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词作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2023-10-21杨彬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词特色鲜明,在宋词中极具代表性。有数十位译者曾将辛弃疾的词译成英文。本文将这些译者作为一个群体,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视域,探讨这一群体的译者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英美译者、华裔译者和本土译者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在翻译内和翻译外也显示出一些译者行为差异,凸显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观念。

[关键词]辛弃疾;宋词;译者行为;译者群体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2-2643(2023)02-0103-13

AStudyoftheGroupofTranslatorsBehaviorsinTranslatingXinQijisCi

YANGB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358,China)

Abstract:XinQijiwasarenownedpoetintheSouthernSongDynasty.XinsCi(poemswrittentoexistingmusicalpatterns)ofdistinctivestylearewell-receivedasrepresentativeworksintheSongDynasty.Dozensoftranslators,includingnativetranslators,Chinesediasporictranslatorsanddomestictranslators,havetranslatedXinsCiintoEnglish.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thispaper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groupoftranslatorsbehaviorsintranslatingXinsCi.Itisfoundthat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theirbehaviorsintermsofintra-translationandextra-translationaswellassomesimilarities,indicatingthetranslatorsdifferentculturalidentitiesandtranslationviews.

Keywords:XinQiji;CiintheSongDynasty;translatorbehavior;thegroupoftranslators

1.引言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诗歌的鼎盛时期在唐朝,而宋代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是词。宋词音律靡丽铿锵,便于传唱,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内涵,其英译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意义。宋词的英译相对薄弱,比唐诗英译迟滞近百年。1933年,ClaraM.Candlin出版《风信集》(TheHeraldWind:TranslationsofSungDynastyPoems,LyricsandSongs),这是第一部宋词英译本。此后,随着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国内外的知名出版社出版了几十本古典词作的译文集,涌现出许多有影响力的宋词译者。学界已有一些对文学作品译者群体的研究(如唐蕾,2016;鲍同,2018;高博、陈建生,2018;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2019;等),但对宋词译者群体,特别是对某一词人词作译者群体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宋代词人当中,辛弃疾独树一帜,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词中之龙”的美誉,现存词作620余首,是宋代词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翻译过辛弃疾词作的译者众多,本文将这些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视域,探究这一群体的译者行为特征以及各类代表性译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期为宋词译介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2.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辛词译者群体身份

“译者作为一个群体,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共性特征”(周领顺、陈慧,2016:90)。文献检索显示,有数十位译者翻译过辛弃疾的词作,这一群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英美诗人或汉学家,如ClaraM.Candlin(1933)、RobertPayne(1949)、AlanAyling与DunganMackintosh(1965)、A.R.Davis(1962)、JohnScott(1972)、JulieLandau(1994)、MichaelA.Fuller(2017)等;2)华裔学者/译者,如柳无忌(1966)、罗郁正(1971)、方秀洁(1987)、连新达(1995)、蔡宗齐(2008)、孙筑瑾(2011)等;3)西方译者与华裔译者合作,如TonyBarnstone与ChouPing(2005)等;4)中西译者合作,如杨宪益与戴乃迭(2001)等;5)本土译者,如徐忠杰(1986)、初大告(1987)、许渊冲(1986、2004、2021)、黄宏荃(1988)、龚景浩(1999)、任治稷与余正(2006)、赵彦春(2018)、张琼(2020)等。

从国籍上来看,美国译者(包括美国本土诗人和汉学家以及美籍华裔译者)占主流。从国外出版形式来看,辛弃疾词作的译文主要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集、中国古诗词译文集与文学研究论著中,另一类是词人词作的英译选集与全集。出版社多是有中国文学研究传统的高校出版社和重视介紹中国文化的商业出版社。国内尚未出版过辛词的英译全集和选集,译文主要收录在古典诗歌或者唐宋词的译文集中。出版社多为高校出版社和外语类学术出版社。

译者的文化身份对译本有着重要影响,也反映出不同的译者行为特征。辛词的英美译者多为诗人、学者或汉学家,“具有突出的历史贡献与独特的文化资本”(袁丽梅,2020:97),他们熟悉中国文学历史与现状,了解海外读者阅读需求与习惯,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影响与社会效应。他们的身份是译者,也是文化传通者。翻译辛词数量较多的是JulieLandau。她是美国当代诗人、评论家,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师从华兹生(BurtonWatson)攻读汉学专业研究生。她专注于中国古诗词的译介与研究,1994年出版的《春外集》(BeyondSpring:TzuPoemsoftheSungDynasty)译介了15位词人的158首词作,苏轼有28首词入选,其次是辛弃疾16首。该选集勾勒出词在两宋的发展轨迹,显现了宋词的概貌,已经成为世界性翻译文学经典读本(葛文峰,2016:105)。

