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母牛配种前发病对配种受胎率的影响分析
2023-10-23姜兴刚马志愤
董 飞,徐 伟,3,姜兴刚,马志愤,2*
1 一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16
2 草地农业智库,北京 100016
3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0 引言
奶牛在一个完整的繁殖周期内,主要经历发情、配种、孕检、干奶、产犊这几个关键繁殖节点,但在奶牛场实际生产中,这些关键繁殖节点并不是很顺利就能依次进行的,中间很可能会面临各种情况,比如因为产后保健未做到位,产后繁殖疾病没有很好地被治疗,导致发情延迟;配种前奶牛患有疾病,没有治愈,就发情和配种,导致配准天数延长等。可见,奶牛场中繁育管理是系统的,需要综合考虑的一项工作。
奶牛疾病分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产科及繁殖疾病、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寄生虫病、乳房疾病、中毒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蹄病等。有研究表明,头胎牛生殖系统疾病(产科及繁殖疾病)占比高达31%、消化代谢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占比19%、乳房炎占比18%、蹄病占比11%,这些疾病在头胎牛发病次数较多,占比均在10%以上,为常见疾病类型;经产牛方面,乳房炎占比26%、消化代谢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占比26%、生殖系统疾病(产科及繁殖疾病)占比16%、蹄病占比12%,这些疾病在经产牛为常见疾病类型[1]。因此,分析奶牛发病后是否会对配种受胎率产生影响,发病后多少天配种对受胎率影响较少,以及不同胎次、配种次数、产后阶段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奶牛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一牧云(YIMUCloud)“牧场生产管理与服务支撑系统”中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配种事件,对应牛只发病事件,剔除1)配次错误为0的,2)首次配种泌乳天数≤30天,过滤后共计得到318 个奶牛场,3 403 957 条记录。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根据配种前0~5 天、6~10 天、11~15天、16~20 天、21~30 天及>30 天(>30 天分组中包含发病距配种30 天以上,配后发病及健康牛只配种记录),如果牛只配种前发病次数超过1 次,取第1次发病日期与配种日期的间隔天数分组。
受胎率基于配种记录中不同的配种结果进行计算,受胎率(%)=(怀孕头数+流产头数)/(怀孕头数+流产头数+空怀头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后发病距配种天数间隔分组对应受胎率
根据产后牛只发病距配种天数间隔分组对受胎率进行统计并作图,结果由表1、图1可见,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 天分组受胎率最高41.6%(作为参考基准,该分组包括发病距配种30 天以上,配后发病及健康牛只配种记录,下文内该分组中均指这部分配种记录),0~5 天受胎率最低26.8%(较基准低14.8%),间隔天数分组6~10 天较低30.4%(较基准低11.2%),随着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的增长,牛只配种受胎率逐渐增加。
图1 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对应配种受胎率
表1 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对应配种结果与受胎率
2.2 不同胎次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
根据牛只不同胎次下,产后配种前发病天数间隔分组对受胎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 天分组1胎、2胎、3胎、4胎、5胎及以上受胎率分别为43.6%、41.1%、40.6%、39.4%、37.8%(作为参考基准);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0~5 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范围24%~30%,与参考基准约低14 个百分点;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6~10 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范围29%~33%,与参考基准约低10 个百分点;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1~15 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范围30%~35%,与参考基准低6~9 个百分点;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6~20 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范围33%~37%,与参考基准约低6 个百分点;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21~30 天分组各胎次对应受胎率范围34%~40%,与参考基准低3~4 个百分点。
表2 不同胎次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单位:%
由此建议,精细化繁殖管理过程中,奶牛场可以设定自己的最低可接受受胎率标准。举例,如果以受胎率30%为界限判断是否配种,2胎及以上牛只发病后0~5 天,不适合配种,可以主动停配(即使牛只发情可配,也建议主动停配1 个情期),头胎牛可根据实际生产中牛只疾病恢复情况选择性配种;各胎次牛只发病后6~15 天内,建议不进行配种,如果牛只发病不严重,恢复较好,可以配种;各胎次牛只发病16~30 天内,可以配种,如果牛只发病严重,还未完全恢复,不建议配种。
2.3 不同泌乳天数分组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
根据牛只不同泌乳天数分组下,产后配种前发病天数间隔分组对受胎率进行统计,结果由表3,可见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 天分组产后120 天以内,121~210 天,211~300 天,300 天以上受胎率分别为41%~48%,35%~40%、33%~34%、32.6%;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0~5 天分组各泌乳天数对应受胎率范围22%~28%;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6~10 天分组各泌乳天数对应受胎率范围25%~33%;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1~15 天分组各泌乳天数对应受胎率范围28%~37%;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6~20 天分组各泌乳天数对应受胎率范围28%~38%;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21~30 天分组各泌乳天数对应受胎率范围30%~40%。
