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审计技术手段革新的必要性与障碍
2023-10-22张陆涯
张陆涯
摘要:新冠疫情下,各地交通封控对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项目造成极大不便,使审计方式被迫做出改变。与之相对的,科技发展在几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许多新技术已经迅速被运用于各行各业,为审计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潜在可能。是否存在一种可以大量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全新审计方式,审计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是永久性的,现有审计方式是否有必要完全被颠覆,都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技术革新可能为审计带来的积极影响、风险以及实现技术革新存在的现实困难进行讨论。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技术革新,审计风险
一、背景介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地政府为保障民众健康,不时以各种方式实施疫情管控,对审计工作,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方面,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现场审计为主,交通封控使得许多异地审计项目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另一方面,不便的交通环境促成了网络办公、视频会议等办公方式的普及,也催生出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审计方法。虽然现阶段各项管控已逐步解除,但新办公方式和各类新技术的出现不禁使人思考,审计工作,是否也存在着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彻底的技术革新。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至2021年末,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53.6部,计算机拥有量为63.2部,而当年我国全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37294.3万亿元,依托于新技术的移动办公已是大势所趋。纵观全球,许多大型科技公司已经彻底转变办公模式,允许员工选择长期,甚至永久居家办公,这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加灵活的工作模式和相较目前更为有效的审计手段、方法,或许可以使审计工作效率及效果得以大幅提升。
二、实现技术革新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近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可谓令人瞠目结舌,技术革新发生在各行各业的多项领域,而对审计工作影响最为重大的,当属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自美国麦肯锡公司于2011年提出“大数据”概念以来,以数据存储、提炼、整合和智能处理等一系列操作的技术手段,被迅速运用于不同行业的各个领域,也为审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果说因果关系是线性的,大数据技术所强调的数据间的相互关联性则是网状,或者可以说是立体的。在数据量小而单一的情况下,简单的因果关系即可满足人们对数据处理的需求,而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社会活动终归是极尽复杂,且无法非黑即白的,即便看似简单的数据关系,在不同时点、不同环境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
大数据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石,随着对其功能的深入挖掘,最终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技术。2022年末,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了一款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即俗称的聊天工具。在具备能够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同人类对话能力的同时,该软件甚至可以实现编程、撰文、图像生成等功能。经过不断地开发、优化、迭代,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类软件必将成为社会主流的生產力工具。
反观审计工作,目前已经出现数据体量不断膨胀、数据间关系日渐复杂的趋势,而对新兴的技术环境加以适应并对其应用得当,对审计效率的提高可想而知。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手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够高效协助审计工作对数据检索、分析整合、勾稽关系梳理、异常信息识别等工作环节的需求,使审计人员将精力集中放置于整体审计方向的把控和事件分析,而非简单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
(二)降低成本,灵活高效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目前已然存在着审计任务逐年增加,但审计人员、资源越发匮乏的现实状况。新冠疫情管控期间,许多审计项目不得不由现场审计转为委托第三方审计,或对文本材料和数据的线上审计。虽然这样的审计方式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对审计工作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能起到大幅压减的作用,在数据端口通畅且所提取数据完整可靠的前提下,优秀的技术手段能够突破地域与人力资源成本的限制,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审计工作时间也能更加灵活。
(三)加快促进内控系统完善进程
促进内控系统的完善是内部审计的一大重要作用。由于新兴技术对审计时间成本的大幅压减,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整体分析对比、将各类数据做成直观易懂的关系图、趋势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予以高效反馈;从官方渠道获取的数据,又保障了合规合法性调查的客观真实,且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增加了数据篡改难度,以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作为佐证,审计人员能够不完全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从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理清线索脉络,把握整体,从而加快内控体系建设的进程。
技术革新,一方面让人看到了审计方式变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模式的改变,在根源上也已经决定了审计模式随之改变的必然性。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化进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虽然仍旧存在软、硬件操作环境难以匹配工作需求、各类应用系统数据不互联导致工作复杂琐碎等诸多障碍,但也在不断探索中明确了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方向。而与会计工作密不可分的审计,想要推动内控环境的完善,必然需要适应这种方向,在此基础上作出更加超前甚至激进的改革。
三、技术革新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
(一)数据真实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尽管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增加了公开信息被篡改的难度,但高速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依然会给虚假信息提供大量的滋生空间,为审计工作带来一定困扰。获取使用虚假信息会使审计方向被误导,从而增加审计风险。但话说回来,通过传统方式获取的数据依旧可能发生人为造假,这是无论何种审计方式都会遇到的问题,是资料提供方的人为原因,本质上与技术并不相关。换言之,假使一种用途广泛且人人都可获取的新技术问世,即便审计方不运用该技术手段进行审计,惯于造假的被审计方仍旧会利用其进行造假,这与内控环境下但凡出现2人以上合谋内部控制就会失效是相同的道理,说到底,造假不是技术的缺陷,而是人的缺陷。
(二)现场审计具有的独特优势遭到抛弃
实地观察,作为传统审计方法中操作简单,且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尚不能完全被新的技术手段所取代。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置身其中感知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氛围、工作模式,被问询人应答时的反应、表情、语气等,作为数据材料分析结果的佐证尤为重要。缺少实地观察,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审计结果。