辛词的华裔译者都有英美顶尖名校的教育背景,长期在英美国家生活,不少译者在高校任教,通晓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广阔的跨文化视野,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注重中西文学的比较。他们的翻译活动往往与学术研究相联系,能借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审视中国古典诗词,对于传播宋词这一具有民族性的文学样式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辛词翻译与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罗郁正(IrvingYuchengLo)。罗郁正1922年出生于福州,从小就接受私塾启蒙教育。1949年,他于哈佛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获博士学位。20世纪50-60年代,他先后在美国的多所大学讲授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1971年,罗郁正出版专著《辛弃疾》(HsinChi-chi),翻译赏析了辛弃疾的39首词,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并论述了词这一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源流、格式和特征。1975年,他与柳无忌(Wu-chiLiu)选编了《葵晔集》(SunflowerSplendor:ThreeThousandYearsofChinesePoetry),收录了50多位译者翻译的近1000首诗、詞、曲作品,其中包括历代39位词人的词作。该书影响力极大,被众多学校选为讲授中国文学的课本,并多次再版。罗郁正带着跨文化传播的高度自觉性和神圣使命感,以美国社会的“他者”身份,在异域环境中审视中国古典文化,推介中国古典文学。

本土的辛词译者大多是高校英文专业的教授、学者,基本都有国外留学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通常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对于宋词翻译有自身的优势,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其译本对于国内广大的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诗词爱好者来说,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教材的功能。知名的辛词译者以许渊冲为代表。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与包含知之、好之、乐之的三之论,还就神似与形似、忠实与再创、交流与竞赛等涉及翻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观点,在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祝一舒,2014:47),“为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建构和翻译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李正栓、张丹,2022:27)。他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作品以中国古诗词曲为主,曾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各译者虽有意志个性,但总体来看,辛词译者有许多的共性特征。首先,他们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其次,熟悉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储备丰富,对于词中表达的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强,翻译经验丰富,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译文和原文之间的相似性,而译者行为批评更明确地提出了‘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野,把译者看成语言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层面开展对译者的研究,并结合‘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译者行为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周领顺、孙晓星,2017:115)。下文选取JulieLandau、罗郁正、许渊冲作为辛词译者群体的主要代表,结合他们的译文①,对不同文化身份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展开分析和讨论。

3.辛词译者群体的译内行为

“翻译内”主要考察的是文本的求真效果。“通过文本上留下的或隐或显的意志性行为痕迹,可发现译者行为的规律”(周领顺,2023:17)。如何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辛词呈现给英语读者,作为语言人的译者面临不小的挑战。

3.1词牌翻译

宋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是集言、意、情于一体的吟唱之作,有千种固定的词牌,规定填词所需字数,有平仄格式要求,句尾需押韵。词牌名与词的内容并无关联,有的词人会给出标题,或以词的首句充当标题。

辛词译者对于词牌名的翻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译音,即用拼音标出词牌名的读音,如Ayling&Mackintosh、Landau采用韦氏拼音,杨宪益与戴乃迭、龚景浩采用汉语拼音;2)译意,即译出词牌名的字面意义,如许渊冲;3)放弃词牌名而归纳词的主题为标题,如Candlin、初大告;4)既译音又译意,如罗郁正。罗郁正还在词牌名前加上tunetitle(也有译者如Fuller、蔡宗齐等使用tothetune),标明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显示其音乐性,借此让读者了解词牌名的功能。

译者在处理词牌时仅用拼音来译写,在语言层面实现了“求真”。在社会层面看,是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需求,减少读者理解的负担,同时避免了读者因词牌意义与词的内容不相关而产生的困惑,实现了务实性。韦氏拼音是西方读者熟悉且惯常使用的拼音规则,使用韦氏拼音体现出向读者靠拢的务实性。使用汉语拼音是对原文形式意义的求真,也是对于文化交流的务实。采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并使用词牌标记的翻译策略,既最大限度再现了原文意义,又保留了词牌的属性,因而效果务实度要比单纯的音译高,译者行为合理度也相应较高。

3.2词汇翻译

辛弃疾的词作语言不拘一格,常用比兴手法,遣词造句别出心裁,既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又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借古喻今,翻译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也给译者留下了阐释的空间。

例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Lovelygirlsinpearlsandjade,goldenwillowstrandsintheirhair

Laugh,talk,seductively—asecretfragranceismissingIlookforher

inthecrowdathousandtimes—Suddenly,aturnofthehead—

Theresheisintheshatteredlamplight!(Landau译)

Gold-threadedjackets,moth-orwillow-shapedhair-ornaments

Meltedintothethrong,giggling,withatrailofscents.

