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经历对革命意识的影响
——以丁玲为例

2023-10-22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丁玲革命

郭 韩

童年是人生的开端,也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架构阶段,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人的性格、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对作家而言,童年经历是作家观察世界、感受生活,进而进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丁玲童年时期的经历,不仅将她引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更是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革命意识的火种,只待日后迸发燎原。

一、丁玲的文学成就及其革命品质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丁玲的文学创作对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无法忽视的作家。1936 年11 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位到延安的文人,毛泽东称赞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瞿秋白曾经说她:“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的一生曲折而非凡,不管在何种境地,她始终如一地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革命事业,坚持文学创作。丁玲逝世后,党给她的评价是:我国杰出的文艺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女儿、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作家。

二、影响丁玲童年经历的重要因素

丁玲的童年经历丰富而坎坷,具体来说有时代氛围、地域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这四点因素的影响。

(一)时代氛围的洗礼

丁玲1904 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在丁玲童年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两件大事足以影响她的成长,一是1911 年的辛亥革命。清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各地军阀混战打乱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原有结构。二是1919 年的五四运动。在此之前,共产主义思想已经在中国思想界流动许久,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让“科学与民主”广为传播,“人”的觉醒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丁玲曾说:“我出生在中国最腐败黑暗的清朝末年。从小身受着封建枷锁的束缚……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自由,这关系着举国命运的大事,在这个十分幼稚的生命开始生活的时候,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二)地域文化的熏陶

丁玲的童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常德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常德是典型的湘楚文化片区,“既浪漫又霸蛮”的风土人情深深刻进了丁玲的骨子里,成为影响她一生的文化积淀。总结与丁玲接触过的人对丁玲性格的评价,有这么几个中心词:“有才”“大方”“热情”“能干”“倔强”,这既是丁玲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湘楚文化熏陶下的地理群像。

(三)家庭变故的伤害

丁玲的家庭环境与社会关系,可以概括为“家道中落、父亲早逝、寡母抚养、寄人篱下”。

1.封建家族的冷漠排挤造就丁玲敏感、聪慧的性格和反叛心理

丁玲的父亲蒋保黔是一个纨绔子弟,抽大烟,坐吃山空,因此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还债,家里的良田多半都被变卖出去。在蒋保黔早逝后,丁玲家里都是来讨债的人,面对蒋家族人一张又一张咄咄逼人的丑恶嘴脸,孤女寡母彻底寒了心,决定搬去常德。从此,黑胡子冲留给丁玲记忆的只有族人对她们母女的冷漠欺辱,以及回不去的乡愁。

丁玲母亲所在的常德余家,也是当地有名的封建家族。在常德舅舅家寄住期间,丁玲感觉自己没有家,只是跟着母亲寄人篱下的客人:舅舅一副豪绅做派,经常打骂仆人,是丁玲心中封建权威的代表;舅妈重男轻女,对丁玲十分厌恶。不仅如此,丁玲还受到大小姐脾气的表姐的排挤、少爷派头十足的表弟的经常捉弄。所以,她养成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的性格,对人情冷暖异常敏感。

就是这样的亲戚关系和家族氛围,使丁玲从小就开始追求独立、自由、平等。丁玲说:“正是这两个家,在我心中燃起了一盆火,我走向革命,就是从这一盆火出发的。”丁玲所说的火是热情的、革命的,是反抗阴郁和冷漠的家族的火。

2.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向警予的关心教导形成丁玲关注社会和刚毅乐观的心理倾向

母亲余曼贞是对丁玲影响最大的人。余曼贞虽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思想开放、积极上进,蒋保黔逝世后,她打破世俗偏见将女儿送进新式学堂读书,鼓励女儿参与社会运动,她自己也成为教师,接受新思想,筹划革命活动。丁玲身上所具备的自重自爱、坚韧倔强、同情劳动者等特点,都与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丁玲曾回忆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①丁玲:《我母亲的生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向警予是丁玲成长道路上的开明引导者,不仅在日常照顾中给予童年丁玲温暖,还经常给丁玲及其母亲介绍外面世界的一些新思潮,包括和蔡和森等同志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的照片。丁玲认为向警予“坚韧不倦的革命精神总是在感召着我”“她对我一生的做人,对我的人生观,总是从心底产生作用。”

