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教育对外开放的路径探析
——以入选“双一流”建设的6所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10-21杜晓萍
杜晓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江苏 南京 210023)
2015年,为推动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2017年启动首轮“双一流”建设,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医药学科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我国24所本科中医药大学中,共有6所两轮均入选“双一流”建设,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学科涵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推进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对中医药院校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趋势[2]。本文通过资料检索、文献查询等方式,对6所“双一流”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对外开放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的实现路径。
1 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逆全球化浪潮和新冠疫情的叠加效应给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意味着我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要继续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境外办学,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3]。
中医药院校开展教育对外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国家规划,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国家名片”。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4]。“双一流”中医药院校更是面临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建设任务。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有效融合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参与或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5]。
2 “双一流”中医药院校教育对外开放现状
两轮均入选“双一流”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及其建设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及其建设学科
本文从6所“双一流”中医药院校的国家级基地及中心类项目、中医药国际教育、国际联合科研、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特色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水平校际交流项目等方面,分析中医药院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路。
2.1 建设国家级对外开放基地及中心
6所“双一流”中医药院校均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有利条件建立了国家级教育对外开放基地/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下成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和国际汉语传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天津中医药大学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广泛展开人文交流合作,引领中医药国际标准。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均自1983年以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传统医学合作中心。2所学校同时也是1983年国家卫生部认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天津、南京、上海3所中医药大学均为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立的“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国家战略,履行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工作任务。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融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教育、医疗、科技多边合作,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中医药中心,得到两国政府支持,见表2。
2.2 开展中医药学科相关专业的国际教育学位项目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学科,中医药学开展国际教育学位项目,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培养各国本土化人才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目前,中医药学历教育暂未进入世界主流大学,学历教育项目以来华留学为主。“双一流”中医药院校积极尝试以学位联授的形式推进中医药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中医-生物”双学位学士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瑞士弗里堡大学合作,将中医课程纳入弗里堡大学全科家庭医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海外设立葡萄牙宝德分校、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打造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国际化品牌课程”。
2.3 全球范围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多途径传播中医药
海外中医药中心是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产业合作和文化合作的综合性国际合作平台,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海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6所“双一流”中医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在全球布局海外中医药中心。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澳大利亚悉尼、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马里兰、德国巴伐利亚州建有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国际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合作、医疗服务以及中医药国际认可等领域成绩显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马耳他、泰国、捷克、荷兰、毛里求斯、摩洛哥建立多个中心,推动中医医疗服务“走出去”。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融入“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在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两国外交部的支持下,建立中塔传统医药合作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澳大利亚、瑞士、英国、法国等建立中医药中心,与当地中医药教育机构联合开展中医药教育与科研合作项目。
2.4 以中医特色孔子学院传播中医药文化
中医孔院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汉语传播的重要载体,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凝聚中国古代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从更加实际的角度给世界民众提供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双一流”建设中医药大学以“中文+中医”的医文融合模式,与国外合作院校联合开展中医药推广项目。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共建中医孔院,在汉语教学、中医药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推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6];天津中医药大学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共建中医孔院,深化中医药知识在泰国的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爱尔兰高威大学共建新型研究型中医孔院,并联合全球17家中医孔院和课堂牵头成立全球中医孔子学院联盟,以中医药文化为桥梁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2.5 以国际联合科研提高学科创新能力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立了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与中药、重大慢病中医药防治共三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引入一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医药行业领军人才[7]。广州中医药大学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共同建立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与东南亚、非洲、南太平洋等国家合作开展青蒿抗疟研究,建立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并建成“教育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加速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国家科技部与意大利卫生部合作框架下,牵头建立“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国际社会认可度高、适应中医药发展特点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国际规范和专利,有利促进了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2.6 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双一流”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者”作用,已有110所“双一流”高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占“双一流”建设高校总数的80.3%[8]。“双一流”中医药院校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通过项目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双一流”中医药院校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存在问题