InthecrowdIlookedforherathousandandonetimes;

Andallatonce,asIturnedmyhead,

Iwasstartledtofindher

Amongthelanternswherecandlesweregrowingdim.(罗郁正译)

Ingold-threaddress,withmothorwillowornaments,

Giggling,shemeltsintothethrongwithtrailsofscents.

Butinthecrowdonceandagain

Ilookforherinvain.

WhenallatonceIturnmyhead,

Ifindhertherewherelanternlightisdimlyshed.(许渊冲译)

“蛾儿”“雪柳”皆为宋代妇女元宵节所戴的头饰。“黄金缕”指一种金饰的“雪柳”。词人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描绘盛装的女子。Landau把“蛾儿”“雪柳”转换成了pearlsandjade,用goldenwillowstrandsintheirhair直译“黄金缕”。罗译与许译将“蛾儿”“雪柳”都翻译成“蛾”与“柳”状的头饰。“黄金缕”则都译为“金丝线的衣服”,虽与原文语义不符,也能表达盛装之意。“盈盈”指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Landau用seductively一词来传达“盈盈”之意,显然受到译者自身文化习俗的影响。seductively蕴含的“有魅力、性感”之意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女子举止的社会规约差距甚大。译者对原文的改写正是其“务实”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是对原词的一种现代阐释,易于国外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也是其社会性和个人意志的彰显。Landau用lamplight译“灯火”仅是字面的对应,罗译的candle与许译的lanternlight更为准确,因为原词中的“灯火”指的是花灯的亮光,而花灯在宋代是用蜡烛或灯油燃烧照明的。shatteredlamplight指的是“细碎、斑驳的灯光”,表达“阑珊”之意不如“dim”贴切。

例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Whiledrunk,Itrimmedmylampandexaminedmysword;

Inadream,Ireturnedtothestrung-outcampsandbugle-calls.(罗郁正译)

Thoughdrunk,welitthelamptoseetheglaive;

Sober,weheardthehornsfromtenttotent.(許渊冲译)

“挑灯”意为挑起油灯(或蜡烛)的灯芯(烛芯),使灯光更亮。罗译选用trim,凸显修剪灯芯的动作。许译用lit,属常用词汇,意思相对笼统。罗译用examinedmysword来译“看剑”,表达“抽出宝剑,细细端详”之意,用词准确;许译用了较为简单的see对应“看”,而选择了古雅的glaive来表示“剑”,一方面是突出文学色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跟后文押韵的考虑。对于“梦回”,两位译者理解不同。罗译inadream,说明作者是在醉梦恍惚之中,回忆自己早年抗金的战斗生涯,许译用sober一词,表示将士们天亮酒醒,听到出征的号角,奔赴沙场。在叙述视角上,罗译选择了作者自己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单数I,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叹之情,而许译则使用了代词we,塑造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将士群像。

3.3句式翻译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参差,讲究平仄,错落有致。因而,要实现形式上的对应,英译者也要考虑如何在视觉上再现原文“长短句”的形式。

例3)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Aleisuredlife,

Asmalllivelihood:

Nearthecowrailtothewest,thereshempandmulberry.

Girlsinblueskirtsandwhitesleeves—Idontknowwheretheyarefrom—

Togathernewsaboutsilkworms,theydovisitinginthevillage.

(罗郁正译)

对应原文的两个三言句,译文也使用三个英文单词,与后面几个句子形成用词数量上的对比,将词的句式特征“前景化”,以使得读者注意到词与诗的区别。这种“求真”的方式保留了源语特色,增强了译文的“异质感”。

例4)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

AbovethePavilion,theautumnwindblows.

Iremember,lastyearithad,butmoregently,

Oncebefore,visitedmyhut.

