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引领审美,用音乐传播文化
——浅谈小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

2023-10-2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乐曲基础知识素养

吴 畏

(宿州市拂晓小学 安徽宿州 234000)

一、引言

美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形式,其目标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中小学教育发展纲要》确立了新世纪教育理念,不再单纯以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是注重情感教育和美育,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中国音乐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有效发挥其审美教育作用,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未开足开齐相关课程,使学生获得音乐熏陶的机会减少;教师和家长要求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课上,一味追求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忽视了音乐教育在缓解学生压力、放松学生身心方面的作用。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音乐的输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冲击,体现在音乐教育领域,为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教育内容存在比较明显的西化倾向,中国传统音乐不受重视,这既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艺术传递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中,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首先,教师需要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借此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和文化认知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探索音乐背后的故事,借此强化学生审美意识与文化理解;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力,借此完善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一)讲解音乐基础知识

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需要从音乐基础知识开始教学讲解。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能力培养上,而忽略了音乐基础知识的传递和讲解,这不利于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培养。

音乐基础知识的范围非常广,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主要包括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元素、音乐符号、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等。音乐基础知识是学好音乐的基础课、必修路,它的重要性,就好比汉字、词语、语法结构对于写作一样。掌握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可以使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建立起良好的音乐感觉,提高音乐表现力以及鉴赏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教育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相关的知识内容,借此为学生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习《古风新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我国音乐艺术的起源入手,引领学生了解古琴、古筝、二胡、琵琶等不同乐器的起源,并针对本课当中《关山月》《水调歌头》等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古琴进行详细介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古琴又名瑶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同时,古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音乐艺术作品繁多,每一首都悠长深远,动人心弦。在教师的积极引领和知识讲解中,学生实现了艺术眼界的拓展,也掌握了很多与我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育观察中,教师发现在了解基础知识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到古琴曲欣赏中。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能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做好参与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准备。

(二)探索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就像诗人创作古诗词一样,朝代不同,所经历的人生不同,所创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每一段音乐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隐含着词曲作者的创作经历。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为了帮助小学生提升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的效果,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索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以及集体的探索力量,分析与探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每次探究完成后,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在班级中介绍和分享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借此深化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学生不仅能够完成音乐背后故事的探索,也将在此过程中更有效地参与音乐艺术审美与文化感知。

例如在学习《阿细跳月》这首乐曲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针对这首乐曲背后的故事进行资料收集。在上课过程中,每一个小组都派出代表,积极分享本小组搜集到的“背后故事”。有的小组表示这首乐曲是音乐家秦鹏章作曲的,秦鹏章十分喜爱彝族文化,觉得彝族舞蹈很美,于是根据其背景音乐改编出这首乐曲;有的小组表示这首乐曲来自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创作者对其背景音乐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收获了国内外的好评;还有的小组表示这首乐曲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整个乐曲的结构是单段体,旋律的重复能够给人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每一个小组都对相关背景故事进行阐述和探究,并针对彝族“跳月”舞蹈和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产生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生在完成音乐背景故事的探索和展示之后,也主动投入到课堂艺术学习和练习中,实现了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初步建立。

又如《卖报歌》源自作曲家聂耳切身经历的故事,那是在193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聂耳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个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喊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了解到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表示: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把几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我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表演剧,组织学生排练表演,全班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也有很多的疑惑:“七个铜板”是多少钱?为什么小朋友要卖报,大风大雨里卖报还那么开心?……同学们的疑惑,说明他们真正地走进了音乐故事当中,小故事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后续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过去相比,现实生活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将自己代入故事中,切身感受如果自己处于那个年代,能否像主人翁这么坚强么,如果不坚强又会怎么样。学生通过对比,从而达到学习歌曲主人翁的内在品质、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往往需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引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勇敢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能够在其中切实实现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素养的完善。

例如,在学生掌握和娴熟运用竖笛演奏方法后,教师邀请学生参与“竖笛艺术峰会”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踊跃展示自己的竖笛艺术表现力。经过准备,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晓峰以独奏的形式参与表演,演奏乐曲《友谊圆舞曲》;安安与自己的小组成员组成了一个“小乐队”,共同使用竖笛演奏《天空之城》;小红则与自己的好朋友共同表演《友谊地久天长》,其中小红吹奏竖笛,其朋友演唱歌曲,整个表演十分精彩。不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通过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加强了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在欣赏不同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对其背后的文化产生了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提升的有效课程,发展和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符合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顺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凭借“音乐引领审美,音乐传播文化”,讲好音乐故事,开展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打好音乐基础,使学生收获愉快的音乐体验,逐渐成长为音乐文化知识丰富、艺术表现力较强、审美能力优越的优秀审美与艺术创造者。

猜你喜欢

乐曲基础知识素养
始乱
清律的基础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掌握基础知识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