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紫砂壶作《石涛春色》的自然之境

2023-10-21李惠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太湖石花器石涛

李惠强

中国的艺术创作与西方是不同的,西方重形而中国重意,中国的艺术以“意境”为最高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景是意象,情是创作者思想、观念、情趣的表达。意境是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需要有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与自然的客观的有形之象相融相生,而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还原自然,而是妙造于自然的结果,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层层递进,这就是艺术创造力。也就是说,意象通过艺术创作在情景交融中营造自然之境,回归自然之中。[1]

《石涛春色》,属于原创紫砂壶作品,就壶器本身来说,这是一件造型新颖的紫砂花器作品。花器,与素器、筋纹器并称紫砂三大器型,以紫砂泥通过紫砂工艺再现自然,从而形成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学特征。紫砂花器,可以说是中国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艺术写照,是中国匠人深入骨血的造物观的典型表现。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李约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他生长于西方文化,又深入解读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触碰与交融中,他说:“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同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而紫砂花器将这一造物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花器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自然之景营造自然之境,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意境,这一点在《石涛春色》的呈现上尤为鲜明。

《石涛春色》这件作品选取了石与松这两个自然界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以纯熟的工艺实现造型的设计,进而营造“卧石听涛满杉松色”的意境。《石涛春色》的壶身是一个较扁的圆柱体,腹部略收,似一墩石,古拙厚重,与壶钮的太湖石上下呼应。太湖石,是我国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尤其是产在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所以宜兴人对太湖石有着天然亲近的情愫。太湖石,由于长年水浪冲击,生出许多窝孔、穿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的青睐,明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壶钮以太湖石为形制,通过紫砂雕塑的技法,将太湖石玲珑多孔的美学特征处理得栩栩如生。壶嘴与提梁则以松枝为形制,通体纹理缠绕,形如嶙峋老树,瘿瘤满布。提梁与壶身相接处自然胥出的松枝通过紫砂花器贴花的工艺贴饰在壶身上,松针簇簇,繁盛茂密。壶身用了极简的造型,特别是嵌入式的壶盖设计,将这份简约做到了极致。另外,整器采用了紫砂泥中的老紫泥,沉稳雅致,不仅与石、松的精神气韵呼应,通体的泥色就会让作品有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在通体一色中,唯独壶钮迥然耸立,段泥制的壶钮色泽嫩黄,温润如玉,极为醒目。较之壶身的素雅,嘴、把、钮的塑造又颇为纷繁,细节上的刻画,高度还原自然生态,古拙中透着生机。特别是去把改梁的设计,也是极尽巧思。因壶身似墩石有下沉之感,提梁则起到了这种视效上的缓冲作用,身筒以实托虚,提梁以虚带实,上下的虚实对照,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这样简而不单、有亮点的造型,不油不腻,清新清爽,极具设计感与高级感,经得起长久品味。

作为手工艺术,紫砂壶艺的魅力在于造型与工艺的浑然一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精湛的工艺就呈现不出造型的自然,结果就是生硬的意象组合,而非具有意境美的艺术作品。《石涛春色》这件作品设计较为复杂,就属性来说,石与松是两个迥然不同的象,不同质地、不同形态,而要将这两个意象自然地融为一体,就需要不同的工艺技法,比如壶身采用了圆器的拍打成型法,呈现了素洁古拙的气韵;嘴和把采用了花器的贴、堆等技法,更好地再现自然生态;壶钮则用到了紫砂雕塑的技法,突出太湖石的玲珑剔透。《石涛春色》通过纯熟深厚的功力将这些丰富多变的技法融于一体,打破多个意象组合的生硬感,以求通过极高的工艺性呈现极佳的欣赏性,造物造境,以妙造自然之能,造生气远出之境。

盎然挺立的松、坚毅阔朗的石,虽是这世间两种不同的物象,却同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中,在《石涛春色》里漫享“卧石听涛满杉松色”的自然直径。

猜你喜欢

太湖石花器石涛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