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双极工艺的ESD设计优化
2023-10-23徐佳丽杨阳周远杰
徐佳丽,杨阳,周远杰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重庆 400060)
引言
高速双极工艺由于器件特征频率高,能够较好地满足运算放大器、比较器、接口电路等高速电路的性能要求。国内某公司开发的12 V高速双极工艺在投入运用初期抗静电能力通常只能达到500 V左右。受静电影响,电路特性表现为:电流增大,失调电压、延迟等交流参数超差。1000 V静电试验后,参数进一步恶化,远达不到2 000 V的静电目标。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基于该工艺开展静电的优化及平台建设。除ESD设计窗口[1]外,本文重点从击穿电压、击穿电流、版图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改进。
1 原工艺库静电单元
双极工艺中常见的静电保护有集电极-发射极组态和基极-集电极组态的双极型晶体管,由基极-集电极或发射极-基极组态的二极管也常用于静电保护。
该高速双极工艺库中仅仅提供了两种静电保护结构:①用于IO端的普通BC结二极管;②由BE短接构成的用于电源嵌位的横向NPN管,其回滞电压相对小些,本质上也是BC结构二极管。BC结的击穿电压普遍在35 V左右,针对12 V的工作电压,击穿电压偏高,不利于静电泄放。
2 静电单元优化
2.1 三极管击穿特性分析
针对原工艺静电标准库中的BC结二极管不满足要求,我们分析了该工艺三极管的击穿特性,NPN管中的n111y6、n6gcy16,其BVCBO和BVCEO分别约43 V和16.6 V;PNP管中的pv121y4、pv463y12,其BVCBO、BVCEO分别约24 V、13 V。对12 V的工作电压,上述无论N管还是P管,作静电保护用时VCBO均偏高,而BVCEO则相对适合,且N管的BVCEO设计余量更足,P管的略微偏小。对NPN管的CE结构进行TLP测试,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NPN管CE结的TLP曲线
从图1看, 该工艺NPN管CE结的触发电压约17 V,二次击穿电流[2]1.2 A以上,用作2 kV(HBM)的ESD保护具备了一定可行性。
2.2 二极管与CE结并联的ESD结构
以某比较器的静电设计为例,如图2所示,二极管为BC结二极管,I/O反向击穿时,CE结先于二极管击穿;当I/O电压低于VEE时,二极管正向压降约0.7 V,而VECO≈4 V,二极管先于EC结导通,为主要的静电泄放路径。因此该项目所有I/O端(IN+、IN-、OUT+、OUT-、latch)和电源轨间(VCC到GND、VCC到VEE间)的静电保护,均在原静电标准库的BC结二极管基础上,并联了一个NPN管CE结构。
图2 二极管与CE结并联的ESD结构
采用图2的静电结构进行了设计和测试摸底,结果是:选取的6只电路进行静电试验,在1 500 V静电均合格,抗静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仍达不到2 kV的目标。表现为在2 000 V静电试验后,其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压、逻辑端输入偏置电流等参数明显超标。
2.2.1 OBIRCH分析
通过对2 000 V静电后失效样品进行OBIRCH(Optical Beam induced Resistance Change)试验,分别在latch到VEE和IN+到VEE加5 V电压,在显微镜下观察热点和电流流向。试验发现发热点均来自于IN+端和latch端的CE结构静电保护管,如图3。
图3 OBIRCH试验观察到的电压热点
2.2.2 静电损伤部位的版图分析
图3的CE结构静电保护版图为首次设计版本,直接调用了工艺库中NPN管版图,如图4。
图4 NPN管子的版图
图4中,集电极C共6条,每条M1(一次铝)宽2.6 um。通过3条7.2 um的M2(二次铝)连通。而发射极E共12条,每条M1宽1.4 um,通过6条8.4 um的M2连通。M1、VA(通孔)、M2分别为一铝、通孔、二铝。