Theriversandmountains,everywhereIlook,appearstrange:

Yetthesceneryisfarfromindifferent.(罗郁正译)

罗郁正使用直译方法,原词中的意象在译文中都能找到对应词,如亭上(abovethePavilion)、秋风(theautumnwind)、吾庐(myhut)、山河(theriversandmountains)、风景(scenery)等。但译文并非完全的意象并置,而是遵循当代英语的语法规则,根据语境信息选择合适的主语,如第一句选择autumnwind作为主语,在第二句中使用代词it,而“记”的主语则是I。后文分别选用theriversandmountains与thescenery做主语,搭配恰切的谓语动词,并注意了时态的转换,用简明、地道的英语来阐释原词意义。原文中的形容词“袅袅”译作副词“gently”。译者在注释中进一步解释了该词的前两句化用了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并附上了霍克思(Hawkes)的译文Gentlythewindofautumnwhispers;OnthewavesoftheTung-tingLaketheleavesfalling。译者在注释2中对原词第四、五句做了深度解释,指出是使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河破碎,西风苍凉,因而无限感慨。罗郁正的译文是尽可能贴近原文,又考虑到英语语法和中英不同思维模式所做出的合理选择。使用简单句对应宋词的口语体风格,趋向于“求真”一端。同时增加注解,或对句意进行解释,或介绍借用的典故与出处,传递文化信息。这种增补注释的方法可视为厚翻译(thicktranslation),显示出罗郁正学者型译者的特征。

在译文中反映原文的句法形式与结构特征固然是“求真”于原文,但因为英汉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只能顺势而为,原词中的平仄、对仗、押韵以及各个词牌要求的不同语言形式难以实现对等,意义传达仍然是第一位的,也是出于“务实”于读者的考虑。“求真”与“务实”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统,在“求真”中有“务实”的成分,在“务实”中也有“求真”的成分。

为使得表达更为顺畅自然,符合英语语言特点,译者改变原文句式的情况也比较多见。从形式上看求真度稍有下降,但这其实是译者为了对外传播效果所表现出的社会性务实行为。“行文流畅”是当今英美评论界用来评价英译作品的主流标准,也即主流翻译规范(汪宝荣,2016:109)。

例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IntothewatersoftheChingbeneathYu-kulookout

Howmanyawandererstearswereshed?

Lookthere—northwest,towardChangan

Andruetherangesbeyondcount

Thosegreenhillsblockbutcannotstop

Thecurrent—itstillflowseast

Butontheriverlateatnight,sorrowsgather

And,deepinthemountains,youcanhearpartridgecall(Landau譯)

BelowtheGloomyTerraceflowtworiversclear,

Thetearsofrefugeeswereshedwhentheywerehere!

Igazeafaronlandlostinthenorthwest,

Alas!Iseebuthillonhillandcrestoncrest.

Butbluehillscantstopwaterflowing,

Eastwardtheriverkeepsongoing.

Atdusktherivergrievesmestill,

Thepartridgescallinthehill.(许渊冲译)

Landau的译文第一、二行采用倒装形式,换成疑问句以增强语气。第三行则用祈使句,似乎在与人对谈,下文中更是直接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you。词中使用的两个破折号将语义分割,起到停顿、强调的作用。最后几句都是将分句置前,主句短小精炼,符合现代英语诗歌的特点。许译第一二行亦采用倒装形式,但主句转换为感叹句,表达情感更为强烈。后面的描述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示词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色,抒发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沉郁苦闷的心情。译文句式简明有力,使用aabbccdd的韵式,朗朗上口。

3.4典故翻译

辛弃疾的词经常使用典故,“经史子集,烂熟于胸,故信手拈来,皆不觉生硬”(杨忠,2020:12),既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寄托词人的情怀,含蓄凝炼,形成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例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Whoshallbesenttoask,

“GeneralLienPoisindeedold,

Butcanhereallyeatapeckofrice?”(罗郁正译)

Whowouldstillcare

Ifanoldgeneral

Isstrongenoughtotakebackthelostcapital?(许渊冲译)

罗郁正的译文中将原词中的“廉颇”用韦氏拼音LienPo译出,为了显示人物的身份,在前面加上了General一词。而许渊冲只是模糊化为anoldgeneral,对于“尚能饭否”的典故也未按照字面意义直译。专有名词包含文化信息,文化需要求真,直译可以给英语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异化效果。而文学作品讲究的是语境效果,许渊冲避开表面意象,求取真意,takebackthelostcapital揭示了辛弃疾以廉颇喻己的目的,即表达老当益壮,收复中原的战斗精神。

