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大工程”,为学校内涵发展蓄势赋能*

2023-10-2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教研作业学校

李 霞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主阵地。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在育人路上不断探索,着力实施阵地建设,努力营造轻负优质的育人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铸魂工程——夯实母语根基,阅读课程出高度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阅读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铸魂工程,是一所学校传承与超越的底气与积蕴,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底色。

(一)筑牢三级同心圆

以学校为主阵地,筑牢校园、家庭、社会三级阅读同心圆,拓展教育场域,牢固树立全环境育人的理念,畅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机制。

1.激发人人喜读书的兴趣。从班级小书柜、楼道读书角、阅读推荐墙,到校园周边悦书房、社区图书室、图书城等,让学生感觉阅读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有书籍相伴。

2.引发人人会读书的乐趣。班级是校园阅读生态的基础单元,阅读指导重在班级开展。组织学生讨论,合力制订班级阅读计划,进而研制专属的个人阅读计划,做到“三读”。时时读:每天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午读等碎片化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做阅读批注;日日读:学生每天在家至少安排10分钟阅读时间,静心阅读;周周读:班级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集中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阅读心得的分享展示等,让孩子在读书中浸润心灵,体验成长的乐趣。

3.创设家家乐读书的情趣。阅读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纽带和“连心桥”,是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体。开设在线亲子阅读指导课,由班主任以线上课堂的方式,向家长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并定期为家长解惑。家长可以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共同完成亲子读后感、亲子读书笔记、亲子漫画等作品的撰写和阅读。可以为子女拍摄朗读、讲述等视频,家长们可以参与并指导孩子阅读计划的制订,督促阅读记录卡的完成,或将孩子的读书笔记等做成美篇发到了朋友圈,让孩子在激励与赞扬中走向深度阅读。每年六一期间“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让温情的亲子阅读成为全校师生追求的新风尚。

(二)搭建分享“特色餐”

交流分享是阅读的必要环节。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多彩活动为载体,搭建了阅读分享“特色餐”。

一设“校园朗读站”。朗读站里配有电子显示屏、点读软件、耳机和麦克风等设施,创造了一个可以大胆地张开嘴、读出声的秘密空间,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与分享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有了阅读的自信心。朗读者可以进行好书推荐、朗诵分享,也可以说说阅读理解和感悟。大队部将朗读站纳入工作计划,每周坚持有计划、分时段安排孩子们走进朗读站,放声朗读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公众号开辟“小小朗读者”栏目,定期推送优秀作品。

二设周末影院。“当光影遇到书,会发生什么呢?”学校将每周五下午,设为“周末影院”时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是经典电影片段。如开展经典名著《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时,融入了电视剧《水浒传》的观看,“哨棒”“客官”等语言在影像中更为直观,打通了名著与学生生活的时空隔阂。同时衍生了新的探究项目“如何用镜头下的故事来展现文字”,故事微电影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三设儿童剧场。学校将六一、元旦等节日定为学生才艺展示日,每学期搭建一次校级阅读展示大舞台——儿童剧场,邀请家长进校园当点评嘉宾。结合“三点半”课程,建立家委会、本校教师、校外辅导教师三位一体的指导团队。各班回顾阅读收获,确定展示的主题,形成方案,明确分工,反复排练。在活动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凝聚了共识,更是形成了家校共育的新格局。

(三)打好“1+N”组合拳

阅读不仅是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获得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更是获得信息、增长见识、形成见解、提升素养的过程。学校开展“1+N”“四跨越”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的专属,不再是被动式记忆,而是走向跨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阅读。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师生学习的路径,师生通过阅读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跨学科:阅读内容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阅读,转向人文、科技等阅读领域。聚焦某一主题或大概念,各学科横向勾连,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阅读探究活动。

跨年段:纵向贯通,依据学生的年段特征和认知规律,设分级阅读目标,同时也开展“跨学段共读一本书”活动,如阅读《失落的一角》,让低中高年级的学生齐聚一堂,开展跨学段的讨论。阅读主体的多元化,拓宽了阅读的思维广度。

跨方式: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是融入数字化阅读,建构阅读共享平台,如电子图书城、微信朋友圈、学校网站等。二是开展项目式研究,形成“阅读—探究—实践—总结”的良性循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三固化了“定班走课”方式。学校的大报告厅,是全年级师生阅读探究、展示交流的固定场所,年级组依据不同的月主题,安排不同的阅读活动,现场互动,深度问学。

跨场域: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课堂“变”到校园的任意角落,图书馆故事课、广场绘本课、小礼堂红色课等系列课程都指引着学生畅游书海,在千万本好书中滋养童心。打通课堂与社区、基地、场馆、自然的学习边界,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执行“班级申报方案—年级组整体设计—全员走班走学—个体体验获得”这样的操作流程,以无边界的阅读支持学生个性生长、差异成长。

聚焦各学科共同关联的知识、技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或以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吸引注意,启发思考,在深入浅出的学习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固本工程——激发原动力,队伍建设有梯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千方百计夯实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始终坚持抓素质、促发展、激动力,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分层搭建教师成长梯队,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重构组织形态

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离不开学校科学的治理,需要形成点线面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一方面,坚持“一一三”分层管理的教研模式,营造紧张又民主的制度文化氛围。校长室、教导处策划每年一次的学术节,以学术性高端论坛为定位,既是学校对外的窗口,也是师生追求学术发展和学术精进的平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活动,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同一学科教师突破年级、年段界限,从课程视域来审视教学。备课组每周一次分年级的教研活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一起解决学科日常教学问题,便于从微观视角观测教与学双方现象。三个层次各有侧重,和而不同。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角色也在不断重塑,从原来的“监督者”“指挥官”,转变为教、学、研的“导行者”“践行人”,沉潜一线,率先垂范,面对新的挑战、新的诉求,带领团队在共研共创中寻找更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二)重组学习同盟

