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探索
2023-10-23宁卫杰
□文/宁卫杰
(郑州商学院 河南·巩义)
[提要]自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全民阅读”多次被写进党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民阅读的全面推进必须以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塑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既是连接宏观设计与微观实践的路径,也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典型特征,针对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难点,从强化空间选址与内部空间设计、构建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探索空间建设的PPP模式、促进空间建设与郑州自身城市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路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这是继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热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以来,“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行需要更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塑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便是连接宏观设计与微观实践的路径,也是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方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承担新时代发展使命的内在要求。郑州作为河南这一中部大省的省会城市,无论是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还是人口密度,都居全国前列。自获批国家级中心城市以来,全省上下勠力同心,致力于打造经济“增长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旺盛。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各项互联网技术,融合郑州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建设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对更好地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共同建设书香郑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
综合文琴、杨松等学者的定义,倾向于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采用这样的定义:指政府或社会力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或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社会(区)公众提供公共阅读、流通借阅、艺术赏析等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开展阅读推广、艺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的开放性现代复合阅读场所。
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典型特征
(一)选址与空间设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选址上,打破了传统“一座城市一座图书馆”的行政配置,而是因地制宜,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空间,如社区、景区、高铁站、地铁口、商业综合体等区域。这些以书房、书咖、书吧等命名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空间设计上打造高颜值的内部阅读环境,提供品质化的服务,既有鲜明的主题阅读文化氛围,又有适合消费者(用户)休闲交互的空间,整体呈现出“小而精”“近而美”的特点,实现“转角遇到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建设理念与模式。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改变了政府统包统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模式,避免了运营主体的单一性。多方力量合作共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负责政策、经费等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运行管理、提供服务人员等,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有效互动、协同共进,提高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能力。
(三)科技赋能。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使用,呈现出数智化的特点,从空间使用的硬件设备,到提供的各种数字资源,再到工作人员的智慧化管理意识与能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实现了线下线上、“实体”+“虚拟”的有机融合,全面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科技赋能,有效地提升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
(四)服务效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往往被纳入当地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由中心馆统筹提供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其他必要的资源保障,实现了标准化、专业化服务,为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享受“悦”读提供便利条件,得到了公众较高的认可度,服务效能显著。
四、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难点
(一)服务品质层面。每一个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入点,是影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整体服务效能的重要因素。据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整体上仍处于偏初级的粗放式管理态势等,郑州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的服务项目仍然较为传统,仍旧以阅读服务为核心,主要功能依然局限在文献的查询、借阅上,辅以一定的阅读推广活动。整体上看,内容供给单一化较严重,公众在阅读基础上衍生出的其他更为多元化的功能需求,如文化展览、艺术、餐饮等,目前还难以有效满足,导致多元化功能拓展滞后,难以吸引公众持续有效参与。
另外,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企业的介入,一方面具有更好地盘活资源、激发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弊端,例如若空间实际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公共性相悖,那么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如何做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平衡,确保不因企业的商业化运营影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的品质,就是其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资源保障层面
1、在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上。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应纳入当地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阅读资源由中心图书馆统筹,及时更新、做好保障。但是,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其背后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否具备专业的、足够的支撑能力,能否做到避免新空间建设与发展中的“孤岛化”现象,是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中要考虑的其中一项资源保障问题。
2、在经费、人员资源的保障上。由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嵌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进而呈现出点位多、数量大的特点,这对其运行、管理必需的经费与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种形式,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财政支持、人员配置上并不宽裕,如何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确保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发展中的经费、人员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3、在建设主体上。社会力量通过提供文化服务、运营空间、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参与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是提供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中,社会力量,如参与的文化类企业,或是投入了资金,或是提供了经营场地,或是贡献了日常运行所需的专业人员,或是兼而有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公益性、公共性特征,决定了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导致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再投入的意愿与能力弱。另外,若企业出现经营转型或发生其他变故,可能会导致原有约定内容无法继续履行,这些对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持续性、稳定性发展都会构成威胁。
