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建设现实困囿及政策优化

2023-10-23张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院政策区域

□文/张羽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提要]产业学院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建设途径和重要载体,不仅符合产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外在需求,也满足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产业学院建设现实困囿基础上,明晰政策优化路径。

一、产业学院功能属性

高校通过产业学院建立共商共建的多元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发展需求的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高校利用科研优势和精准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增强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提升高校高质量创新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快速完善高校输出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精准、定向输送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路径,尝试解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突破、创新实践和人才短缺等问题,进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因此,产业学院一方面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承载了高等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艰巨历史使命。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囿

虽然国内产业学院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发展效益,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由于政策支持不够全面、落地不够彻底,参与主体在认识、利益、追求、价值观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利益共享机制未达成有效共识等各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学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曲折和问题。

(一)在政策的规划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省级政府对国家顶层设计进行了颇具前瞻性的有效衔接,但具体到区域,在政策的整体承接和细化层面则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存在政策文件发下来只转发不配套自身层级文件的情况,原因在于:一是承接区域自身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或行业企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地方政府本身缺乏对高等教育支持产业发展的认知;二是受制于省级层面政策制定较为笼统,加之对政策解读不足,造成政策在面对区域相对独特的资源禀赋时使承接的地方政府感到无力。省级政策未能彻底将政策细化到产业学院建设发展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省级各部门政策互动和互补情况未能有效产生,规范有序的组织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资源配置不够充分,还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情况。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监督体系,对于整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和落地情况还需要加强执行监督和效果评审。在高等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规划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人才培养体系整体规划、组织保障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政策力度需进一步具体细化并督促落地落实。

(二)在政策的落地和承接执行方面效率不高。宏观层面上看,政策的落地和承接执行主要涉及产业学院多元化的各方主体。在这一层面上,地方政府对政策的细化和执行力存在不同的差距,高校因区域差异存在发展发现和建设决心的摇摆,行业企业则多受制于自身对利益的追求无法形成主动迫切的参与积极性。

但微观层面看,落地和承接执行主要是由产业学院自身来对接实践。产业学院政策落地和承接执行效率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学院发展实施模式及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多元主体责权划分没有合理解决,协调机制不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相当数量的产业学院没有章程,没有建立完备的例会、通报等会议制度,从而不能形成产业学院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明显效果,导致地方政府不愿倾注更多的政策倾斜,行业企业看不到利益实现的预期,高校作为当前主要的推动者逐渐丧失了创业信心。在管理模式上,大多产业学院采取理事会管理模式或党委领导下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中往往将高校推到了主导位置,企业处于提出用人需求、投入资金资源但不具备最终决策权的位置,政府处于提供政策宣导和行政审批等后端位置。一方面在面对多元主体时,公办高校传统保守的行政管理思维惯式影响,容易产生多元主体间的权利协调与分配难以达到平衡的情况,无法真正实现共同治理的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对于更为符合产业学院发展的以市场化思维为主的行业企业主体,无法发挥出其理念优势和资本优势,逐渐因利益预期无法达成而淡出产业学院运行管理体系。

(三)在产业学院培养方式和教学效果方面创新不够。高校作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主体,虽是产业学院探索的先行军,但地方高校受制于价值取向、制度结构、资金获取渠道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影响,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供给标准、资源配置组合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变革阻力。高校在面对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学术框架为导向的发展格局和资源配置体系时,会将发展中心放在贪大求全的综合化发展路径上,更关注办学层次上的升格更名,通过“身份”的提升来获得更多的生源学费和财政资金,导致没有动力注重实用型、技术型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也无精力去实现产业学院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同时,公办高校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制度设计和市场竞争意识、管理上浓厚的行政色彩等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较难突破的束缚。各校主管部门是政府行政部门,立足于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价机制而又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和发展,高校即使关注到了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差距,因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会大大降低其变革动力和决心。因此,多数高校建设实践产业学院时,往往关注对管理模式、评估方式的制定,要求政策支持倾斜和行业企业的资金资源投入,而忽视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打造和服务意识构建等方面。同时,由于缺乏市场化思维,对共建共享的认识不充分,权利分配不合理和职责担当不足,往往会形成创新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内部阻力。

三、产业学院建设政策优化路径

产业学院具有明显的多主体特征,高校、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主体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校企在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实践上发力,也需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指导,更需要政府利用强大的政策指导引领和统筹协调能力,调集和配置资源,规范和标准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运营、共同出力的发展局面。