例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MyhorseflewfasterthanthestallionofLiu;

Mybowtwangedlikeaclapofthunder.(罗郁正译)

Ongallantsteed,

Runningfunspeed,

Wedshootwithtwangingbows(许渊冲译)

“的卢”指的是一种带白色斑点的烈马,以速度快而闻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在一次赴宴时,蒯越、蔡瑁想要拿下他,被刘备发觉,幸而他骑乘的“的卢”马在檀溪水中一跃三丈之远,才得以助刘备脱离险境。罗郁正使用thestallionofLiu来翻译“的卢”,未对应字面意义,但还原了文化信息。许渊冲舍弃了“的卢”的文化意义,添加了形容词gallant,来揭示宝马的特征。

例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ontsaylufisharereadytobeminced

Evenifthewestwindblows

WouldChangChivyinggohome?

Tobegforland,askforahouse—

IdbeashamedtomeetLiuLang!(Landau译)

Dontsayforfood

Theperchisgood.

Whenthewestwindsblow,

WhydontIhomewardgo?

Idbeashamedtoseethepatriot,

shouldIretiretoseekforlandandcot.(許渊冲译)

这几句词中连用典故,一唱三叹,情感跌宕起伏,也体现出辛词的沉郁之美。“季鹰”指的是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在洛阳做官,秋天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的美味,便弃官返乡。“季鹰归未”既写出了词人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侵占中原的金人和不思收复故土的南宋朝廷的谴责。“求田问舍”是关于三国许汜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不想匡时救世,却打听田地房产的价格,所以被刘郎(即刘备)鄙视了。词人借此表达自己不求私利,一心报国的壮志。在Landau的译文中,“季鹰”和“刘郎”是用拼音ChangChivying和LiuLang直译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意在“求真”。对于不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的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直译可能传递的只是两个人名,通过查阅文后注释方可获得相关文化信息。这种“陌生化”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读者的阅读期待相适应的。要获得对异文化中典故的全面理解,读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Landau(1994)在《春外集》前言中专门对宋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柳、梅、雁、鹧鸪、鸳鸯、凭栏、长门等的象征意义以及牛郎织女、寒食节等掌故做了简要介绍,在书末也提供了术语表(Glossary),解释译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器物、节日等,以避免在每一首译词中过多加注。许译舍弃原词的典故,没有出现“季鹰”的名字,用homewardgo表达典故的内涵意义,用thepatriot替换了“刘郎”,虽然与原意并不完全对应,其考虑的重心主要是便于英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上更多地偏于“务实”,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寻求平衡,符合“求真为主(本),务实为上(用)”的原则。

4.辛词译者群体的译外行为

译外行为主要表现为译者的社会人行为,“是其在翻译活动中融入自己意志性成分的行为现象”(周领顺,2014:19)。译外行为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选材、译者素养、读者意识等(周领顺、张思语,2018)。下文主要探讨辛词译者群体在译词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观念方面体现出的显著特征。

4.1译词的选择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他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融会贯通,而又自成一家。词作以豪迈雄杰为主,又不失婉约。悲壮豪雄,婉转缠绵,空灵蕴藉,沉郁幽深,典丽雅致,通俗真率的作品并存”(杨忠,2020:9-10)。辛词存世的600多首词翻译成英文的不足百首。中外译者群体选译辛词多是依据个人的学术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辛词中英译文最多的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其他翻译较多的还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遣兴》《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清平乐·村居》等。

“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作译介建立在对原作的跨文化理解与跨语际阐释基础之上,既有正解与误读,又有转换与变异,带有译者的比较文学储备、文化集体无意识和个性阅读期待”(涂慧,2020:66)。就辛词的译介而言,英美译者往往过滤掉晦涩难懂的内容,倾向于翻译辛弃疾言浅意丰的小令,选词内容多能兼顾东西方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同时也结合译者自身的学术旨趣。

华裔学者型译者注重词作内容和风格的平衡。虽然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但也写过婉约清丽的词作,如描写自然风光、乡村生活、男女情爱的一些词。华裔译者对这些词也多有关注和译介,意在体现辛弃疾豪艳相映,刚柔相济的词风。罗郁正出版过研究辛词的专著,对词人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比较熟悉,所以在译词的选择上较为多样,一些相对不是很流行的词作,如《瑞鹤仙·赋梅》《卜算子·齿落》《哨遍·秋水观》等,也都有译文。诗词集《魁星》(KUEIHSING)(1974)收录了罗郁正30首辛词译文。他把这些词分成五组,包括最具代表性的豪放之词,也有抒情咏物、送别友人、记录生活的清新作品,还有幽默诙谐之作。

