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2023-10-21李渊博王士予
■李渊博,王士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两个结合” 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任务导向。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其情境内容的丰富性、呈现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的转化中具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内在包含文化认同、理想信念、优秀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的教学实施中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深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分析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收益”。
(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探赜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义务教学阶段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在学生的接受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之上优选传统文化素材进行的内容安排。学者樊裔华认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按其内容形式可以划分为文学类与文字类。其中文学类内容主要以诗歌(古代诗、现代诗、童谣歌曲等)、小说(古代小说、近现代小说等)、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形式出现;文字类内容主要包括汉文字的解读、成语学习、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绕口令以及文化常识内容,主要集中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板块和“日积月累”板块,以专题方式呈现在教材上。结合樊裔华等人的前期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分类统计[2],整合成表1。
表1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涉及传统文化内容(分布频次)
从上表可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数量较为丰富,并且根据学生年龄与接受程度,在每一学段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形式都不尽相同。第一学段的学生刚接触文学知识不久,甚至识字量还不够,因此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字类内容居多,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从篇幅较为短小的诗歌与较为简单的文字类知识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易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学习兴趣,更适合低年级接触传统文化;第二学段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较第一学段并无较大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与字词的深度上,在巩固前面的知识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为后面的长篇阅读理解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学段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特点则要更加鲜明,增加了散文与小说的数量,篇幅较长却富有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整体上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行分类与整合,满足学生阶段性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在学习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理。此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不仅文字与文学类内容的数量随着学段的增长在递增,其内容的深刻程度也随之递进。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追求就是实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又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二者具有根本一致性,而在这些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更加聚焦,更具有趣味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要强调道德教育、民俗文化教育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向学生传递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其内容更加聚焦,便于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发力,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为清晰。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用平易近人的理解方式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在保持原有的理论性的同时增加生动的、结合生活实际的讲解。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更具可操作性。有学者强调,“文化体验强调个体经验层面的文化感悟,学生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地触摸文化现象”[3],有利于建构对中华文化的积极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教学、案例分析、口语交际、角色扮演等创新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之上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性相对弱化,有助于隐性教育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中虽包含文化认同、爱国主义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但其主要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呈现。这些形式有利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载体,润物无声地传递内容中的价值内核,使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同时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小学语文课程也要承担课程思政的任务,这就客观要求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对课程思政的相关任务做正确的解读,抓好教学时机,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相关内容。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不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能量,这些能量反过来又能促进语文课程更好落实课程思政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归整与举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这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指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出场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更为可行的切入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5]5,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四个方面[6]。在上述八个核心素养中,都涉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但是语文学科中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两个核心素养具有相对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另外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两个核心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度较高。因此,本文重点归整小学语文课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涉及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这四个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以达到挖掘教育资源的目的。
姑妈说杨律师在凌州的律师界挺有名气的,和你姑父认识好多年了,他会对这事负责的。玉敏道了谢。两人穿好衣服,从洗浴中心出来,天快黑了。玉敏钻进姑妈的奥迪,回到了姑妈家。玉敏在姑妈家里看了看,没看出什么迹象。又朝姑妈卧室的床头柜瞄了瞄,也很正常,没什么乱象。玉敏放心了,和姑妈道别。姑妈说吃了饭回去吧,玉敏说不了,小虫在家等她呢。
(一)前提条件:文化自信
“审视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带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7],而“四个自信”当中文化自信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具有高度文化自信既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又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将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中华民俗等内容生动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的认知,进而促使学生坚定不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中华民俗等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经历长期融合、奋斗后形成的统一共有的团结感与认同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培育文化自信。例如,《姓氏歌》(一年级下册)一文中列举了一些中国传统姓氏,将名字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连,向小学生展示了中国民族统一与汉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认同感。《传统文化》(二年级下册)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加以了解,同时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多姿多彩,激发民族自豪感。三年级下册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也带领学生感受古人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下册)将中华民族多样历史文化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祖国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爱护与热爱,增强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自信元素会促使小学生自觉自发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底蕴,从而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二)核心内容:政治认同