除了审计,实地观察法也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著名的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浑水公司充分运用实地观察法,调用上千名全职及兼职人员对瑞幸咖啡门店客流量和其他直观数据进行记录,最终经统计分析取得证据。当然,通过实地观察法取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支撑,并非所有审计项目都能实现并充分运用。但不可否认,实地观察作为现场审计独有的优势,即便依托现有的科技手段,依旧不能完全被取缔。
(三)数据安全风险
网络数据传输最被人诟病的除了可能大量存在虚假信息,数据传输和使用的安全性也是令许多人担忧的问题。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保密性数据的泄露或重要数据的丢失都可能引发重大危机。除了病毒植入、对系统发起恶意攻击等外部隐患,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系统开发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瑕疵、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信息丢失等,都是只要使用信息系统会面临的问题。对此,只有加强对技术环境的把控,强化对使用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才能减少该类隐患。
(四)沟通不畅
相较于线上审计,现场审计的另一个独特优势是其可以使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面对面沟通。一方面,当面沟通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传递双方的意图,清晰明确地表达需求,对于一些分歧的交流也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线上审计可能会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需求不够重视,反而影响审计进程和审计效率。能否有效沟通,无论基于何种审计环境,都是影响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新技术广泛推行的现实困难
(一)数据获取成本
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手段需要高质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若能即时获取被审计单位在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与其提供的材料相互印证,全面分析,审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取得外部數据意味着需要建立各个部门间数据存放、提取的通用接口,软、硬件建设成本将会可想而知。而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许多单位内部管理方式仍然较为传统,纸质文档偏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导致其并不能有效提供可用的电子基础数据。再者,各个行业、部门间存在的信息壁垒也为技术的使用制造了重重困难,数据共享的难度和成本难以估量。如何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仍旧是目前仅依靠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也需要较高成本。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并不能正确认识网络通信为工作效率带来的提升。例如近年来,因网络知识匮乏,被许多人误解为“翻墙软件”的VPN技术,作为“虚拟专用网络”的缩写,其实际用途是使用网络通信技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进行加密通讯,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办公地点远程访问、远程数据传输等,是一种常见且运用广泛的网络技术。当然,因害怕信息安全隐患而因噎废食,放弃使用信息化手段,也是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原因在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面向市场,直接交由本单位所属的内部机构进行建设。长期无需市场竞争,导致机构内部信息化进程迟缓,产生高额费用,却迟迟无法建立与市场中已大规模量产、存在多年的产品相提并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甚至使日常工作量大幅增加,不断制造各种时间、人力成本,不仅达不到规范管理目的,也与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不符。
(二)人员素质成本
使用新技术并不意味着对审计工作者专业要求的降低,相反,技术革新,意味着审计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审计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需要大量拓展,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汇在审计过程中。技术虽然能够将千丝万缕的信息高效整合,但审计人员作为技术的使用者,依旧要主导整个审计的方向,可以说,审计人员如果在专业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则可能无法正确理解、运用各类关系证据,严重者甚至还会被数据误导,得出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审计人员素质对新技术的运用效果影响极大,缺乏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运用新技术,反而可能会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风险。
就目前而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对技术革新存在或多或少的排斥情绪,由于年龄断层、无法转变思维模式等诸多原因,这些人员缺乏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且对改变现有审计环境的接受程度极低,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造成了阻碍。再者,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意味着综合考量当前审计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等,每一次知识的更新迭代,都意味着新一轮学习成本的投入,而能否实现必要的人员培训和社会层面的普及,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五、结束语
除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适当的条件下,审计技术的革新并非天方夜谭。如同审计本身一样,技术手段的使用情景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新技术能够给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带来大幅提升。尽管新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风险始终以不同形式存在,并不会因拒绝技术革新而消除。对于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限制,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技术并不能替代人类完成所有工作,除了全面把控审计进程、正确运用技术手段,审计人员在必要时还需要有纠正技术所导致的错误的能力。
当然,除了技术本身,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加强数据监控、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安全隐患,都是实现审计技术革新必不可少的工作;完善审计制度、建立适当的风险评价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等,也能有效降低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审计风险。技术革新不仅仅是对技术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新技术所带来的全新思维方式和工作环境,对其予以接受和利用,向决策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真正发挥审计的本质作用。
(本文作者单位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姜丽霞.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报告中采用的审计方法分析[J].上海商业,2021(02):86-88.
[2]王颖,苟勇,汤小莉,郭赛赛.基于区块链与云存储的智能审计系统构建[J].商业会计,2021(03):9-13.
[3]邱静.基于财政审计的大数据采集与审计分析系统[D].南京邮电大学,2019.DOI:10.27251/d.cnki.gnjdc.2019.001374.
[4]刘丁睿.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