(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精准的区域产业学院政策指导体系。政府强化整体规划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完善、细化政策供给,不仅将政策制定好,更要解读好、解释好,让政策受益对象理解好、理解透、掌握住,让实际参与的多元主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政策制定的意义和预期目标,更为精准地构建符合各自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的、符合企业需求并切实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更为精准且高效的区域产业学院政策指导体系。

通过整体规划构建精准且高效的区域产业学院政策指导体系,指导、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完善、全面、精准、详尽的具体措施,从招生指导、专业建设、学科设置、教学科研、经费倾斜、土地供给、税收优化、发展引导等方面进行规范,统筹引导建立科学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体系。比如,地方政府将高等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将区域经济近、中、远期规划目标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匹配,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地方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近、中、远期发展建议,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互通机制,加强校地沟通,形成精准引导;又如,地方政府针对重点产业、行业制定专项激励政策,明确校企合作方面的各类奖励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行业投身重点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信心;对于地方教育部门,则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产学合作办学条件鉴定、课程标准制订和培养结果考核等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评价体系,加强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引导大中型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

(二)统筹资源配置,提供优良高效的产业学院建设组织保障。政府加强整合区域中经济、产业、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明确职责边界,清晰协同目标,尽量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把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核心真正着陆在各级各类政府管理部门之中,建立规范有序的组织保障体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支持意识和服务意识,指导推进制度改革与建设,协助承继政策的执行和落地,快速提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打造出高效的产业学院建设组织保障能力。首先,省级政府高屋建瓴,统筹规划本省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并指导省内各区域(地市级)根据区域产业变动情况、企业岗位需求情况、高校的专业人才储备情况进行统筹布局、精准配置。一方面以开放、共治、共建和共享为出发点,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统筹汇聚省内高校内外部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将资源有效有序地注入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政行校企各方资源能够在产业学院的平台上得到整合,促进资源的共享及优化配置,实现不同资源的组合再提升。其次,省级政府统领组织地市级政府组建产业学院专项信息化平台,组织教育、科技、工业等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核心产业或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整合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资源,汇聚主流媒体、自媒体等宣传通道,建立产业学院建设省级协调联络机制体系,各地级市在省级架构体系内进行区域协调联络小组的组建,并纳入省级体系;各小组负责定期收集区域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上报区域发展重点规划,由省级体系汇总并及时面向高校精准推送;各小组依据自身需求定期组织政-校-行-企座谈会,由省级体系统一调配、推荐相关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区域产业学院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定期组织行业专项人才交流会等,扩大共享范围。再次,省市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放管服”政策,定期组织集中办公活动,将产业学院建设中涉及的行政审批、优惠政策、专项认定等相关工作或事项,集中各职能部门统一办理,减轻企业投身产业学院建设的负担,提高产业学院建设发展效率。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正向积极的产业学院建设舆论环境。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产业发展,正向积极的舆论环境对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内容,具有专业性和前瞻性,需要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与认可。在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政府官方媒体的正向引导优势,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的必然趋势的宣传与普及,提高产业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对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引导、鼓励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联动,落实国家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真正实现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提升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让更多企业指导产业学院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其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意愿;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宣传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认可度,让更多的家长看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前景和社会价值,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技术人才,从而达到生源的扩大和就业需求的满足,进一步支撑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基础支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宣传、优化产业学院的发展环境,破除对产业学院发展的各类歧视性、政策性限制,并注重树立标杆和对成功经验的宣传复制。如,落实高校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并对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建设成效显著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标杆。

(四)政策激励,大力支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一般在公办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注入资本,提供资金、生产场地、服务设施、物料、技术体系、经营体系、能工巧匠以及其他产业资源等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同时由高校提供办学空间、部分实训设施、实验室、非财政资金、师资、校名校誉、知识产权等资源。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校企双方主体共同拥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依据各自的出资额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市场价值,以平等协商、签订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所占的股份比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明显的多资本主体特征,有利于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模式,比较利于获得社会资本投入,可以在不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获取更为广泛的资本投入,让产业学院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投入。

因此,各级政府需进一步细化政策,除了要给予充分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更应明确政策激励倾斜。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力支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党政部门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方法鼓励、支持高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探索。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精心设计试点,稳步推进。建议从“小混合”入手,由点到面,逐步改革,积累改革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层次。最后,要细化并明确政策激励倾斜,激发地方和院校的改革动力。比如允许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根据办学质量自主决定学费标准;允许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自主决定招生规模、招生对象、招生范围,考试录取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政府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学生给予生均拨款或一定的补助等。

猜你喜欢

学院政策区域
政策
政策
初等教育学院
助企政策
政策
学院掠影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