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名用字考
——以“郢”为例
2023-10-23李冰清
李冰清
地名是人们为某一特定区域赋予的专有名称,蕴藏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地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地名因其自身的特性往往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地名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地名中积淀的内涵都不会被抹去。地名是指引人们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连接起来的一条不能被忽视的重要线索。
地名通常由地理专名加地理通名组成。地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如江、河、湖、海;专名是区别共性地理实体的特定名称,如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者的通名为“江”,各自的专名分别为“黑龙”“松花”和“嫩”。随着城市的扩建、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也出现了新的地理通名与地理专名。周文德指出,“通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地名,带有显著的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
地名具有地域性。同一地区的地名往往具有普遍性,但是和其他地区相比又具有特殊性。例如,东北地区往往使用沟、屯、堡、窑、营子、窝堡、马架、油坊等地名用字,江南地区却经常使用溇、港、斗、浜、渎、浦等地名用字。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地名用字,不仅能反映出不同地区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上的差异,还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方言、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使用查阅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地名数据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安徽省》《安徽省地图集》《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安徽省蚌埠市地名录》以及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划名称(2009 年版—2013 年版)、蚌埠市第二次地名普查结果。受访者均为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对安徽省地名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分析考察,地名可分为行政区划及居民地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名胜古迹和纪念地名称、企事业单位名称五大类。以《安徽省蚌埠市地名录》中的地名信息为例,蚌埠市郊区有十一个乡,分别是吴郢乡、小蚌埠乡、吴小街乡、天河乡、秦集乡、长青乡、燕山乡、雪华乡、李楼乡、淮光乡、长淮乡。蚌埠市郊区及三县地区,使用下列通名用字的频率较高,如郢、圩、庄、岗、庄子、台子、庙、村、家、坝、楼、湖、沟、集、郢子、圩子、场、巷、洼。通名是地名的类别名称,是方言类型区、地理类型区、文化类型区在地名用字中的映射,通名可以反映地名所属的类型,所以对于地名通名的考察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查阅《安徽省地图集》,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郢”等作为地名通名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国家地名信息库中以“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8975 条地名中仅有寥寥数条来自安徽省外的省份;以“郢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的541 条地名均来自安徽省。通过走访调查,在安徽省的很多城市,如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亳州市可以看到很多以“姓氏+郢”命名的自然村。以“郢”作为地理通名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安徽曾属楚国地域,淮南市的寿县曾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楚文化的故乡。楚国灭亡以后,楚人四散逃亡,到了新地定居,出于怀念故国的心理,便将新居所在地命名为“郢”。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淮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大力弘扬历史文化,2022 年6 月,淮南市建立了楚文化博物馆。但看看安徽的其他城市,很多居民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曾属于楚国地域,且笔者查阅方志资料发现大多数自然村都是明清以后出现的,从战国到明清,中间历经数个朝代,其间战争、百姓迁移事件时有发生,若要说怀念故国之情,未免有些牵强。其次,如果楚国亡国后,楚人因怀念故国便将新的住所以“郢”命名,为何过了两千多年还没有一个以“郢”命名的较大的行政单位?从理论上说,村庄会随着时间变迁越发壮大,比如现在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就是由一个小村庄发展而来。再次,楚国的都城是在战国末期才迁至安徽,之前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湖北省境内,楚文化根基相比安徽更为厚重,但湖北省却鲜少以“郢”为名的自然村,数量上远远不及安徽。最后,古时楚人四散逃亡,逃亡的路线各不相同,不止局限在安徽境内,其他省份却鲜少以“郢”为名的地点,唯安徽省广泛使用“郢”,“郢”可以说是安徽省特有的地名用字。
在地理通名中,各省、市、自治区不仅吸收、融合了古代或外省、市、自治区的精华,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不少适合本地区的地理通名,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能够真实地记录地域社会文化历史,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地名用字“郢”在安徽省大范围使用,但目前有关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单一,挖掘“郢”字的来源与其背后的含义,既是对地名研究的扩充,又是研究安徽方言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一、“郢”的释义及用例