强化教育研修、培训的力度,让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者,以团队智慧凝聚教师精神。

1.以“三名”工作室托起领飞“雁阵”。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分别致力于学校管理、专业研究、班队建设三方面。发现真问题,探究真过程,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智慧分享中实现思维碰撞。不同团队发展规划不同,发展重心各有差异,但都指向团队建设、学科发展和教学改进。

2.以教师流动激发职业幸福感。优质资源的流动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常态。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以流动激发教师内驱力,满足教师的多样化发展需求。种子教师实行三年一周期定向培养,他们在校区间流动,领衔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建设。新入职教师实行一年一周期青蓝工程,跨校区师徒结对,以点促面,促进教师内部整体流动。主要采用三种标配,打造不同的发展同盟:一是以“驻点支教+驻点交流+跨校区交流”为主要形式,形成每学年集团师资流动的标配。二是以“校区驻点副校长+中层人员+骨干教师”为基本框架,形成各校区教师流动后人事安排的标配。三是以“青蓝工程+青年教师训练营+工作室”为引领,形成校区间结对的教师培育项目的标配。多样举措让流动的教师产生可持续生长的力量,成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动力,带动全体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重建学习场域

深度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教研要走出传统的讲座听记式和签到流程式固化思维,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寻找教师专业的生长点,真正为教师发展服务。

1.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瓶颈,明确研修主题。以数据分析为支撑,客观全面地反馈学期学业质量评价,其诊断出学科教学的亮点、短板等,都是学科教研活动的专题。学科教研每月一次,同学科的大教研活动是以汇聚智慧、促进分享、共同提升为目的。比如发现中年级段学生概括能力较弱,语文组开展了基于“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作业设计研究,以“逆向思维”“评价先行”的理念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以教为主的学习转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比如运用数学的年月日等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数学组开展“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学科纵向教研,以“主题+课例+微讲座”方式开展同组同科或跨组同科课例研讨,布置学生假期观察日晷、制作手工“日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时间意识,让学习更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

2.坚守儿童立场,技术赋能,建构智慧空间。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教研应以多元开放、共建共享为特征,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教育融合,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模式,为深度教研开拓更广阔的智慧空间。学校为师生配备智慧课堂平板,内含电子课本、交互课件、教学素材等,摸索出“建—用—管—评”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和“教—学—研—培”一体化应用机制,相互交融。一是利用云计算、云采集等开展问卷调研,精准定位教师教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二是通过“智慧黑板”“畅言平板”等进行随机录制,多形式留存并连通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库,随时分享、随时研讨。三是通过“四动”机制——分层推动、应用驱动、竞赛拉动、学时促动,建立了相应的激励、评价、督促机制,促进了教研的常态化、长效化。

三、强基工程——学清管研评,作业管理有效度

作业是学校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落实全面育人目标的基础工程。学校建立了作业管理长效机制,以协调各方力量进行作业的综合监管,从“学—清—管—研—评”五个方面来落实。

(一)学文件——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组织教师开展多轮学习讨论,吃透吃准“双减”及“五项管理”等文件精神,及时更新观念,达成共识,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由重视作业的量到重视作业的质、由追求分数到关注全面育人的转变。

(二)清教辅——规范来源,丰富作业内涵

严格落实“一科一辅”,规范办学行为,并倡导根据校情和班级学情的不同,自主设计“校本作业”“班本作业”。作业的内容要凸显“五育”并举。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将各学科作业加以整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三)管全面——齐抓共管,分级协同管理

建立了多主体参与的作业监督机制。全员、全体、全过程参与。校长、分管校长、年级驻点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授课教师共同参与作业管理。人人都是作业管理的责任人。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是牵头人,在黑板一角设置“作业公示栏”,对每日各科作业进行统筹协调。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建立在线动态清单,汇总每日各班各科作业,年级组驻点主任、学科组长从横向、纵向整体把控作业数量和种类。校长和分管校长则从全校层面,对作业进行宏观监管。这些动态的监管举措,有力地保证了关于作业完成时长规定的落实。同时在开展随堂听课、专项督查等活动时,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等应是学校相关活动的必查项目。

(四)研类型——教研带动,提升作业设计力

一位教师如何设计作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学校坚持“刚性+弹性”结合,建议教师能打组合拳,比如倡导课时短作业、单元长作业交错进行;周末作业趋向实践化,各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展雏鹰小队活动,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等。寒暑假作业则趋向项目化,如以“新思维,趣生活”为题设计项目化作业,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天气温度,做统计表,记观察日记,设计夏日降暑营养菜单,等等。

(五)评有法——精当批改,多维度评价

作业批改是教学流程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围绕作业的“三率”来进行落实与推进:1.作业的批改率。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全批全改。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或课间时间,多面批作业,特别是作业的二次批改,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2.作业的互动率。针对不同的学科,作业批改的形式多样,可以星级制、等级制,或者评语制,批改后的评语多正面激励,重情感交流,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发展的“精准画像”。3.作业的满意率。结合办学满意度测评、师生问卷调查、家长座谈等,学校及时跟进作业的反馈情况。比如教师把关于学生作业的易错点的讲解,拍摄成微视频,融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教师应立足自身发展,以“三大工程”作为撬动学校高质量再发展的杠杆,主动求变,顺势而变,在传承中创新,引领学校发展,提档升级优质教育,从而推动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猜你喜欢

教研作业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作业
学校推介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我想要自由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