及时反映了安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实践与思考。
《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多种粮、种好粮!》这篇稿件,就是采写于徐淙祥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当晚,记者得到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重大主题报道的时间窗口到来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粮食安全定义为“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安徽又是全国五大粮食产区大省之一,此时总书记回信,不仅是对徐淙祥个人和安徽农业的关心重视,也是对粮食安全这一基本国策的重申和强调。基于此,回信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
围绕这一重大主题,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与徐淙祥祖孙三人深入交流,以生动的见闻报道的形式,还原了收到回信后的第一现场,以及三代农人的所思所感,记录了这一重大主题的第一落点。通过深挖细作,挖出典型的意义和价值,讲好主题背后的故事。
二、讲好“三农”故事,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做好“三农”报道,熟悉掌握国家政策是基础,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应该将镜头对准基层,把话筒交给群众,脚步踏向田野,在讲好“三农”故事上下功夫。把握政策不能掉书袋,要聚焦党和国家政策与基层实践结合处,鲜活的做法在基层,新闻也在基层。
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和怎样讲好的问题。讲什么,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发展大势,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怎么讲,就是要真实、生动、鲜活地讲,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怎样讲好,就是要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要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
近几年来,《安徽日报》细致策划调研报道,连续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一线调研”系列报道。以一人一物一事为切入点,突出小视野、小角度、小故事,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生产、生活巨变,生动有趣又不失深刻地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这组报道从百姓身边的小变化切入,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性强。每篇报道标题全部以“一”字开头,如《一根糯玉米演绎的“供给侧改革”》《一款App升级的“脱贫攻略”》《一位“90后”创客体验的“创业生态”》《一个上岗机器人引发的“工业革命”》《一本营业执照凝聚的“改革红利”》等,一根糯玉米、一款App、一本营业执照……这些“一”都是百姓身边最常见的,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通过对这些具体而微的变迁深入挖掘,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所带来的社会繁荣变化。
如《一根糯玉米演绎的“供给侧改革”》,主题虽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供给侧改革大政方略,但报道却重点着墨在一位普通农民陈印节种植、加工、销售玉米的实践故事,从一根糯玉米写起——为什么要种糯玉米、为什么要保留黄玉米、为什么又干起了加工玉米,层层挖掘,抽丝剥茧,把农业供给侧改革大道理诠释得通俗易懂。故事虽小,但内涵丰富、意味深长,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通过一位农民主动适应市场调结构、增效益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农民从追求高产向优产转变、农业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的大变革、大探索。
脱贫攻坚战是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也是讲好“三农”故事的练兵场。脱贫路上可歌可泣、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安徽日报专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鲜活的故事,浓墨重彩地描绘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永不凋零的“夏花”迎风绽放》《用嘴“衔”出电商脱贫路》等真挚感人的典型报道,《一台发电机见证库区电改》《一挂葡萄“串”出的“南北协作”》等构思精巧深入人心的典型故事影响很大,《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等报道受到中宣部表扬。
讲好故事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三农”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突破点之一。讲好新闻故事,变讲道理为讲故事,才能够让高大上重大主题,变成接地气的群众语言。
《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多种粮、种好粮!》这篇报道,虽然是聚焦粮食安全这一重大主题,但是落脚点却是徐淙祥祖孙三代接力种粮的故事。记者采访了祖孙三人,以生动的现场描写,讲述了三代农人接续种粮的感人故事,展示了新时代农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安徽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的生动实践,反映了农业后继有人,科学种粮深入人心,粮食安全有保障等深刻内涵。
做好“三农”报道,一定不是简单地阐述党和国家的政策,要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善于寻找故事、发掘故事、讲好故事,坚持“顶天立地”。“顶天”是指精准领会党中央的精神,“立地”即化讲道理为讲故事,把中心工作的精神内核用通俗化的方式讲出来。
重大主题不怕重复,可以反复报道,关键在于找到好的切口。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创作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题材的新媒体作品四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村里最远那一户》,都是跳出群像表达的框框来讲“一个人”“一户人家”的故事,作品见人见事,才会打动人心。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高质量做好“三农”报道的利器。安徽日报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要求,加大调研类报道采写力度,擦亮“一线调研”等传统名栏目。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时期,从大别山革命老区,到沿淮行蓄洪区,再到皖南深山区,记者们不怕辛苦,经常奔赴贫困地区驻村蹲点,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及时推出如《受损扶贫产业咋恢复?》《剩余8.7万人咋脱贫?》等现实性很强的报道,梳理各地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与安徽脱贫攻坚工作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