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型产业政策能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吗?
——基于去产能政策的经验分析
2023-10-23叶德珠董兰新
叶德珠 董兰新
一 引 言
投融资期限结构安排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决策内容。投资回收期限与融资期限相匹配是金融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用短期资金投资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投资长期资产(Morris,1976[1];Myers,1977[2])。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现象,即运用短期融资支持长期投资的“短贷长投”现象。尽管“短贷长投”能暂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这种替代性的融资安排也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Acharya et al.,2011)[3],一旦企业无法从投资项目和滚动短期融资中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到期融资,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且会通过债务违约传导至金融系统(白云霞等,2016)[4],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而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引起的风险日益成为中国各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李扬,2014)[5]。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史燕平等,2021)[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去产能政策为代表的抑制型产业政策逐渐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与我国常见的激励型产业政策不同的是,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不是为了鼓励产业增量发展,而是为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产业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在去产能政策的不断推进下,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产能严重过剩一直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顽疾”,经济运行中诸多负面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与产能过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抑制环境,长期资金供给不足(钟凯等,2016)[7],企业产能扩张往往通过“短贷长投”活动;另一方面,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收益减少,内源性融资不足会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罗栋梁和窦宝琦,2022)[8]。那么,去产能政策作为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一种抑制型产业政策,是否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也具有影响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产能政策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即政策的实施抑制了企业的“短贷长投”行为,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去产能政策主要通过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增加企业内源融资发挥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作用更强。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为:第一,区别于已有研究仅从激励型产业政策视角讨论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本文基于抑制型产业政策视角对既有研究做出补充;第二,产能过剩与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论证了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作用,表明化解产能过剩与治理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存在兼容性,拓展了关于去产能政策效果的研究,也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实施抑制型产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三,本文还对去产能政策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企业内源融资这两个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与验证,深化了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对缓解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及其策略优化提供了解决思路。
二 文献综述
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滚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的一种激进的投融资期限决策。关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后果,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短贷长投”能暂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Campello et al.,2011)[9],但这种激进的投融资期限安排不仅会对企业经营业绩(钟凯等,2016)[7]、创新能力(马红等,2018a)[10]和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等,2020)[11]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加剧企业流动性风险,提高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刘垣钰和郭淑娟,2022[12];刘海明和步晓宁,2022[13]),不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因素有多个层面。首先,从外部体制层面上看,有研究认为金融市场落后、利率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货币政策不稳定等制度缺陷是造成我国企业“短贷长投”的重要原因(白云霞等,2016)[4],而货币政策适度性水平的提高(钟凯等,2016)[7]、地区信任水平的提升(张新民和叶志伟,2021)[14]、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徐亚琴和陈娇娇,2020)[15]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其次,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上看,有研究发现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加剧(李增福等,2022)[16]、机构投资者的掏空行为(董礼和陈金龙,2021)[17]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程度,而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李逸飞等,2022)[18]、银行业竞争(李明明和刘海明,2022)[19]、产融结合(马红等,2018b)[20]可以缓解企业的“短贷长投”现象。最后,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有研究认为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罗栋梁和窦宝琦,2022)[8]、企业“金融化”(陈强和黄惠春,2022)[21]、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孙凤娥,2019)[22]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而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可以降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罗宏等,2021)[23]。此外,关于政府产业政策,杨濛和吴昊旻(2022)[24]基于五年计划中的激励型产业政策,研究发现政策可以通过信贷配给效应、财政激励效应和行业竞争效应进而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