(四)学校教育的浸染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丁玲在学校里参与五四学潮运动,在知己与先行者的引导下关注社会,拥有反抗精神。

1.在桃源女师深受五四学潮的感染,将反封建的意识付诸行动

丁玲在桃源女师学习的一年里,学生会组织了各种激烈活动,丁玲毅然剪掉辫子,积极参加时事辩论,彻底和封建糟粕思想决裂。丁玲还积极参加学生会举办的贫民夜校,成为年龄最小却最有激情的老师,其间与王剑虹的相识相知、志同道合更是激发了她关注社会的热情和反抗精神。

2.在陈启明的引导下思辨五四新思想,种下社会革命的种子

丁玲在周南读书期间遇见了“良师”陈启明。陈启明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他鼓励丁玲进行文学创作并给她介绍了许多五四新思潮的书籍,他也在班级里介绍同学们看《新青年》《新潮》,甚至用上面的好文章做教材,在陈启明的影响下,同学中形成喜欢谈论问题的风气。丁玲感触道:“我在这种空气中,自然也变得有所思虑了,而且也有勇气和一切旧礼教去搏斗。”

三、丁玲童年经历对其革命意识的潜在影响

(一)反封建压迫,求自由平等——让丁玲在命运坎坷中毕生忠于党和革命事业

童年经历造就了丁玲追求自由解放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心理倾向在丁玲后来的人生中逐渐演化成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1930 年,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革命刊物《北斗》,并创作了《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从夜晚到天亮》《水》等作品。1932 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丁玲发自肺腑地说道:生活教育了我,我明白,我不能仅仅做一个党的同路人。所以,我要求入党,我要做党的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②丁玲:《入党前后的片段回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正是这一阶段,丁玲的写作视角开始由狭隘的女性个人情爱转向观察中国社会,忧心底层人民,呼唤社会革命,她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变为工人、农民的代言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3 年5 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几经辗转囚居于南京,这期间,国民党当局软硬兼施,企图拉拢丁玲,但她立场鲜明、态度明确,绝不为国民党做一点事。

1936 年11 月,丁玲如愿来到陕北,她立刻换上红军装备,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丁玲早期的文风偏欧式,不符合战时苏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需要,她就跟着部队上前线,或者学着做基础工作,在和干部、士兵、农民的深入交流中逐渐把自己的文字变得简练明快、朴实耐读。这期间,丁玲先是写出《广暴纪念在定边》描写苏区的群众,又写出《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等文章,宣传延安军民的生活面貌、英雄事迹。1936 年,毛泽东赠给丁玲一首《临江仙》,称其“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肯定了丁玲的文学创作与革命立场。

从1958 年开始,丁玲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但这些都不能磨灭丁玲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她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坚持劳动,秉承着自我改造的信念,希望终有一日回归到党的战斗行列里来,为党工作。

丁玲复出后在全国性文艺界大会上讲话,她说:“我熬过了20 多年,有人问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因为我有信念,我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时间,相信历史,就是这个信念支持我战胜一切困难。”①王增如、李向东:《丁玲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第660 页。

