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视角下诗词英译策略研究
——以《生活的艺术》为例

2023-10-23房育琳

名家名作 2023年16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韵律

房育琳

一、选题背景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其编写的哲学著作《生活的艺术》用英文写成,于1937 年在美国首次出版。该书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包含了古今中外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知识等领域的知识。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将高深莫测的哲学知识与“接地气”的日常琐事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以小观大、以浅喻深,最终铸就了这本雅俗共赏的文学著作。该书虽以《生活的艺术》命名,但实际上它是一部体现人生百态集锦和生活修养的指南。

在该书中,包含大量对引用诗词的英译。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古人有言,以诗“言志”,以词“抒情”。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到今天仍然受到大众的青睐。归根到底,是因为诗词承载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璀璨中华文明的结晶,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诗词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且折射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因此,诗词翻译一直是翻译界重点研究的对象,其翻译技巧和策略值得进一步推敲。

在众多翻译文本类型中,诗词是比较独特的一支。它不像法律、历史性文本那样严谨,也不需译者严格按照原文语序和内容。诗词的文学性较强,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适当添加个人色彩。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首诗歌,每位译者都有自己对诗歌内容的不同理解,也具备风格各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因此,在翻译诗词时,往往会出现“千人千面”的效果,一本著作的不同译本语言大相径庭、风格多变各异,每个版本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会。

二、许渊冲“三美论”原则

“三美论”原则由许渊冲教授提出,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许教授在《文学与翻译》中写道:“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在他看来,“译诗要以‘美’为出发点,将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统一起来,尽可能地译出古诗的独特韵味,以飨读者”。“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音美”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形美”指的是诗句工整、对仗与协调等入于眼的体验。诗歌作为一种结构工整、韵律强烈的题材,对译者的文学功底、专业水平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变通,反之会丢失诗歌原有的风貌内涵。

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时候我们无法同时达到“三美”。准确还原作者真实意思后,却往往忽视了在音律、格式上的推敲和美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三者的重要程度,并相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许渊冲看来,“三美”之中,“意美”为首,“音美”其次,“形美”最次。也就是说,“意美”是翻译的基石,是译者首要遵守的原则。译者在翻译时,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原文的“音美”也传达给读者,如果这三者实在无法同时达到,那么译文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三美论”的内容与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究其根本,无论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其第一要务就是传达原文的意思,这是译者必须达到的首要要求。如果译者连原文的意思都无法准确传达给读者,那么翻译便失去了自身意义。在保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对译文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和润色,从选词、构句、押韵等方面对译文进行优化,以期达到最好的译文效果。无论在何种行业中,精益求精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译者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是翻译过程的推动人,其主观能动性也决定了译文的风格特点。无论如何,同时达到“三美”的要求,应该成为每位译者心中的终极目标。

三、翻译过程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译前、译中和译后。在译前阶段,译员需要对源文本进行分析,查询源文本的相关信息背景,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理解。诗歌往往用古语写成,其用词构句与如今的白话文略有差异,有些词语可能从字面上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这就要求译者要对诗歌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勤于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查明字词的意思,这样一来,对原文的理解也就形成了。此外,译者还需要积极寻找相关的平行文本(即与源语言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从其他译者的译文中获取可借鉴的技巧和要领。如果诗词已有其他译者的译本,那么这些资料都极为珍贵且具备较高参考价值。译者可以从其他译本中汲取精华,领悟其中蕴含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用到后期翻译的过程中。

译中阶段是译者完成译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更加仔细地研究原文,感受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内涵,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于诗词翻译,最大的难点就是其韵格的译法。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诗词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韵格。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往往无法通过直译保留原文的韵律。这就需要译者能够充分掌握双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对译文进行调整,争取将原文的韵律感也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在译后阶段,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仔细的通读和推敲,不断打磨,以呈现出最佳的译文。可以说,译后的打磨和反思与翻译本身一样重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什么译文能够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译者需要竭尽全力向这一目标靠近。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灵活变通的原则,不能坚持字字对等,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也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考虑,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进行译文创作,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

原文:苍田青山无限好 / 前人耕耘后人收 / 寄语后人且莫喜 / 更有后人乐逍遥!

译文:What pretty,golden fields against a hill!/ Newcomers harvest crops that others till.

Rejoice not,O newcomers,at your harvest;/ One waits behind—a new newcomer still!