表3 不同泌乳天数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 单位:%
由此建议,如果以受胎率30%为界限判断是否配种,不同泌乳天数下牛只发病后0~5 天,均不适合配种,可以主动停配;产后180 天内牛只发病后6~10 天内,建议不进行配种,如果牛只发病不严重,恢复较好,可以配种,产后150 天及以上牛只发病后6~10 天内,不适合配种,可以主动停配;产后180 天内牛只发病后11~20 天内,可以配种,如果牛只发病严重,还未完全恢复,不建议配种,产后180 天及以上牛只发病后11~20 天内,建议不进行配种;产后各泌乳天数牛只发病21~30 天内,可以配种。
2.4 不同配种次数分组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
根据牛只不同配种次数分组下,产后配种前发病天数间隔分组对受胎率进行统计,结果由表4,可见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30 天分组配种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9次,第10次及以上受胎率分别为47.8%、42.6%、40.8%、37.4%、33.8%、30.8%、23%~28%、17.9%;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0~5 天分组各配种次数对应受胎率范围17%~30%;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6~10 天分组各配种次数对应受胎率范围16%~33%;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1~15 天分组各配种次数对应受胎率范围17%~37%;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16~20 天分组各配种次数对应受胎率范围15%~38%;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21~30 天分组各配种次数对应受胎率范围18%~41%。
表4 不同配种次数下发病间隔天数分组对应受胎率单位:%
由此建议,如果以受胎率30%为界限判断是否配种,不同配种次数下牛只发病后0~5 天,不适合配种,可以主动停配;前5 次配种牛只发病后6~15 天,可根据实际生产中牛只疾病恢复情况选择性配种,但配次超过6 次及以上,不适合配种,可以主动停配;前6 次配种牛只发病后16~30 天,可以配种,但配次超过7 次及以上,建议不进行配种,如果牛只发病不严重,恢复较好,可以配种。
此外,当牛只配次超过7 次及以上,配种受胎率均低于30%,因此奶牛场可以参考,评估牛只生产价值,是否淘汰。
通常,奶牛产后首次配种受胎率高于2 次及以上,但发病间隔0~5 天分组的首次配种受胎率低于第2、3次配种受胎率1~2 个百分点,可见产后首次配种前牛只发病对受胎率的影响较大。
3 讨论
本研究中,发病后0~5 天内配种受胎率最低26.8%(较参考基准41.6%,低14.8%),发病后6~10天配种受胎率30.4%(较基准低11.2%),随着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的增长,牛只配种受胎率逐渐增加。其中,患有炎症性疾病的奶牛人工授精后,无论是配种45 天的妊娠率,还是90 天的妊娠率都比正常母牛低[2];并且,患有临床酮病、难产和胎衣不下的牛只,其首次配种天数略有增加(分别为2 天、2天和3 天),并且首次配种受胎率略有减少(分别为4%、6%和l0%),最终导致受孕天数增加6 天、8 天和11 天;患有肢蹄病的牛只,其配种受孕天数平均增加12 天,但根据病变和发生阶段,差异很大;患有子宫炎的牛只,其首次配种天数中等幅度增加(7天),首次配种受胎率减少(20%),导致受孕天数增加19 天[3]。此外,繁殖前的炎症性疾病减少了卵母细胞的受精和桑椹胚的发育,并损害了孕早期发育到延长期和子宫腔中IFN-τ的分泌。疾病导致受孕细胞转录组发生炎症样变化,增加了流产的风险,并减少了每次配种的妊娠或产犊[4]。
关于首次配种前、后患病与否情况,首次人工授精前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首配泌乳天数(93.6 天)显著大于所有其他组(71.0 天)。第1次人工授精后患有临床乳房炎的奶牛(配种妊娠输精次数2.9 次)每次受孕的所需人工授精次数显著高于第1次人工受精前患有临床乳房炎的牛(配种妊娠输精次数1.6次)、没有临床乳房病的奶牛或确诊妊娠后患有临床乳房炎的母牛(配种妊娠输精次数1.7 次)[5]。与此类似,泌乳天数在50 天内患有至少一种疾病事件牛只,产后首次配种与受孕天数较大,报道中包括蹄病,患有乳房炎、子宫炎牛只[6]。
另外,奶牛受产后疾病影响,通常在定时输精程序中,P4分泌减少,血清内PGFM增加,这一情况与妊娠率下降,妊娠损失增加有关[7]。可见,奶牛发病后配种对繁殖力(首配泌乳天数、受胎率、配准天数、每头牛怀孕需要的配种次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结论,其中关于健康牛只,从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1988—1991年参加配种的4 728 头经产奶牛中,选出无生殖道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营养良好的奶牛2 736 头,并对这些牛的配种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这一寒冷奶牛带上,奶牛产后第一次最佳配种时间为76~85 天,情期中17~21 点输精效果最好,受胎率最高[8]。然而,对于患病牛只,患围产期疾病(难产、产乳热、胎衣不下及子宫炎等)的母牛,其子宫复原延迟,子宫内膜机能降低。尤以难产、胎衣不下影响更大,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产后乏情,屡配不孕,极大地影响受胎率[9]。此外,奶牛因产后饲养不当引起能量负平衡时间延长或营养过剩,而导致奶牛产后子宫复旧时间延长、卵巢萎缩和静止、卵巢囊肿、瘤胃酸中毒、肢蹄病增加等。这将导致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延迟及受胎率降低[10]。
4 总结
通过分析发病后成母牛配种受胎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发病后0~5 天内配种受胎率最低,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6~10 天次之,随着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的增长,牛只配种受胎率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在不同胎次、产后天数、配种次数分组中均表现一致。由此,建议奶牛场在繁育管理中,当牛只配次超过7 次及以上,配种受胎率极低,可以参考本研究结果,评估牛只生产价值,是否淘汰;奶牛产后首次配种受胎率高于2 次及以上,但发病间隔0~5 天分组的首次配种受胎率低于第2、3次配种受胎率,产后首次配种前牛只发病对受胎率的影响较大,需要对产后牛只多加关注。
因此,本研究在不同维度下,基于国内大样本数据量统计得出的不同配种前发病间隔天数配种受胎率结果,可为奶牛场精细化繁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