3.1 参与国际教育治理水平不高,未能融入国际教育治理体系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协助WHO在全球推广传统医学的发展;②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参与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③积极参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学会组织。虽已建立不少世界中医药国际教育和学术团体,多以行业学会为主,未能得到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
3.2 高层次国际学生比例较低,生源国分布不平衡,合作院校层次不够高
中医药院校开展国际教育的形式主要有:①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功法、中医养生等各类短期培训项目;②中医药学科专业的学历教育项目,以来华留学为主要形式,或与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开展学历教育合作项目;③中医药非学历教育交流项目。
根据《2020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院校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以亚洲国家为主,占比66%。根据学生分层次统计结果显示,国际学生学历教育占比53%,非学历教育占比47%。学历教育当中,博士类型占比1.4%,硕士73%,本科20%,专科5.7%,见表3。
表3 202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学生基本情况(一) 单位:人
202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学生基本情况(二) 单位:人
由此可见,中医药国际教育学历项目仍有提升的空间,学历教育硕博类型项目可以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此外,中医药学科相关专业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比较少,目前的中医药国际教育项目多为与当地民间举办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合作,离真正的大学乃至高水平大学相差很远。
3.3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力度不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数量上明显较综合性大学少
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我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数量上明显少于综合性大学。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检索显示,我国中医药院校目前共开设1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双一流”院校共开设6个项目,占比32%。专业涉及药学、生物制药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3.4 中医药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2021年 “新时期中医药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针对我国主要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管理现状的调研结果,研究生培养对国际学生无任何期刊发表要求的院校占三分之一;关于来华留学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对规培和执业医师资格的要求认定,仅不到三成的受访院校要求国际学生通过规培或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中医药专业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稳定国际学生规模。
3.5 中医药学科师生海外研修渠道与项目选择较少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学应积极选派师生赴国外高校,以联合科研、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相较于综合性大学,中医药专业的师生走出国门学习交流的意识不够强烈,国际视野不足,研修的学科专业与项目选择种类较少,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医药学科人才参与国际研修的现状,无法满足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3.6 国际联合科研主导产出成果较少,外专引智力度不够大
目前,全球重大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仍然由国外顶尖大学牵头主导,我国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多为综合性大学或西医专科大学牵头,由中医药院校牵头主导的重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9]。此外,引进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外国专家数量较少。学科的对外开放发展需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行,要引入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包括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管理、公共卫生、法律等领域人才,利用国际人力资源为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动能。
4 “双一流”中医药院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路径与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开拓与国际组织合作渠道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2022年2月,我国向WHO提交了中医药在新冠病毒临床救治、科研总结、循证评价的报告后,WHO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成员国考虑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由此可见,通过国际组织作为有效渠道向世界推介中医药,将更大程度地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同。为此,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开拓与国际组织合作渠道,将中医药体系融入世界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10]。力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招聘动态,积极选派专业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不断提高在世界级平台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有利于中医药学科的对外开放发展。
4.2 深入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化中医药国际教育话语权
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以增进人类福祉的全球性关怀为指引,提供普惠全球民众的中医药教育产品,打造“一带一路”中医药教育合作品牌项目,通过平等互利的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药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交流,通过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4.3 加强传承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大工程项目
“双一流”建设要解决制约中医药行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提升中医药国际竞争力。通过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大研发科学计划,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重大关键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拓展与国际接轨前沿领域,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方向。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培养国际化中医药科研青年人才,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关键领域攻关人才资助力度,加强院校之间科研合作联盟建设[11]。
4.4 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优化高精尖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建设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推进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构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12],务实推动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大力度推进高精尖人才培养“走出去”,为学生提供全球范围内接受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选择。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海外交流模式,通过开展课程建设、合作办学、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等形式,大力实施学生海外研习计划,拓展学生海外交流渠道,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国际化的适应能力[13]。
4.5 坚持中医药来华留学提质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形势下要转变教学理念,基于学校优势学科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基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国际化课程体系,面向学科优势前沿统筹建设高水平英文课程群,以精品课程不断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既有较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又能熟练运用外语开展教学活动的外向型教育师资队伍[14]。实施稳定东南亚、扩大欧美、拓展南美的招生策略,提升国际学生生源质量。加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模式要建立配套的中医药选课、学分认证、评定体系,并根据国际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多元化设计,多措并举保持高质量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吸引力[15]。
5 结语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动力。虽然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仍要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要把握历史机遇期,服务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互鉴互容互通,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以高质量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贡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致力于达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