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理论的中国声音

2023-10-21王中强唐伟胜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2期

王中强 唐伟胜

[摘要]申丹教授的学术力作《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是国内外学界首部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所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进行系统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的专著。“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挑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叙事学传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是中国学者在叙事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发出的理论强音。

[关键词]申丹;隐性进程;双重叙事进程;叙事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2-2643(2023)02-0125-05

AStrongChineseVoiceintheFieldofNarrativeTheory:AReviewofAStudyofDualNarrativeProgression

WANGZhongqiang1TANGWeisheng2

(1.SchoolofForeignStudies,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China;

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Abstract:Beingthefirstofitskindinthedomesticandforeignacademiccircles,ShenDansAStudyofDualNarrativeProgressionfocusesonsystematicaltheoreticalresearchandtextanalysisof“dualnarrativeprogression”,whichisformedby“covertprogression”andplotdevelopment.ByposingachallengetotheWesternnarratologicaltraditionsinceAristotle,“dualnarrativeprogression”theory,whichisbothoriginalandground-breaking,isofvitaltheoreticalsignificance.Meanwhile,itprovidesanewapproachtoliteraryanalysis.AsoneofmajorcontributionsmadebyChinesescholarsinnarrativetheory,“dualnarrativeprogression”isastrongChinesevoicereverberatingontheworldstage.

Keywords:ShenDan;covertprogression;dualnarrativeprogression;narrativetheory

敘事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之势快速澎湃,聚涓流而成显学,倍受学界关注。在叙事学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还是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等,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交相辉映。包括从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到热奈特(GérardGenette)、从苏珊·兰瑟(SusanS.Lanser)到詹姆斯·费伦(JamesPhelan)在内的学者们,在叙事学理论领域孜孜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叙事学研究势头不减,并从文学批评领域外溢到其他学科领域,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叙事学研究深入人心。但需指出,近年来叙事学理论层面的研究略显寂寥,重量级理论著述面世较少。2021年,申丹的学术专著《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打破了叙事学理论研究一度沉闷的局面。该专著在叙事理论研究方面上具有重大的原创性、开拓性和突破性,一出版即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持续、集中的关注,产生强烈的学术反响。

申丹作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叙事学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之一,长期在叙事学领域深耕厚植,著述丰硕。2005年,申丹、韩加明和王丽亚出版了《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该专著聚焦学科前沿,内容涵括传统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现代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经典叙事理论等,有力地推动了方兴未艾的叙事学在国内蓬勃发展。2009年,申丹出版学术专著《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通过叙事学研究重新阐释和解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将理论运用到具体文本分析,使得叙事学研究成为国内热门的研究范式。2010年,申丹和王丽亚出版《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该专著是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厘清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关概念,是国内叙事学研究者必读之作之一。

此次出版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是申丹经过多年叙事学研究的沉淀和耕耘后再次绽放的理论之花。全书闪烁着独立、原创的学术思想,在学界热门的叙事进程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辐射国内外的深远学术影响,为叙事学理论研究再添重重的一笔。作为国内外学界首部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所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进行系统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的专著,该著有三方面的意义值得特别关注——叙事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提供文本研究的全新路径、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强音。

