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杰·德·考佛莱与《旁观者》中的情感结构

2023-10-23

名家名作 2023年16期
关键词:罗杰党派爵士

张 卉

一、雷蒙德·威廉斯的情感结构

雷蒙德·威廉斯是20 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文化批评家,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情感结构理论由威廉斯在《电影导言》中首次提出,之后他在《漫长的革命》《文化与社会》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不断拓展内涵。在《文化与社会》中,通过分析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人创作于19世纪中叶的工业小说,威廉斯深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情感结构,即“认识到邪恶,却又害怕介入。同情未能转化为行动,而是退避三舍”[1]。当时的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与邪恶,一方面他们对工业主义持有强烈的批评态度,但另一方面他们害怕卷入纷争,而是选择使用权宜之计,逃避直面问题。

情感结构强调了文化与情感之间的关联。威廉斯指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文学和传统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表达方法。情感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感觉与一种无需表达的特殊的共同经验,它与特定时期和地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威廉斯认为,情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带来的特殊的、活的结果”[2]。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情感结构,“新的一代以自己的方式对它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做出反应”[2],他们在保留某些部分的同时,又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情感结构。因文学家对生活有着敏锐和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对人类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着独特的洞察力,所以威廉斯认为“成功的文学作品能敏锐地捕捉到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并将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生活经验具体化,使一个时代潜在的情感结构呈现出来”[3]。

二、转型时期的混乱与冲突

(一)党派之争

首先罗杰爵士被描绘成一个既荒谬又友善的乡绅,性格的对立暗示了社会尖锐的矛盾冲突。1688 年“光荣革命”后,英国一直处于长期的战争中。旷日持久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和英法战争使英国逐步强盛,其中获益最大的是那些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的中产阶级,而战争所带来的沉重税收使得土地贵族叫苦连天。因分歧的明显,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与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300 年来不断地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安妮女王统治期间,“激烈的党争之风从国会里一直漫延到乡村、城镇、伦敦市、教堂、军队、咖啡馆、戏院、报馆以及所有的地方,把所有的人分成互相对立的双方”[4]。

各大报刊为了抓取读者的眼球,不断地挖掘政治新闻,甚至随意篡改事实。而《旁观者》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激烈的党派之争,在第一期就借旁观者先生之口写道:“我从未强烈地拥护过任何党派,并决心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保持绝对中立,除非其中一个党派仇视我,非逼我表态,否则我断然不会公开宣布自己的立场”[5]。

艾迪生和斯蒂尔作为辉格党政治家,他们是如何在报刊中权衡两党派的关系并尽量减少冲突的?罗杰爵士便是他们巧妙设计的人物。他的身份从一开始便设置为托利党乡绅,与代表辉格党人利益的安德鲁·弗里波特爵士同属于一个俱乐部。为了避免两党派的冲突,《旁观者》也尽量让两人减少直接来往。杂志第174 期记录了两人第一次关于慈善问题的正面交锋,罗杰爵士认为商人所有的行为都以利益为导向,远远比不上乡绅的乐善好施。而弗里波特奋起反击,认为工人们会感激商人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而不用等着被施舍。但此次争论以罗杰爵士的沉默收尾,也表明了作者的点到为止。

为了缓解紧张的政治局势,罗杰爵士最终被塑造成一个党派双方都接受的形象。《旁观者》中记录了很多罗杰爵士既古怪又善良的行为,如第112 期提到罗杰爵士为了教区宗教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首先,他自费将教堂内部进行了重新装饰。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祷告,他给每个教区居民送了一个跪垫和一本祷告书。然而,人们也发现罗杰爵士一些令人发笑的行为。为了将教区管理得井井有条,罗杰爵士规定任何人不准在教堂内睡觉,若发现这一情况,他会亲自上前或者派仆人前去将打盹之人叫醒,但罗杰爵士自己却经常在教堂打瞌睡。作者这种美化却又污化罗杰爵士形象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为了平息两党派间的矛盾。两个党派的人士从罗杰爵士这一形象就能发掘符合自身利益的地方。一方面,辉格党人可以从他古怪的行为与过时的礼仪中认为作者是为其党派发声,嘲笑落后的托利党人。另一方面,托利党人可以从中体会到罗杰爵士的仁慈宽厚与心地善良,认为作者在宣扬托利党人良好的品质。在维护各党派利益的前提下,辉格党人也可以进一步思考罗杰爵士的优秀品质,对其所代表的党派有着更宽容的认知;托利党人也可从罗杰爵士的古怪中反思自身,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行为。