因为所有电流先经过M1再通过VA到M2,所以电流能力每层均需考虑,最大电流能力按M1、VA、M2三者中能力最弱的计算。 M1、M2的电流密度125 ℃为2 mA/μm,VA的电流密度为0.25 mA/μm周长,则C和E的最大电流能力分别为31.2 mA、33.6 mA(均按M1)。
图4中的NPN管C、E上下两排布局,各叉指不是并排布局,远端、近端距离将近30 μm,存在远、近端叉指的电流分配不均,大部分电流优先流入/流出靠近PAD的叉指,因此C条、E条最大电流能力分别<31.2 mA、<33.6 mA。
2 kV(HBM)ESD峰值电流约1.3 A[3],按5 %的占空比计算,最大稳态电流约65 mA。因此,图4的C、E条电流能力均满足不了65 mA电流要求,故造成了图4所示的发热烧毁点。
2.2.3 CE结静电版图的改进
为进一步提升CE结的静电保护能力,我们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
方案1:增加CE结面积
输入/输出端采用双CE结静电结构的NPN管,即由2个NPN上下拼接而来,每个NPN的远近端距离达129 μm,如图5所示。通过流片、静电测试摸底知,该方案改进效果不明显,抗静电依据达不到2 kV。
图5 双CE结NPN管的标准版图
原因是该方案版图面积虽增大2倍,但抗静电能力并非增加2倍。PAD放于图5的上端或下端,这样,靠近PAD的叉指分配的电流远大于远端的电流。最乐观估计其版图抗静电能力增加可能最多接近2倍,即C、E最大电流能力仅有31.2×2 mA、33.6×2 mA。
方案2:改进CE结构版图
在力求静电管版图简洁、寄生小和方便连线的基础上,我们将标准库的NPN管n111y6进行了改造。考虑基极悬空的VCEO击穿时基区上有电流通过[4]和最大限度保证保证管子n111y6的特性不变,我们在保证E、B、C三极间距和图形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将E、C、B的面积均增大到3×70 um,确保击穿电压和抗静电电流能力满足要求。改造后的1E1C1B结构取名n111y6_3×70,如图6所示。
图6 改进后的CE结静电版图
所有I/O端到VEE,latch到GND和到VCC的CE结构均只用1个n111y6_3×70。VCC到VEE共2个n111y6_3×70。经过设计、流片和静电试验及电测试知:本方案静电达到2 kV要求,在2.6 kV下各项交直流参数均变化很小。
3 工艺静电单元平台搭建
在上文分析改进设计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搭建了12 V高速双极工艺的静电单元平台,为后续项目的直接引用奠定良好基础。建立了多个静电测试单元,包括原标准库单元和自行构造的静电单元,如图7所示。
图7 静电单元组合版图
静电单元组合中包含了原标准库单元(静电二极管、电源嵌位、肖特基二极管)和改进的静电单元(n121y4_1p5×35、n121y4_3×35、n121y4_4p2×35、n111y6_3×70、2个n111y6_3×70并联、pv121y4_3 ×70、n6gcy16_redesign和2n6gcy16_redesign)。注:单元名后缀数字表示发射极尺寸,_redesign表示将原工艺多排布局的标准管子改为单排布局。
通过流片后TLP测试知:n111y6_3×70静电单元静电能力最佳,该结构已先后应用于某视频多路复用器、某高性能输入输出轨到轨运算放大器、某抗辐照运算放大器、某宽带对数放大器等项目的静电保护,其ESD(HBM)能力达2.6 kV以上,而对频率等交流参数几乎无影响。
综上,我们形成了该高速双极工艺的静电单元库如表1所示。
表1 某12 V高速双极工艺的静电单元
4 结论
基于自主高速双极工艺的NPN管BVCEO特别适合于ESD设计窗口,I/O端和电源嵌位的静电保护采用二极管与CE结的并联结构后,可大大提升静电效果。
ESD单元的版图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环,需特别注意电流的走向和电流的均匀性,不合理的布局布线可能只是增加面积而非真正提高抗静电能力。本文提出的C、E极宽均为3×70um的NPN管其CE结静电保护能力达到2 kV以上,完善了该工艺静电平台的建设。对2 kV HBM ESD,建议静电总线宽度60 um以上,在面积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层金属堆叠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