1.叙事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直以来,西方文学评论对情节情有独钟。早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至当代西方学者,都把情节视为研究重心。20世纪80年代以降,学界对叙事进程的研究逐渐升温,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叙事进程的概念,费伦指出:进程指的是一个叙事建立其自身前进运动逻辑的方式,而且指这一运动邀请读者做出的各种不同反应(Phelan,1996:90)。其中,故事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和话语层面的紧张因素都可以作为动力、推动叙事进程。之后,梅尔·斯滕伯格(MeirSternberg)、布莱恩·理查森(BrianRichardson)、迈克尔·图伦(MichaelToolan)等著名学者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叙事进程和叙事动力的研究。学界对叙事进程的热衷还体现在具体的文本批评当中,国内外诸多研究者借用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的叙事进程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但申丹注意到,有关叙事进程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文本分析均围绕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忽视了情节背后的隐性进程。申丹敏锐地感知到情节背后隐性叙事进程的存在,并进行了长时间、深入地跟踪研究。2012年,申丹在《外国文学评论》发表《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在国内首次提出“隐性进程”概念,这一研究范畴由此问世。2013年,申丹在国际顶级期刊《今日诗学》(PoeticsToday)发表《情节发展背后的隐性进程》(“CovertProgressionbehindPlotDevelopment”),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隐性进程”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界定,“隐性进程”由是从国内走向国际。此后,申丹对“隐性进程”的研究热情集中爆发。她相继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隐性进程进行了充分、多角度的探讨,如《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隐性进程”与界面研究:机遇与挑战》等。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是作者在之前诸多著述基础上撰写的集大成者。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经多年反复推敲打磨,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的概念。该专著由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组成,上篇题为“理论探讨”,主要涵括七个章节:第一章“隐性进程与以往深层或反讽意义之不同”;第二章“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的不同互动关系”;第三章“双重进程被忽略的原因和挖掘方法”;第四章“双重表意轨道与文体学模式的重构”;第五章“双重进程与叙事学模式的重构”;第六章“当代修辞叙事理论:禁锢、潜能和重构”以及第七章“双重进程与翻译:挑战与变革”。

“隐性进程”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取决于批评界是否已经留意到或者研究过“隐性进程”这股叙事暗流。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自古以来的文学批评家一直只重点关注情节发展这一叙事动力,而忽略了“隐性进程”的存在。她令人信服地厘清了各种概念,准确甄别了“隐性进程”与“第二故事”、“隐性情节”“隐匿情节”“潜结构”“潜叙事”“深层意义”之间的分野,彰显了理论的首创性和独创性。第二章探讨了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之间存在的不同种类互动关系,以及两者在并行过程中如何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作者认为:在不少作品中,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暗明相映、并列前行。两者互为对照、互为排斥或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丰富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产生出卓越的艺术价值(申丹,2021:38)①。第五章中,作者对隐性进程的创新意义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的并列运行要求修正和拓展故事事件的研究模式,从而使单一结构模式变成了双重结构模式,同时隐性进程在情节背后发展的存在也使得叙述者的可靠与不可靠问题变得复杂等,种种这些都使得隐性进程和双重进程重构了叙事学研究的模式。

2.文本研究的全新路径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理论正确、完善与否,与其指导的实践息息相关。《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在厘清概念、取得理论重大突破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文本研究路径。该著下篇是作品分析,包含八个章节。在这些章节里,作者运用“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具体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更为有效地纳入到叙事进程考察要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高度融合”(王卓,2022:170)。以第八章为例,作者细读了研究卡夫卡的名篇《判决》。学界此前研究较多聚焦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冲突。申丹打破长期批评传统的束缚,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把眼光投向其背后的另一种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在这一层面,父亲和儿子都是牺牲品。申丹认为,卡夫卡通过叙事暗流里的冲突,微妙和强化地勾勒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使作品暗暗成为现代西方人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130)。又如在第十二章中,作者指出批评界之前对曼斯菲尔德名篇《苍蝇》的研究集中于解读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包括战争、死亡、绝望等象征意义。但通过研究该作品中的隐性进程,可以发现曼斯菲尔德对老板的虚荣傲慢进行了持续的反讽,这股反讽性潜流与情节并行,也使得读者能对老板的人格缺陷做出自身的道德判断。

2012年申丹在《外国文学评论》首次提出隐性进程理论以来,十年间该理论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叙事研究者热切关注的研究路径,产生了大量与“隐性进程”或“双重叙事进程”相关的高质量论文,如《论石黑一雄的小说的双重叙事》《〈月亮虎〉的隐性叙事进程与“伪”女性主义》《对抗沉沦: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永远的丈夫〉中的隐性叙事进程》《种族立场冲突背后的理智与情感之爭——沃尔夫〈说“是”〉》中的隐性叙事运动》等。此外,不少国外学者也日益关注到运用“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理论进行文本研究的重要价值,他们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本分析论文,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如苏珊·兰瑟(Lancer,2021)就运用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以色列作家阿萨夫·加夫隆的《山顶》进行了解读;雅各布·卢特(Lothe,2021)则运用申丹的理论对麦克尤恩的代表作《救赎》进行了分析,该作品相关论文汗牛充栋,但卢特从双重叙事进程的角度为该作品研究增加了新意。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下篇中的文本分析,以及国内外学界已发表的有关“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的文本分析论文既充分体现了该理论的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充分认可,也证明了该理论在挖掘文本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或缺作用。不过任何一种文艺理论的运用都有一定语境的限制、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申丹就很谨慎地提醒,并非所有文本都具有隐性进程。那如何才能发现具有“双重叙事进程”的文本和文本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她认为需要打破批评传统的束缚、打破对作者的定见、将文内分析和文外考察相结合;同时注意文本成分的前后呼应,关注对情节而言琐碎离题的细节,将文体学的文字分析和叙事学的结构分析相结合,注重互文考察等等,才能甄别和挖掘出文本中较为隐蔽的“隐性叙事进程”(62-67)。