(二)价值观变更

18 世纪英国正值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理性之光驱散愚昧与黑暗。另外,18 世纪早期也正值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启迪人们运用理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激发人们质疑封建迷信和传统落后的思想。而《旁观者》正处在这一时期——封建逐渐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理性超越情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传统绅士的品质开始没落。《旁观者》第383 期记录了罗杰爵士与旁观者先生准备到花园泛舟游玩,罗杰爵士一眼挑中一位一条腿为木制腿的船工,使船上其他成员陷入危险的境地。他在乘船过程中丝毫没有考虑到翻船的危险,专心询问船工丢失这条腿的光荣事迹,并为这个伟大的国家感到骄傲。另外,罗杰爵士像在乡村那样保持热情和友好,问候了每一位过路人。但他没有得到路人热情的回应,还被认为是“奇怪的老头”[6]。第269 期也提到罗杰爵士在路上偶遇一位乞讨之人,他一边指责这个乞丐不去找个工作谋生,另一边却从口袋中掏出六便士给他。然而这种慈善的行为被代表理性的安德鲁爵士认为是在助长懒惰。两人对同一事情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反映了感情与理性的对抗。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时期的情感取向定义为理性的推崇和情感的否定,而是应该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罗杰角色这一形象的塑造就体现出这种情感取向的斗争。从《旁观者》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代言人——旁观者先生极力地想要改造农村落后的习俗以及人们封建的想法。当时伦敦城中已经开始崇尚简单、随性的言行举止,但以罗杰爵士为代表的乡村却远远落后于时代,还停留在过去,坚守着那些烦冗、做作的礼节。旁观者先生曾观察到晚宴上乡绅们“半个小时内鞠躬的次数,相当于朝臣一周鞠躬的次数了”[6],这使他非常迫切地想要对乡村进行改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被乡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所吸引,也被这种传统的乡村文化所改造。从文化的复杂性看,威廉斯将文化概括成三个方面:主流文化、残余文化和新兴文化。所谓残余文化不仅仅指“过去残存的文化因素,还指外在于主导文化、但依然在当前文化形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7]。这意味着虽然残余文化是指那些过去残存的一些文化因素,但并不代表它已经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力量,而被社会所遗忘,相反它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罗杰爵士就属于这样一种“残余的文化”。虽然他代表着过去与情感,但是这些依旧影响着当今社会。所以作者在塑造这个角色时候,理性观念难免被罗杰爵士身上情感的部分所打动,这也就导致这个人物具有复杂性。

三、作者与读者的态度

根据作者和读者对罗杰爵士的态度,我们也能感受到人们对于理性和情感的看法,即人们在追求理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的重要性。艾迪生和斯蒂尔对罗杰爵士很多令人发笑的行为进行了着重描绘,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一形象表示不满。比起嘲讽,作者对罗杰爵士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调侃,引发的是人们的喜悦之情。正如萨克雷所说,罗杰爵士的怪癖行为是一种“甜蜜的弱点”,从他那“无害的怪癖和愚蠢”中,我们获得了“幸福、温柔、怜悯和虔诚”[8]。这个头脑简单、行为过时的托利党老乡绅虽然啼笑皆非,但也赢得世人的尊敬与喜爱。

另外,《旁观者》是一份连载的刊物,罗杰爵士的形象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连载过程中逐步定型的。《旁观者》经常采用“来函照登”或者“答读者问”的形式发表议论和观点。艾迪生在巴顿咖啡馆西侧设立了一个狮子头信箱,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或问题写成信投入信箱。虽然很多时候这些信都是作者自己杜撰的,但《旁观者》的确参考了很多读者的意见,采用的是一种互动性的写作模式。这也意味着作者在创造罗杰爵士这一形象的时候会根据读者的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他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伟大结晶,所以这一形象更能反映社会的情感结构。我们知道,艾迪生等人最开始仅仅是把他作为旁观者俱乐部成员之一进行简单介绍,因为罗杰爵士的形象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与喜爱,作者也花了更多的笔墨去描写以罗杰爵士为中心的乡村文化。作者借助旁观者先生一个月的乡村生活记录了罗杰爵士的打猎爱好、与仆人的相处日常、对教区的管理和情感经历等,这些事件使罗杰爵士的形象不断丰满起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与喜爱。人们不断对这个人物形象产生共鸣,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突出了非理性的部分,深刻地认同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正如《老乡绅》中描述的那样,“在简单的乡村生活中,人们之间靠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忠诚、负责”[9]。毫无疑问,《旁观者》中描绘的乡村共同体吸引着英国人民,人们都向往建设这样一种强有力的、和谐的共同体社会。

《旁观者》中描述了在以罗杰爵士为中心的乡村中,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罗杰爵士为仆人提供帮助,被称作是“穷人的朋友”,仆人们也对罗杰爵士忠心耿耿。罗杰爵士这一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乡村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为英国人民所认同,他成英国人民在共同想象中所热爱与尊敬的对象,成为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乡绅原型[10]。后人创作了一大批这样的人物形象,如理查逊笔下的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福特笔下的克里斯托弗·蒂金斯都是罗杰爵士的“后代”,这些一大批人物的塑造也反过来进一步塑造了英国社会想象。罗杰爵士的成功,也意味着情感在英国文化中依旧占据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罗杰·德·考佛莱复杂矛盾的性格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更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的变更和碰撞。作者巧妙地将其塑造成托利党人与辉格党人都接受的形象,避免党派双方因报刊中的内容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也尽可能多地吸引各方读者,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另外,罗杰爵士这一形象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理性与情感的碰撞。理性虽然占据上风,但情感作为“残余势力”也依旧不甘示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罗杰爵士是社会情感结构的产物,研究这一爵士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18 世纪的英国文化。

猜你喜欢

罗杰党派爵士
月亮高高掉进水里头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山那边
党派我来的
听音乐也能如此简单 Rogers乐爵士|LA502网络音箱
烤红薯
谈爵士萨克斯基础练习中的若干问题
小马虎兔子罗杰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