(三)智慧化服务层面。诞生和发展于互联网时代,科技赋能是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之一,这也是保证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效能显著的一个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应用尚不到位,资源管理与用户服务平台升级迭代慢,技术赋能适配用户实际需求与体验的精准度还有待提升。参与的社会力量能够提供运营场地,但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后期维护,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职能部门或城市中心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点位多、数量大,依靠政府或中心馆维持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与后期维护,极有可能会出现力有不逮的情形,进而影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影响到空间的到访率和利用率。同时,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工作人员的数据素养和智慧转型意识,也是影响其智慧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优化路径
(一)强化空间选址与内部空间设计
1、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选址方面。应该综合考虑现有基础设施与配套资源分布、流量、地理区位等,合理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制订建设方案,做到分布有点有面、科学合理统筹,既要做到高质、便利地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比如,在空间选址上,针对城市居民区,可以借鉴温州城市书房的做法,把选址定位在居民小区大门两侧,既考虑到居民到访空间的便捷性,又兼顾到其安全性,能够把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惠民层面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2、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应创新设计理念,在提高内部空间利用效率,落实绿色、和谐等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成后多种功能使用的需求,如内部空间设计时考虑“动静分区”,考虑不同功能间的场地互借、交叉覆盖等因素,使内部空间设计更加合理、高效。
(二)构建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1、共建共享方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图书馆数字资源、多媒体展示及信息交互、读者自助服务等多种技术和设备融合在一起,构建“郑州公共阅读生态体系”,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阅读真正走到市民“家门口”。将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纳入当地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体系,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等由公共图书馆统一保障,确保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且进行周期性、及时性更新,还可开通读者“点单预约”功能,使资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做到资源保障的可靠与常用常新。
2、数字化服务提供方面。可建立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增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读者的互动,提供扫码读书、扫码听书等数字阅读服务,开通场景互动式服务项目,营造供读者体验交流的仿真阅读社交环境。还可在亲子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场所提供VR/AR童书阅读体验服务,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数字出版变革带来的交互式和沉浸式阅读体验。
3、数字化管理方面。可创新使用多项新的技术,如开展基于人脸数据库的刷脸办证借还业务、实施AR眼镜个性化服务模式、引入机器人自助分拣系统等,通过科技赋能实施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既能节省日常费用和人力资源,还能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
(三)探索空间建设的PPP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与运营,是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一大特征。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发展中,可探索“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使用。
政府层面,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做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政策标准、提供经费支持等工作。尤其是经费等财政方面,政府必须要承担起其主导责任,把维持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运转必需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从制度上确保这项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的到位,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公共图书馆承担的主要责任包括:拟订合作实施方案,制定制度与标准,向合作机构提供图书资源和业务指导,并具体监督合作机构的公共阅读服务。
社会机构承担的主要责任包括:提供服务实施方案和阅读服务的场地、设施及服务人员,努力提升运营服务质量。如,利用专业的管理机构实施有效的场地管理、人员管理,积极组织阅读推广等活动,由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负责日常管理等,帮助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保持较高运行效能。
在该种模式下,居民成为其中的主体之一,主要发挥的作用包括接受图书馆及社会机构的调查咨询,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质量与运行状况提出建议等,能够体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现代性特征,使公众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者,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者与传播者,从而提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
(四)丰富服务项目与内容供给。作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识需求,还需要满足其休闲、社交等其他更为多元化的需求,丰富服务项目与内容供给,是确保其获得显著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
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提供阅读服务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更为丰富的内容供给,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如可通过错时利用、交叉叠用等方式,在空间内提供讲坛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以满足社会公众阅读需求之外的更多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同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如为公众提供图书借阅、影视体验、音乐赏析、文创产品展示、文旅信息等服务。
另外,可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阅读推广功能建设。例如,可通过组织亲子阅读活动、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等组织的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打造时尚、有趣的阅读服务,丰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内容,提升其服务效能。
(五)促进空间建设与郑州自身城市文化的融合。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可阅读的一部分,促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郑州自身城市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历史文化街区等的融合,打造可阅读的城市。具体而言,在建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时,结合郑州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习俗风俗等地方特色文化,配置主题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如二七塔等红色资源主题、黄河主题等;增加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如举办国学讲座、天中讲坛、剪纸、篆刻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打造文旅融合特色,促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郑州自身城市特色的融合。
在智能阅读时代,某个特定的场景也可以成为阅读物。郑州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中,可以挖掘出该城市比较有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场景等,作为可阅读的对象,以多媒体、交互式、智能化的呈现方式,使之本身成为阅读空间。以郑州的二七塔为例,读者可通过VR/AR等终端设备,选择观看自己喜欢的如塔的建筑风格、二七大罢工时的场景复原等内容,体验真实空间中的虚拟仿真阅读,感受更有沉浸感和交互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