解析:该句出自某位中国诗人(作者在文中并未具体点明),意在劝诫世人不要因为前辈为我们留下丰厚的资源和财富而沾沾自喜。从意的层面上看,译者在翻译时较为准确传达了原句作者的真实意图,叹号的合理使用可谓是画龙点睛,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苍田”“青山”译为“golden fields”和“hill”,相比原文来说添加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更具有画面感,总体来说达到了“意美”效果;从音的层面上来看,该句很好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诗句时喜韵的特点,hill,till,still 的韵脚让读者在朗诵时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之感,达到了“音美”的效果;从形的层面上来看,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句子长度的分配,与原文较为贴合。该句四个部分长短均匀、用词规整、协调有序,达到了“形美”的境界。

【案例二】

原文:秦始皇 / 何彊梁。/ 开吾户,/ 据吾床。/ 饮吾酒,/ 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 张吾弓 / 射东墙。/ 前至沙丘当灭亡。

译文:Ch’in Shih-huang is going to die! / He opened my door,/ And sat on my floor,He drank my gravy,/ And wanted some more./ He sipped my wine,And couldn’t tell what for;/ I’ll bend my bow,/ And shoot him at the wall.

When he arrives at Shach’iu,/ Then he is going to fall!

解析:该句引自《秦世谣》,其中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行罪恶。从意的层面上看,林的译文与原文略有调整。第一句“秦始皇/何彊梁!”中,若采取直译,则为“秦始皇是多么的残暴啊”,而林选择“秦始皇即将灭亡”。这与最后一句“前置沙丘当灭亡”进行呼应,把老百姓对秦始皇的痛恨表现得更加明显。若想使得译文与原文更加贴合,在意美上更进一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句直译,译为“How brutal Ch’in Shih-huang is!”;从音的层面上来看,door,floor,more,for,wall,fall 等词的韵脚让林的译文铿锵有力,完美贴合了原文“谣”的特点,方便记忆,颇有传世风采,无愧于“音美”;从形的层面上来看,林在翻译时也贴合了原文本的形式,在译文中使用一系列短句进行翻译,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也颇具美观,观感极佳,可谓达到了“形美”。

【案例三】

原文:你侬我侬 / 忒煞情多 / 情多处 / 热如火 / 把一块泥 / 捻一个你 /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 / 一齐打破 / 用水调和 / 再捻一个你 /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译文:Twixt you and me / There’s too much emotion./That’s the reason why /There’s such a commotion!/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pat it,/And make an image of me,/ And an image of you.

Then smash them,crash them,/And add a little water./Break them and re-make them / Into an image of you,And an image of me./Then in my clay,there’s a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ever shall us sever;/ Living,we’ll sleep in the same quilt,/And dead,we’ll be buried together.

解析:《我侬词》是元代管道昇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想与丈夫白头偕老、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从意的层面上看,由于原文本的文学性较强,且包含很多中国特色的古语,因此目的语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些吃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译者翻译时适当采取了增译或减译的手法将原文意思进行还原,译文含义与原文贴合密切,符合“意美”的要求;从音的层面上来看,尽管译文中没有明显的韵律,但并不影响其通顺程度。译文贴合了原文的口语化,没有复杂词汇,读起来通顺上口,方便理解,达到了“音美”的效果;从形的层面上来看,译文多为短句,简洁精干、富有张力,符合“形美”的标准。

五、结语

在《生活的艺术》中,译者对引用诗词的翻译可谓是精妙绝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译者扎实的文学素养和专业功底,韵律十足、节奏有力、通顺性强、可读性高。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汇合。翻译不是纯粹的“归化”,也不是纯粹的“异化”。好的翻译绝非字字对等,也并非字的机械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保留词汇文化内涵的同时,保证译文的通顺,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既能读懂,又能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无论是从内容、韵律还是风格上来说,都值得译者仔细推敲和研究。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有时这种情感表达比较明显(比如通过标点符号的变化呈现),有时也通过某些意象委婉传达(如“柳”表惜别之情、“月”表思念)。这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翻译中尽量可以同时做到词汇、句法对等,篇章、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因此,在学习生活中,译者要广泛阅读诗词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勤于记笔记,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象征情感。同时,还要培养创新性思维,当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再创造”的方法,打破原文逻辑,冲破常规思维,用一种新奇的创新方法进行翻译处理。有时,发散思维有利于译者创作出精彩的译文,所以我们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以呈现出较为独特的文风。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韵律
春天的韵律
韵律之美——小黄村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探析《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从“三美”论的角度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个英译本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