基于宏观视角,一些研究发现去产能政策能有效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徐奇渊,2018)[25],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李志俊和原鹏飞,2018)[26]、工业投资效率和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杨文举和王其,2022)[27]的提升也具有正面作用。基于企业微观视角,有研究发现去产能政策提高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丁志国等,2020)[28]和盈利能力(李全和陈扬,2019[29];张少东等,2020[30];王道平和余舒婷,2021[31]),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王桂军,2019[32];马永强等,2022[33]),在长期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汪海建等,2022)[34]。也有研究基于企业行为的角度,发现去产能政策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胡秋阳和张敏敏,2022)[35],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王连军和张超林,2022)[36]。关于去产能政策与企业投融资决策,史燕平等(2021)[6]认为去产能政策限制了企业获取长期资金的能力,激发了企业对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的需求。颜恩点等(2022)[37]研究发现去产能政策抑制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但关于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已有研究仅从激励型产业政策的视角进行讨论,缺少基于抑制型产业政策视角的分析。且更多关注产业政策对提高产能利用率、企业绩效等政策直接目标的作用效果,较少有研究关注产业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其他“弊病”是否具有间接治理作用。因此,本文将微观企业层面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和去产能政策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期对现有文献形成有益补充与拓展。
三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去产能政策可能从以下三个角度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产生影响。
第一,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产能过剩的本质是企业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造成行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去产能政策可以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减少企业长期投资,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首先,去产能政策加强了对行业投资项目的管控,提高了项目审批门槛。在严格的项目审批管控下,企业新增投资项目获得审批的难度增加,也较难获得土地和信贷支持,并且政策规定企业新增产能项目需要进行产能置换,变相增加了新增产能项目的建设成本,抑制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其次,去产能政策给予企业政策优待,鼓励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去产能政策通过一系列财政以及金融优惠政策促进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可以有效整合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企业盲目投资和行业内部重复建设,从而抑制企业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最后,去产能政策提高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受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影响,当企业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且资产可逆性较低时,延迟投资让企业获得“未来投资选择机会”和“减少不确定性”的额外收益,此时企业倾向于减少当前投资(谭小芬和张文婧,2017[38];刘贯春等,2019[39])。去产能政策针对落后过剩产能的一系列抑制政策,改变了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增加了企业生存的不确定性(王桂军,2019)[32],且在政策激励下,地方政府可能会提高落后产能的淘汰标准,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减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缩短投资期限,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待未来投资机会。
第二,从企业内源融资的角度。企业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主要由企业的留存收益构成,是企业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相较于债务融资,企业会优先选择内源资金满足投资需求(Myers和Majluf,1984)[40]。企业内源融资的增加可以减少企业对外部债务融资的需求,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去产能政策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内源融资。首先,去产能政策疏通了低端落后产能的退出渠道,抑制了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格,最终转化为企业利润(丁志国等,2020)[28],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过剩产能的退出伴随着冗余员工的裁减,去产能政策中相应的职工安置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裁减冗余员工的阻力,精简雇员,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利润水平(余典范等,2020)[41]。最后,去产能政策中针对落后产能的抑制政策可以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提高以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要素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张少东等,2020)[30],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经营利润。
第三,从银行信贷供给的角度。由于我国的金融抑制环境,我国企业的外源长期融资依赖于银行的长期信贷,但在中国制度环境下,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为了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增强信贷监管灵活性,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Allen et al.,2005[42];Fan et al.,2012[43];钟凯等,2016[7])。去产能政策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一方面,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政策变动,加剧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相对于银行,企业能更早了解到政策变动对自身经营状况和未来业绩的影响(张洪辉等,2020)[44]。银行为了避免信贷风险,会增加对企业的短期信贷供给,减少长期信贷供给。另一方面,去产能政策提高了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要求。根据去产能政策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针对性的信贷政策,严控对新增产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并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技术改造、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等活动的信贷支持。同时,银行会通过提高短期贷款的比例,利用短期合约的“续贷”压力,加强对企业资金用途的监督与审视,提高信贷管理与治理能力。
综上分析,去产能政策会从正负两个方向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产生影响,其可能通过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企业内源融资,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也可能通过改变银行信贷结构,提高银行短期贷款比例,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故本文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
假设H1a:去产能政策缓解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
假设H1b:去产能政策加剧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
四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去产能政策变量来自国务院相关产业政策文件,本文通过手工搜集整理得到相关数据。财务数据来自WIND和CSMAR数据库。根据实际需要,对样本进行以下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及公用事业行业企业;(2)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3)剔除ST企业、*ST企业、PT企业。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缩尾处理,最终得到 16495个样本观测值。