小学生肩负着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任务,政治认同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核心要求,具体表现为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价值取向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有助于推动学生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中关于政治认同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置于优先地位。教材中保家卫国内容的展示激发着学生对边疆战士的仰慕敬佩、对祖国领土寸土不让的热血豪情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憧憬。在文言文《少年中国说》(五年级上册)中,属于少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刺激着少年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爱国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圆明园的毁灭》(五年级上册)描述了中国惨烈屈辱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强我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诗人在《示儿》(五年级上册)中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五年级下册的《凉州词》《从军行》等诗词让学生深切感受战士们矢志不渝、保卫国家的崇高精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年级下册)等表达了诗人得知收复失地的喜悦,将人们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情完整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激昂澎湃的爱国之心。《将相和》(五年级上册)将蔺相如与廉颇抛弃私人恩怨、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生动体现出来,学生在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会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最重要的是会在两人的关系变化中感悟到国家大局的重要性。欧阳修的《浪淘沙》(四年级上册)将国家需要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更意识到自己要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顾炎武的《日知录》(四年级上册)教给学生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以上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初步塑造学生的政治观,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系家国利益、忧心天下的大义之才。
(三)深厚基础:道德修养
修德方能致远。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8],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规约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厚基础。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解释,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5]6。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道德修养元素的文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美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探索中华传统美德,润物无声,使学生成为一个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栋梁之材。例如,《人之初》(一年级下册)作为中国人必了解的内容,出现在小学课本之中,让小学生在了解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墨梅》(四年级下册)带着学生感受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中华美德。《囊萤夜读》(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四年级下册)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精卫填海》(四年级上册) 等寓言故事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精卫坚韧不拔的品质。《赵州桥》(三年级下册) 带领学生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悯农》(一年级上册)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养成杜绝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道德修养元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从而增强民族气节,成为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
(四)进阶追求:审美创造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8]可见,“美”之于人,不仅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延伸,也是美好生活、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方法的融通及其例证
育人内容,必须通过合适的育人方式来呈现,内容决定方式,但是方式亦反作用于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许多成熟且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方式,如递进式专题教学、渗透式隐形教学和生活化创新教学等。这些方法在内容呈现、教学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吸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在价值升华、道德涵育、情怀养成方面也具有突出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融通方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递进式专题教学
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不清楚,自身的理解能力也并不突出,因此需要教师全面地、详细地进行讲解,并促使其吸收。递进式专题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按照阶段层层划分,使内容呈现的难度有梯度地排列,同时专题形式会让学生形成模块思维,有针对性地接受教学内容。专题教学方式,可以逐步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深切的感受与感悟。具体来说,该方法需要教师在一个阶段内容讲解完后,借助一个专题的设计,带领学生寻找分散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别的共性内容,帮助学生发掘内容意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熏陶。
如教师在一年级上册课程讲授完毕后,以《风》《古朗月行》《咏鹅》为基础,结合一年级下册中《春晓》《池上》《小池》等诗词,设计一个大的递进式专题,带领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领略自然的奥妙,在艺术、自然与美的碰撞中感受中国诗词散文的自然科学文化元素。二年级上册中的《敕勒歌》《树之歌》《田家四季歌》以及二年级下册中的《村居》《咏柳》《二十四节气歌》等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充分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生机活力,了解并尊重自然世界。三年级上册把《望洞庭》《望天门山》等文章整合,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三年级下册选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文章,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展现,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对世界进步的卓越贡献,激励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四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更多了起来,从个人的美德习惯养成到心系家国的大任全面覆盖。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题,引导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与内化。
(二)渗透式隐形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通过主动灌输方法为学生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要采用隐形渗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渗透式隐形教学是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贴近、融合、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与教学中,让学生近距离探索、实践、体验。渗透式隐形教学可以有效避免灌输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内容过于晦涩、学习内容理解偏差等弊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角色扮演文章内容,切身感悟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如挑选《猎人海力布》(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五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二年级上册)等篇目让同学们带入角色,感受故事内容中要表达的内涵,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品味中华精神,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蕴有更深的感触。
此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发挥渗透式隐形教学的作用,在学生课后的日常学校生活中也要把握时机,促进渗透式隐形教学的空间延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生活联系,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赛场、在科研等方面为国争光,就可以结合《少年中国说》课文,通过与学生不经意地交谈、反问、启发等模式,使学生体会到青少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学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三)生活化创新教学
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灌输教学易让他们感觉疲累,消耗兴趣。相反,更加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消化。生活化创新教学不仅将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地传递给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会创新升华内容内涵,带动学生形成更深刻感悟。
例如在讲到关于大自然的美景的内容时,单单从理论上用话语告诉小朋友们爱护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会对学生有实际影响,但如果在讲到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带着小学生们去看看阳光下的小草,感受自然吹来的风,亲身拥抱大自然的馈赠,可能会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所要传达的理念与宗旨也会更清晰。当讲到《悯农》(一年级上册)时,小学生可能对当时唐朝正处于危机之中,急需变革的情况没有很深的感悟,但是当教师用当今复杂和富有挑战的国际环境作为对比,为学生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后,学生可能会明白中国少年所需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孩子们中午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悯农》(一年级上册)的二次讲解,将农民伯伯耕种的不易与学生餐盘里面的饭菜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浪费食物的可耻和光盘行动的光荣,从而形成中华传统美德节俭的好习惯。
四、结语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一定要认真挖掘。另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方式方法上更利于让小学生接受,必须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融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使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认识并发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