(一)古代释义及用例
《说文解字》:“郢,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
《说文解字注》:“故楚都。楚芈姓。楚熊绎始居丹阳。顾氏《舆地志》:‘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按:今湖北宜昌府归州州东七里丹阳城是。至文王熊赀始都郢,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南郡江陵、二志同。今湖北荆州府治江陵县,府治即故江陵城。府东北三里有故郢城。《前志》曰:‘江陵县,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东。’按:楚有二郢。所都曰郢,别邑曰郊郢。”
《春秋公羊传》:“邲之战,子重谏曰: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
《六书故》:“郢,楚所都,今为江陵府江陵县。子西迁郢于鄀,楚考烈王自陈徙寿春,亦命曰郢。名虽同而地则异也。”
郢的本义是古代楚国都城的代称,楚人以“郢”代指楚国都城。楚国曾数次迁都,最早是在西周时期定都丹阳,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中途多次迁都,顷襄王时迁至陈,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最后一次迁都到寿春,即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在一些出土文献、竹简上发现了七个带有“郢”字的地名,“郊郢”“蓝郢”“鄩郢”“肥遗郢”“郢”“郢”“郢”。上述地点曾经是楚国重要的陪都。楚人习惯于在陪都名字之后加“郢”,这样便于和都城区分,也能够体现其地位与重要性不同于一般的属地。
综上可知,在古代,“郢”的作用是突出该地的行政级别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现代释义及用例
《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中未收录“郢”。
《合肥市地名录》:“大郢,位于义城镇西,因村大,故名。”
《蚌埠市地名录》:“毛塘郢,清朝,建庄时有一毛草塘,故名。”
由以上用例可知,“郢”在现代地名中已经成为一个人文地理通名,意义相当于“庄”“村”“家”。也就是说,“郢”从表“国都”或“陪都”义的通名用字演化成为表“村庄”义的通名用字。
二、“郢”的转变过程
在安徽方志资料中,“营”作为地名用字的情况广泛存在。
《说文解字》:“营,帀居也。”
《说文解字注》:“帀居,谓围绕而居。”
《说文解字义证》:“营谓周垣。”
“营”的本义是四周垒土而居。“营”在作为地理通名时,除了表示“军营”的意思,还可以表示自然村落。清代雍正年间出版的《怀远县志》记载了毛家营、镇江营、张八营等三个地名,“营”“村”“集”等地理通名被一同归在卷一乡坊部分。元代末年,战火纷飞,淮河两岸鲜少人居住。到了明初时,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户张姓人家奉旨迁徙,在这里开垦土地、修建房屋,建立了村庄“老西营”。张家后来生了八个儿子,家族不断繁衍壮大,于是子孙们往外迁,在老西营的周边建立了八个村庄,由此得名张八营。但张八营已经成了旧称,现在是“张八郢”。嘉庆年间出版的《天长县志》记录了干家营、西杜家营、姜家营、娄家营、闻家营、马家营、何家营等带“营”的地名。同治年间的《耕余琐闻》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沃王张乐行在亳州义门集之周家营被处以磔刑。”周家营是清代的地名,暗含僧格林沁大营的意思,但在现代的许多文章中写作“郢”。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定远县志》记录了高家营、华家营、孙胡营、三塘营、铜户营、潘家营等六个地名。《定远县志》卷之一总目中,将街、坊、巷、乡、镇、集、村、店、营、保、团、庄等地理通名归到了一类中,属于“城池”类。
目前在安徽省的不少地方存在“郢”“营”共存的情况,如亳州市中部的涡阳县,龚长营村附近便是长郢村。在皖北中原官话区内,“郢”与“营”的发音并无差别,仅是书写不同。除了上文提到的七个楚国陪都以“郢”命名,目前所见以“郢”作为地理通名的地名多为1949年后出现。地名具有稳固性,“营”的使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和相当大的范围,综合“营”与“郢”在皖北中原官话区的发音相同,“营”“郢”混用、“营”改为“郢”的情况来看,以“郢”命名的自然村落其前身应是“营”,“郢”是1949 年后被赋予了新意义的地理通名用字,是个“被复活的字”。
此外,还需要提及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续修庐州府志》卷三“疆里志”中记录了下列地名:大罗影、大李集影、大吕影、大姚影、黄石狮影、解大影、解小影、周夏影、顾大影、戴大影、董大影、李大影、王大影、田大影、张七五大影、北童大影、南童大影、何王大影、许瓦屋影。目前合肥市仍有解大郢、解小郢、顾大郢、戴大郢、李大郢、南童大郢、童大郢、北大郢、瓦屋郢、北里大郢、北陈大郢等地名,只是原先地名中的“影”字已变更为“郢”。“影”的本义是影子,《广韵》:“形影。”《集韵》:“物之阴影也。”《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中收录的“影”是傣语音译过来的,作为我国云南地区的聚落通名,如云南的“拉影”。这显然是少数民族的用法,和合肥市的“影”应该不是同源。或许是由于两字读音相同,加之受地名规范化的影响,1949 年后合肥市地理通名中的“影”统一改成了代表“楚风汉韵”的“郢”。“郢”与“影”起初不同音,《广韵》:“郢,以整切。”“郢”属于郢小韵,声母是以母,梗摄开口三等上声字。《广韵》:“影,於丙切。”“影”属于影小韵,声母是於母,梗摄开口三等上声字。到了近代,“郢”与“影”同音,《中原音韵》中记录两字都是影母,庚青韵,上声,属影小韵。
三、结语
地名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地名的研究,能够挖掘地名中的历史事实,揭示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曾属楚国地界,1949 年后安徽省大范围使用“郢”作为地理通名用字,或许是出于弘扬“楚风汉韵”,想要雅化地名的缘由。但地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含义,“郢”“营”意义本不相同,黄淮江淮大地武德充沛,自古即为四战之地——守江必守淮,又因在南宋黄河夺淮后处于十年九灾的落后局面,遍地豪杰,兵营在这里并不少见。安徽密布的“郢”,可能是曾经红巾军起义、明代移民军垦、南宋抗金以及清代太平天国和捻军时期的遗存。如今安徽地名大面积将“营”写作“郢”,为了所谓的“楚风汉韵”,白白抹杀了淮河南北刀光剑影的军事史,让一些地名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