(二)亲近底层人民——让丁玲在生活与事业的历练中成长为优秀的人民代言人

丁玲的心始终是与广大人民贴在一起的,这种亲近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倾向,发萌于童年经历中的“同情”“自怜”的感受。丁玲人生中后期经历过革命高潮与劳改低谷后,这种心理倾向就在革命与苦难的磨砺中成长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因为生活经历的差异,延安时期的丁玲在做战士们的组织工作时经常陷入不知道说什么的尴尬境地,但丁玲努力去打开局面,“不要怕群众,不要怕群众知道你的弱点。要到群众中去学习,要在群众的监视之下纠正那致命的缺点”。经过多年磨炼后,丁玲成为一名成熟的党的工作者,具备了“无论什么人,我都能和他聊天,好像都能说到一块儿”②丁玲:《谈自己的创作》,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的本事。

在北大荒劳改期间,丁玲宽容待人,她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努力找到生活的希望。日久见人心,周围的群众对丁玲也不再那么冷漠。而在长期的劳作中,丁玲找到了乐趣,她在给儿子蒋祖林的信中写道:“底下生活的幅度,广阔多了,我终日完全和劳动人民一起,也觉得十分愉快。”除去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丁玲自请去最难的扫盲班任教,她自编教材,自掏腰包买文具,举办作文展览,创新教学方法,学员们进步明显,都感叹去哪里才能找到这样好的老师呀。除此之外,她还导演歌剧,一节一节地向学员解说对角色的理解、情绪的掌握、场面的安排。丁玲参与的教学活动和文艺演出都得了奖,而丁玲本人也在这其中得到尊重,开始大家叫她“老丁”,后来都亲切地叫她“丁老师”“丁大娘”。

在嶂头村,丁玲与村民合住在小四合院里,她没有架子,喜欢劳动,不吝啬钱财,与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小脚老太太、孩子们都能在丁玲的房间里边吃边聊天,丁玲也爱教孩子们做广播体操、唱歌、说快板。

丁玲在写作实践上对人民群众也极其重视,她始终强调作家与群众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评价作家的重要标准。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交谈中,丁玲灵感迸发,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等优秀作品。

(三)“认死理”的倔强,湖湘文化的“因子”——让丁玲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依然乐观豁达,奋力前行

丁玲颇有一种“认死理”的倔强,认准的事情就俯下身子去干,不计较其他。这种倔强,来源于丁玲血液里流淌着的湖湘文化因子,是母亲言传身教的乐观刚毅。这种倔强成为她内在的求生欲望与斗志,支撑她走过最艰难的时期。

得知胡也频被捕后,丁玲拖着刚出月子的虚弱身体四处奔走,牵线搭桥,尽最大努力试图救人。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强压下悲痛与无助,写出《从夜晚到天亮》《一天》等作品,亮出她“在困难之中所应有的,不退缩、不幻灭的精神”。此时的丁玲开始用自己的笔作为最尖锐的武器,勇敢地站立在三座大山前面,为自己、为逝去的爱人、为中国革命冲锋陷阵!

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六十多岁的丁玲要干大量脏活累活,吃不好、睡不好,她也默默熬着。在能松口气的时候,丁玲还抽空读《毛泽东选集》,她发挥自己的组织工作经历和文学才能,成立读报小组,组织合唱队,演编革命歌曲和节目,任扫盲教员上课,抽空写了《杜晚香》等作品。在北京秦城监狱,丁玲在一间八平方米的牢房里关了五年,这期间,承受着身体和精神双重煎熬的丁玲没有垮下去,而是秉持着“反复地去读它,一遍看不清楚,就再看一遍,还跟着算账,务使弄懂”的精神读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鲁迅的许多书,她还坚持锻炼身体,打太极拳、跑步、背诵诗歌和唱歌,她甚至还在心里满足而甜蜜地设想着以后的养鸡场计划。

丁玲毕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她的一生曲折而充满传奇,文字之赤诚、信仰之忠诚、生活之虔诚始终是丁玲人格魅力所在。特殊的童年经历催生了丁玲独特的写作意图和信仰选择,是丁玲革命意识的萌芽。而这棵幼芽,在她今后几十年的人生磨砺中逐渐壮大,成为她对党、对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与追随,即使付出一生也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丁玲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还有你”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