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2023-10-23周邵冲施黄杰顾楚阳
甄 杰 ,周邵冲,施黄杰,顾楚阳
(启东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 南通 226200)
自发性气胸是指肺部组织与脏层胸膜及肺大疱等出现破损,使胸膜腔内灌入大量空气所引发,以呼吸困难、胸痛为常见表现。开胸手术在以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率较高,但随手术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及微创理念的深入,胸腔镜手术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术式[1]。目前,针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胸腔镜手术治疗已经经历了三孔法、二孔法、单孔法等手术方式,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需要作4~5 cm 切口,探查其肺大疱,明确位置后全面切除;但随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改革,胸腔镜手术发展至创伤更小的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其将切口由4~5 cm 缩小到2 cm 左右,极大程度上降低对机体的损伤[2]。为此,本研究选取68 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旨在进一步探讨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启东市人民医院2019年5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68 例分为两组,各34 例。对照组患者发病部位:左侧13 例,右侧15 例,双侧6 例;男性28 例,女性6 例;年龄23~55岁,平均(32.87±3.59)岁。观察组患者发病部位:左侧14 例,右侧13 例,双侧7 例;男性29 例,女性5 例;年龄24~58 岁,平均(32.98±3.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3]中自发性气胸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X 线或CT 确诊,并经多方位高分辨率CT 明确;②具备胸腔镜手术指征;③肺部体积压缩30%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及其他重症疾病;②肺内合并其他原发病变;③合并胸膜广泛粘连。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上肢前举固定,于腋前线之间第3 肋或第4 肋作4~5 cm 的切口后置入腔镜镜头,探查肺大疱位置,着重探查下叶背段和上叶尖段,明确位置后,运用腔镜器械钳夹将大疱夹住,而后提起,用卵圆钳在其基底对组织钳夹挤压,于距离大疱基底1 cm 左右的位置开展切割、缝合,全面清除肺大疱后行漏气试验,确认无肺大疱遗留后,置引流管,依次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上肢前举固定,腔镜用一次性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于腋中线的第6 肋或第7 肋之间作一1.5 cm 手术切口,作观察孔,把腔镜放置其中。于腋前线之间第3 肋或第4 肋作2 cm 左右的切口,作操作孔,探查下叶背段和上叶尖段,探查其肺大疱所处位置,明确之后,运用腔镜器械钳夹将大疱夹住,而后提起。通过该孔把切割缝合设备放置其中,于距离大疱基底1 cm左右的位置开展切割缝合把肺大疱全面和彻底地清除,依照实际状况,对切缘分析,了解是否要对小大疱实施单纯性缝合。在切除之后,用纱布球摩擦胸膜直到其充血,无漏气之后,于观察孔放置胸腔引流管,然后关胸。术后均随访1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周视觉模拟量表(VAS)[4]疼痛评分(满分10 分,分数越大表明疼痛越强烈)、住院时间进行比较。②肺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个月,采用肺检测仪(科时迈COSMED,型号:REFC03800-01-05)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计算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③血气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个月采集患者动脉血3 mL,采用血气分析仪(雷度米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ABL90 FLEX)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④炎症因子。采集两组术前与术后3 d 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 后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⑤并发症。统计两组肺漏气、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经K-S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t检验,组内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注:VAS:视觉模拟量表。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1 周VAS疼痛评分(分)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4 59.14±13.24 52.85±11.03 3.15±0.73 7.02±1.14观察组 34 62.61±15.41 51.23±11.28 3.18±0.75 7.16±1.26 t 值 0.996 0.599 0.167 0.480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对照组 34 2.18±0.36 2.59±0.53* 2.08±0.28 2.32±0.31* 64.89±2.58 72.29±3.01*观察组 34 2.21±0.39 2.65±0.58* 2.02±0.35 2.41±0.28* 65.14±2.69 72.65±3.07*t 值 0.330 0.445 0.781 1.256 0.391 0.48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PaO2、SaO2均较术前升高,PaCO2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aO2(mmHg) PaCO2(mmHg) SaO2(%)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对照组 34 64.89±2.58 74.58±2.86* 62.08±5.28 36.18±1.45* 94.23±2.15 97.16±2.28*观察组 34 65.14±2.69 74.69±2.83* 62.02±5.35 35.72±1.60* 94.30±2.18 97.23±2.24*t 值 0.391 0.159 0.047 1.242 0.133 0.12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术后3 d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白细胞介素-1。
组别 例数 CRP(mg/L) TNF-α(ng/L) IL-1(ng/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对照组 34 18.49±5.06 53.24±12.47* 96.11±22.85 208.42±51.61* 15.83±4.11 38.18±10.63*观察组 34 18.53±5.17 42.15±11.08* 95.69±23.04 176.64±42.68* 15.96±4.10 30.23±7.09*t 值 0.032 3.877 0.075 2.767 0.131 3.62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随访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各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2%(3/34);观察组发生肺漏气、肺不张各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87%(2/34)。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 讨论
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胸腔镜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三孔、二孔及单孔等手术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既往有研究认为,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较其他2 种手术方式更符合微创理念[5]。
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是将多个体表穿刺操作孔汇集于一个操作孔道,减轻手术对患者胸壁的损伤,减少疼痛,降低由于穿刺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6]。伴随着临床微创手术技术越发成熟,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中,其在操作过程中采用杆身细长、弧度较大的手术器械,使手术操作孔缩小,操作者可在2 cm左右的操作孔中完成多器械单孔内复杂手术操作;另外,其还可通过术中操作孔与观察孔之间的适当转换可以获得更好地手术视野及最佳的切割角度,对一些切割缝合后的渗血漏气、闭合钉开裂等情况予以缝针加固,还不用延长或增加切口,更方便术中肺大疱的切割使用[7]。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微创单操作孔手术可达到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同样的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多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前由于病理状态存在,肺部发生气体渗漏,导致胸腔内气体积聚,造成部分或全部肺组织塌陷,从而降低患者肺功能,影响机体气体交换,进而导致各项血气指标出现异常[8]。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及PaO2、SaO2水平均显著升高,PaCO2均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微创单操作孔手术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都可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血氧水平。这可能与两种手术均可有效切除肺大疱有关,此外,本院内还会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与血气指标的恢复。大手术创伤可能导致机体免疫抑制效应,使得炎症反应被充分激活[9]。而相较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微小单操作孔手术可通过更小的切口进入体内,进一步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抑制血清CRP、TNF-α、IL-1 等炎症因子的升高[10]。故而本研究中,术后3 d 观察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相较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微小单操作孔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更小,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对机体造成的炎症损伤轻微,且未增加并发症,安全性良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受随访时间限制,可能导致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后续仍待临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