3.中国声音的世界回响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进行外国文学评论时较多倾向于挪用西方理论,在文艺理论原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症”现象。叙事学研究领域亦是如此,国内学者较多沿用西方叙事学的术语、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文本分析。虽有不少国内学者在中国叙事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客观而言,在理论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见尚不多见。

申丹提出的“隐性进程”“双重叙事进程”打破了西方学者在叙事学理论中的强势局面,发出了中国本土学者的强音。“隐性进程”“双重叙事进程”作为中国学者的原创理论,能成为当下叙事学主流的理论之一,实属难能可贵。更值得自豪的是,申丹提出了一整套原创的、有关叙事动力和进程的理论,对以情节发展为中心的文艺批评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甚至颠覆性的挑战,发出了前人未有之创见。“隐性进程”“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在国内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外诸多知名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米勒(J.HillisMiller)认为“隐性进程”“双重叙事理论”是叙事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014:xii);卡勒(JonathanCuller)认为这对叙事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费伦认为该理论拓展了修辞性叙事理论的研究范式;②阿博特(H.PorterAbbott)盛赞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聚焦于情节发展研究的传统(2013:563)。叙事研究界国际顶级期刊《文體》(Style)2021年春季以专刊探讨“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特邀申丹撰写目标论文,并发表了多国学者的专题论文,通过理论原创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对话,进一步对这两个范畴的内涵与运用进行切磋。在文本批评实践方面,以前只有国内学者运用西方学者的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而申丹的研究贡献突破了这一局限。许多西方学者都采用了她的理论进行文本研究,甚至包括前文提到的苏珊·兰瑟和雅各布·卢特这样的学界大家。

总之,《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重要成果具有国家层面的高度,是我国学者在文艺理论,尤其是叙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力辐射,深远影响。它的出版显示了我国学者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深厚功力、独特洞见,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学者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

注释:

①以下出自该著引文仅标明页码,不再详注。

②卡勒、费伦的评述参见DanShen(2014)一书中的“InsideFrontCover”。

參考文献

1]Abbott,H.P.StyleandRhetoricofShortNarrativeFiction:CovertProgressionsBehindOvertPlotsbyDanShen[J].Style,2013,47(4):558-563.

2]Lanser,S.S.ReadingDualProgression:AviewfromTheHilltop[J].Style,2021,55(1):94-99.

3]Lothe,J.DanShensTheoryofDualNarrativeDynamicsLinkedtoIanMcEwansAtonement[J].Style,2021,55(1):100-105.

4]Miller,J.H.Forword.InDanShen,StyleandRhetoricofShortNarrativeFiction:CovertProgressionsBehindOvertPlots[M].London:Routledge,2014.ix-xii.

5]Phelan,J.Narrativeas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M].Columbus:OhioStateUniversityPress,1996.

6]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7]王卓.在扬弃中创新具有中国思维的叙事学理论和实践——评申丹教授新作《双重叙事进程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22,(3):169-173.

 

 

(责任编辑:翟乃海)

 

 

 

收稿日期:2022-11-18;修改稿,2023-03-10;本刊修订,2022-03-2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論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中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电子邮箱:10206219@qq.com。唐伟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叙事学与英美文学。电子邮箱:iamtws@126.com。

引用信息:王中强,唐伟胜.叙事理论的中国声音——《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叙评[J].山东外语教学,2023,(2):125-129.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3-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