(二)受政策影响企业认定
在本文样本区间内,主要有两期去产能政策。分别为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主要涉及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行业,以及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主要涉及钢铁和煤炭行业。本文根据上述政策文件中提及的产能过剩行业认定受政策影响企业,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所属行业为去产能政策所提及的产能过剩行业,那么该企业属于受去产能政策影响的企业。
(三)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模型(1)验证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
(1)
模型(1)是一个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被解释变量Sfli表示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本文参考钟凯等(2016)[7]的做法,运用长期资本支持长期投资的资金缺口进行衡量,具体计算方法为“购建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长期借款本期增加额+本期权益增加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售固定资产现金流入)”,并用期初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该值越大则表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程度越严重。
核心解释变量Policyi,t表示企业i在t年是否受去产能政策的影响。 由于“2013年政策”于当年10月出台,“2016年政策”于当年2月出台,因此,参考胡秋阳和张敏敏(2022)[35]的做法,将“2013年政策”的影响期认定为2014—2015年,“2016年政策”的影响期认定为2016—2020年。如果企业同时受“2013年政策”与“2016年政策”影响,则Policy在2014—2020年取1,其他年份取0;如果企业只受“2013年政策”影响,则Policy在2014—2015年取1,其他年份取0;如果企业只受“2016年政策”影响,则Policy在2016—2020年取1,其他年份取0;若企业不受任何一期政策影响,则企业为控制组企业,Policy在所有年份取0。Control是控制变量,参考钟凯等(2016)[7]、汪伟和张少辉(2022)[45]的研究,具体包括负债比率(Leverage)、企业规模(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年龄(Ag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两职兼任程度(Dual)、董事会会议次数(Board)。μ表示企业个体固定效应,λ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包含了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的其他因素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Sfli)的平均值为-0.092,最大值为0.286,最小值为-0.670,标准差为0.158,从其分布来看,不同上市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Policy的平均值为0.022,说明2.2%的样本当年受到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控制变量方面,负债比率(Leverage)的平均值为0.426,企业规模(Size)的平均值为22.17,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平均值为0.058,企业年龄(Age)的平均值为2.814,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的平均值为0.25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的平均值为34.66,两职兼任程度(Dual)平均值为0.272,董事会会议次数(Board)的平均值为9.544。变量分布都在合理范围内。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 实证结果分析
(一)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
表3汇报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列(1)为仅控制企业负债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列(2)为加入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列(3)为加入控制变量并控制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列(4)为加入控制变量并控制年份和企业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列(1)—列(4)中,Policy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且表3结果不仅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在经济意义上也同样具有显著性。以列(4)结果为例,Policy的系数为-0.041,表明去产能政策实施使受政策影响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程度降低了0.041,相对于总体样本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标准差0.158而言,降低了0.26个标准差。综上,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假设H1a得到验证。
表3 去产能政策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
(二)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为保证双重差分模型的有效性,去产能政策出台前处理组与控制组应满足平行趋势假设。为了验证样本是否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同时更直观地考察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动态影响,本文参考刘贯春等(2022)[46]的做法,采用事件分析法进行分析检验。具体而言,以相应去产能政策出台当年为基线,设置政策出台前后时期虚拟变量,并且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以政策出台前第1年作为模型的基准组,具体设置的时期虚拟变量有Policy_pre5、Policy_pre4、Policy_pre3、Policy_pre2、Policy_current、Policy_after1、Policy_after2、Policy_after3、Policy_after4、Policy_after5。其中,控制组企业样本上述虚拟变量都取0;处理组企业样本若该年为其相应政策出台前第5年及以前,则Policy_pre5取1,否则取0;若该年为其相应政策出台前第N年(1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2.替换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指标 参考邱穆青和白云霞(2019)[47]的做法,通过计算企业短期融资支持的长期资产所占比重(Sfli_2)来度量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具体计算方法为Sfli_2=(长期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资产,替换被解释变量,并运用模型(1)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4列(1)、 列(2)所示,Policy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企业短期融资支持的长期资产的比重,替换被解释变量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表4 稳健性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去产能政策衡量方式 3.改变去产能政策的衡量方式 由于“2016年政策”出台后,“2013年政策”并没有废止,本文参考胡秋阳和张敏敏(2022)[35]的做法,将“2013年政策”的影响期认定为2014—2020年,如果企业受“2013年政策”影响则Policy在2014—2020年取1,其他年份取0;若企业只受“2016年政策”影响则Policy在2016—2020年取1,其他年份取0。改变去产能政策衡量方式后,重新运用模型(1)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列(3)、 列(4)所示,Policy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改变去产能政策衡量方式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4.排除其他政策干扰 考虑到本文样本期间内(2010—2020年)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除了去产能政策外,还包括“十一五”计划、“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中激励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这类产业政策可能会对受政策影响行业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本文从样本中剔除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要求重点发展行业内的上市企业样本,排除其他政策的干扰,并重新运用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列(1)、 列(2)所示,Policy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表5 稳健性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PSM-DID 5.