本土译者选译辛词时,重视辛词的社会评价,所选多是广大读者耳熟能详、广为传诵的词作,以关切国家兴亡、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居多。因此,一首词常有几个不同的译本,译者往往通过某种形式的创新来展示语言功力,与已有译本相区别。译文因主要在国内出版发行,通常采用汉英对照的形式,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4.2翻译目的与翻译观念

“诗无达诂”,面对一首词作时,译者也是诠释者,“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意思,诠释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意思。每一个诠释的人都是带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学识、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诠释的,都带有自己的色彩”(叶嘉莹,1997:153)。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翻译实践的积累促使译者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观,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各自的翻译策略。“翻译都是由翻译(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者)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可以抱着取舍的态度,甚至译者可以夹杂着个人的私念,因此注定翻译不会是翻译的全部,必然会有所牺牲,有所保留,甚至创造”(周领顺,2014:88)。国外译者翻译辛词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出于个人兴趣,同时满足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译作的读者多是专业人士,如大学教师、学者、学习中国文学的学生。华裔译者通常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把翻译作为文学分析的一种手段,为文学研究和教学服务。本土译者的目的是推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多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与认同。同时,也力求还原词的审美特征和文体风格。

关于诗词的英译是否一定要押韵,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反映出译者不同的翻译观。从前文的例子可以看出,辛词的译者有着不同的选择。英美译者与华裔译者通常不用韵律。Landau在《春外集》的前言里對比了英汉语言的特点,分析了宋词英译在韵律方面的困难:“如果以格律体英诗的形式翻译宋词,则极为陈旧老套,也难以还原宋词原本用于说唱的口语化特征”(葛文峰,2016:105)。用自由体译中国古典诗词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当代西方更是盛行用自由体译诗。罗郁正(1971)在《辛弃疾》的前言中指出,他的译文除自然形成的押韵之外,没有使用韵律,也没有刻意复制原词中的象声词、重复以及修辞格等。用韵体还是自由体翻译诗词,本土译者有各自的偏好。许渊冲以韵译词,不求字字对应,注重内在意义的表达和美感的传递。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许渊冲尽量兼顾译诗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一致性,追求“以诗译诗”的境界(李正栓、张丹,2022:29)。“即使免韵是近来写作英诗的主流,但在翻译中国诗词的时候,也决不能把古典诗词译成现代派的自由诗。……我觉得只要押韵的译文能够使读者感到是种享受,那就不‘吃力不讨好,只要译者能够得到创造上的满足,那也决不是‘得不偿失”(许渊冲,1982:17)。许渊冲在译词中的一些创造性译法和对用韵的执著也体现了他的文化自觉与译者自信。这也与许渊冲的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因素直接影响了翻译思想,也影响了翻译行为”(周领顺,2022:82)。

5.结语

“译者群研究是译者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维度”(周领顺、陈慧,2016:90)。辛弃疾词作英译者众多,身份多样,选文各有偏好,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也各不相同。英美译者的译文更为灵活,具有个人特色,运用了英语诗歌的一些创作技巧,给英语文学注入新元素。华裔译者以直译为主,顺应英语表达方式,多用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本土译者倾向于采用英诗韵律翻译辛词,重视审美价值,语义上多采用归化和变通的策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辛词译者群体凭借深厚的语言文化修养,努力在“求真”和“务实”之间保持平衡,既再现原文的意义,保持翻译的根本(求真),又尽可能地传递深层文化意蕴(务实),努力实现文学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

本文讨论的辛弃疾词作英译者群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典词的英译者群体。从历时的角度展开对比分析,利用语料库的方法探究译文特色,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来分析译者群体的共性特征等等,都是进一步研究的论题。对中国古诗词群体译者行为展开深入研究,有利于探索最佳的古典文学外译模式和策略,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注释:

①JulieLandau的译文出自BeyondSpring:TzuPoemsoftheSungDynasty(1994),罗郁正的译文出自HsinChi-chi(1971)和KUEIHSING(1974),许渊冲的译文出自《宋词三百首》(2021)。

参考文献

[1]Ayling,A&D.Mackintosh.ACollectionofChineseLyrics[M].London:Routledge,1965.

[2]Barnstone,T.&P.Chou.TheAnchorBookofChinesePoetry:FromAncienttoContemporary,TheFull3000-YearTradition[M].NewYork:AnchorBooks,2005.

[3]Cai,Zong-qi.HowtoReadChinesePoetry:AGuidedAnthology[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8.

[4]Candlin,C.M.TheHeraldWind:TranslationsofSungDynastyPoems,LyricsandSongs[M].London:JohnMurray,1933.

[5]Davis,A.R.(ed.).ThePenguinBookofChineseVerse[C].Baltimore:PenguinBooks,1962.

[6]Fuller,M.A.AnIntroductiontoChinesePoetry:FromtheCanonofPoetrytotheLyricsoftheSongDynasty[M].Cambridge:The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2017.

[7]Landau,J.BeyondSpring:TzuPoemsoftheSungDynasty[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4.

[8]Lian,Xinda.TheWildandArrogant:ExpressionofSelfinXinQijisSongLyrics[D].TheUniversityofMichigan,1995.

[9]Liu,Wu-chi.AnIntroductiontoChineseLiterature[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66.

[10]Liu,Wu-chietal.(eds.).KUEIHSING:ARepositoryofAsianLiteratureinTranslation[C].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4.

[11]Liu,Wu-chi&Yucheng,Lo(eds.).SunflowerSplendor:ThreeThousandYearsofChinesePoetry[C].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5.

[12]Lo,IrvingYucheng.HsinChi-chi[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71.

[13]Payne,R.(ed.).TheWhitePony:AnAnthology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PresentDayNewlyTranslated[C].London:GeorgeAllen&Unwin,1949.

[14]Scott,J.LoveandProtest:ChinesePoemsfromtheSixthCenturyB.C.totheSeventeenthCenturyA.D.[M].NewYork:Harper&Row,1972.

[15]Sun,Chu-chin.ThePoeticsofRepetitioninEnglishandChineseLyricPoetr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1.

[16]鲍同.中国文学在日本译介活动中的“译者行为”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的译介选择为例[J].外语学刊,2018(5):14-17.

[17]初大告.中华隽词101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7.

[18]高博,陈建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8,(6):110-118.

[19]葛文峰.英译与传播:朱莉叶·兰道的宋词译本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4-108.

[20]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1]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22]李正栓,张丹.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3):25-37.

[23]任治稷,余正.从诗到诗:中国古诗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4]唐蕾.华裔获得语作家身份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李翊云《逃避之道》汉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6(5):86-89+93.

[25]涂慧.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译介与研究的宏观特点[J].长江学术,2020,(3):59-67.

[26]汪宝荣.试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语言英译原则与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16,(5):106-112.

[27]许渊冲.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J].外国语,1982,(4):14-20.

[28]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29]许渊冲.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0]许渊冲.宋词三百首(英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

[31]徐忠杰.词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32]杨宪益,戴乃迭.宋词(英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3]杨忠.辛弃疾集[C].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

[34]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5]袁丽梅.“厚译”厚在哪儿?——对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再思考[J].外语教学,2020,(4):97-101.

[36]张琼.湖畔诗风——中国经典古诗词100首英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

[37]赵彦春.英韵宋詞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8]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9]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的人本性[J].外语研究,2022,(2):78-83.

[40]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J].中国翻译,2023,(1):16-23.

[41]周领顺,陈慧.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性——以苏籍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个案[J].外语教学,2016,(1):89-93.

[42]周领顺,孙晓星.杨苡《呼啸山庄》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6):114-122.

[43]周领顺,张思语.翻译家方重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外国语文,2018,(4):103-109.

[44]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行为研究——以柯大卫的《四书译注》为例[J].中国翻译,2019,(1):42-50.

[45]祝一舒.文化自觉与文学译介——论许渊冲的对外译介[J].小说评论,2014,(6):46-51.

(责任编辑:方茗)

收稿日期:2022-11-17;修改稿,2023-02-28;本刊修订,2023-03-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辛弃疾词作英译及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2-JCWX-02)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杨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词汇学。电子邮箱:yangbin@sdnu.edu.cn。

引用信息:杨彬.辛弃疾词作译者群体行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3,(2):103-115.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3-02-011

猜你喜欢

宋词辛弃疾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