双重差分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DID) 为了解决样本选择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具体操作:将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负债比率(Leverag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作为企业的特征变量,建立Logit预测模型,运用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并将匹配后的样本运用模型(1)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列(3)、 列(4)所示,Policy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具有缓解作用的结论依然成立。 上文验证了去产能政策实施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具有缓解作用,接下来本文进一步检验其中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指出,去产能政策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一是去产能政策抑制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企业的长期投资,从而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二是去产能政策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内源融资,补充了企业的长期资金,从而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 为了验证上述影响机制,参考刘贯春和叶永卫(2022)[48]的研究思路,首先以模型(1)为基础,研究去产能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内源融资的影响,结果如表6列(1)—列(3)所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Linv的度量方式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之和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值,而企业内源融资由于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日常经营的盈利,表现为企业留存收益的增加,本文分别运用Roa(净利润/平均总资产)、Re(留存收益变化值/期末总资产)进行衡量。结果显示,Policy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会使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下降,而对企业内源融资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内源资金。进一步,本文构建政策变量与机制变量的交互项Policy*Linv、Policy*Roa、Policy*Re,分别加入到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列(4)—列(6)所示,交互项Policy*Linv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下降,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作用得到增强,而Policy*Roa、Policy*Re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企业内源融资水平越高,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效果越强。综上所述,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提高企业内源融资是去产能政策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作用机制。 表6 机制检验:固定资产投资、内源融资 在我国经济制度环境下,产权异质性是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检验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是否存在异质性,本文将样本按照企业产权特征划分为国有企业组和民营企业组,并运用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国有企业组中Policy的系数显著为负,而民营企业组中Policy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去产能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具有更显著的缓解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去产能政策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行政性,国有企业高管由于具有“准官员”的身份,相比于民营企业管理者,会更积极地落实中央去产能政策精神,主动压减产能,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去产能政策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和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会更强,从而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具有更明显的缓解效果。 表7 产权异质性检验 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对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去产能政策作为抑制型产业政策,其不仅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也存在治理作用。本文基于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两期去产能政策信息,以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去产能政策缓解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即抑制了受政策影响企业的“短贷长投”行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去产能政策主要通过抑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企业内源融资达到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去产能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作用更强。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第一,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一方面源于外部长期资金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企业长期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无法通过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内源资金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的治理,不仅要从外部制度的角度,深化金融系统性改革,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对企业增加有效的资金供给,还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的角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质量,增加企业的内源资金。第二,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隐患,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关。应从多重视角考察去产能政策这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宏观产业调控政策效果,不仅要关注其政策直接目标,还应结合产能过剩本质,关注政策对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的各类隐患的治理作用,例如本文基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的视角,验证了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缓解作用。第三,产业政策作为我国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政策制定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不同的目标,摒弃“惯性思维”和“一刀切”,提高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存在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升级滞缓等负面问题的相关产业,适当实施以去产能政策为代表的抑制型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产业健康长效发展。六 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一)机制检验
(二)异质性分析
七 结论与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