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与优化路径

2023-10-21李西彩孙少康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毕业典礼仪式幼儿园

聂 娇,李西彩,孙少康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一、引言

仪式是指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进行的活动与行为。目前,一日生活仪式、节日仪式、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等仪式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常规活动。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仪式活动承载的育人意蕴研究的关注度日渐提升。与其他学段的仪式教育研究相比,幼儿园仪式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使其回归育人的本体价值。本文通过阐述幼儿园仪式教育的内涵,分析幼儿园仪式教育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幼儿园仪式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幼儿园仪式教育的深入、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二、价值意蕴

仪式的概念比较多。洛蕾利斯·辛格霍夫主张,仪式很多时候是指遵循固定秩序的庆祝性活动或典礼,生活中不断重复的过程、话语、姿势和行为都属于仪式。[1]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仪式是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进行的活动与行为。[2]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承载着文化传统的程序或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3]综上,本文认为,幼儿园仪式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程序或规范,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

仪式教育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对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对意义的认同。张志坤认为,仪式教育内可以修性,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可以通过手势(姿势)、模仿、表演,外化为具体的行为。[4]幼儿园仪式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幼儿对幼儿园的归属感,而且是经由幼儿身体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的有效载体。此外,记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借助文字、图画、纪念碑、博物馆、节日、仪式等形式创建的。[5]从这层意义上讲,幼儿园的仪式教育还具有深化幼儿群体记忆的功能,能够满足幼儿、家长与教师的情感需求和表达。

(一)强化幼儿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仪式的社会功能核心就是凝聚社会团结、强化集体力量。[6]幼儿园一日生活可视为一种仪式化行为,是幼儿在园经常接受的一种仪式教育。一日生活常规的环节包括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离园等,中间伴随教师的固定动作和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最初的秩序感,使幼儿很快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而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的熟悉感、安全感。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学季都会举办开学典礼,通常包括“朱砂点痣”“正衣冠”“击鼓鸣志”“班牌交接”等环节,寄托着教师对幼儿在园生活的祝福。这一仪式大大缓解了幼儿的入园焦虑,强化了幼儿对幼儿园的归属感。

同时,仪式能够促使个体从一确定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7]幼儿园毕业典礼作为一个过渡仪式,是大班幼儿向幼儿园生活的第一次集体性告别,是以获取向小学生身份认识转变的仪式性活动,是幼儿园仪式活动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阶段性重点标识。[8]在毕业典礼上,幼儿在其他幼儿和家长的见证下收到园长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这一证书象征着幼儿即将告别幼儿园继而开启学业的新征程,承载着园方对幼儿未来的一种美好祝福,可以给幼儿留下美好的群体回忆。

(二)开展幼儿道德启蒙的有效载体

仪式是对幼儿开展道德启蒙的有效载体。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直接的道德说教对幼儿来说效果甚微,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仪式活动,增强幼儿的道德感。在幼儿园,升旗仪式是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进行升旗仪式活动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要求幼儿着装整齐、佩戴胸章,通过一系列姿势、动作、语言,完成升国旗的仪式,“身体在场”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气氛。尤其是宣誓仪式环节,能有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意识。任何仪式行为均离不开身体,而身体具有记忆功能。[9]福柯提出了“规训”的概念,认为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10]合理的规训能够通过仪式让幼儿潜移默化地习得爱国情感。

(三)满足家长与教师的情感需求和表达

幼儿园仪式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相关。涂尔干认为,最野蛮和最古怪的仪式,以及最奇异的神话,都承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11]幼儿园、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仪式活动的开展,除了看中仪式日常的实用性意义,更多的是看中仪式的精神价值。参加仪式的主体在仪式中都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同时,仪式装饰着、调整着个体的生活,拓展了生活的意义,使得个体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姿态迎接未知的明天。彭兆荣认为,仪式在满足人们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人类生活中的一些不可意料的事情上,如生病、危险、生活变化等,仪式可以起到心理上的舒缓、化解、转移等作用。[12]访谈发现,家长普遍赞同幼儿园的毕业典礼。究其原因,仪式能够创设一种具有“权威化的公正”情境,满足了家长对仪式感的需要,为家长带来一些情感的慰藉。以往家庭是家长和幼儿互动的空间,现在这种空间转移到了幼儿园。在仪式情境的熏陶下,家长作为养育者和见证人,也会对自己的养育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借助仪式和班级幼儿有一个正式的告别,是对自我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当被问及与带了三年的幼儿离别时的感受时,很多教师都百感交集,既有满意交棒的喜悦,也有分离的感伤。仪式教育带给家长和教师的情感能量能够使家长和教师反复回味,并反过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三、问题审视

我国幼儿园越来越注重营造仪式感,注重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彰显了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进步。但在各种仪式活动日益丰富多元的表象下,受到功利化倾向的驱使、大众媒体的干扰,一些问题也日渐浮出。

(一)忽视幼儿的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指出互动仪式产生的四个核心要素是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共享情感。[13]据此可知,身体在场和共享情感体验是仪式开展的关键。但是,很多幼儿园在举办仪式时,忽视了幼儿的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幼儿园毕业典礼为例,毕业典礼本是一种宣告大班幼儿结束在园生活的仪式活动,属于大班幼儿在园学习的一环。但部分幼儿园在筹备毕业典礼时,为了给家长呈现一个完美的节目,从选择什么节目到如何表演,绝大多数是由教师来做决定,很少给予幼儿参与权和决定权;表演的节目也多为媒体上的热门节目,没有为幼儿预留创作空间。为维持秩序,作为观众的幼儿被教师限制在座位上,不能随意走动和说话,这相当于制止了幼儿间情感的共享。在颁发毕业证书环节,为节省时间,园长往往只为几名幼儿代表颁发证书,使得其他幼儿无法体验这一有意义的过程。除了令幼儿无法获得丰富的生命成长体验,对很多教师而言,毕业典礼也逐渐沦为一种负担。因为在毕业典礼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忙前忙后准备节目和道具;典礼开始时,教师则忙于维护秩序,没有办法很好地感受毕业典礼的情感渲染。

(二)功利化倾向使仪式偏离育人初衷

为引起社会对儿童的重视和关怀,幼儿园每年都会庆祝儿童节,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也吸引了不少家长和社区成员的观看,强化了他们关心和爱护儿童的意识。但部分幼儿园每年的庆祝方式同质化严重,一味追逐仪式的附加价值,忽略了仪式参与者最真实的情感生发和表达等。虽然很多幼儿园举办仪式的理念是以幼儿为主体,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演”与“玩”的“抗争”。每年儿童节来临前,为保证节目演出效果,很多幼儿园不惜暂停常规的教学活动,让教师带领幼儿反复打磨和排练节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幼儿充当演员的角色,家长充当观众的角色,每个人都对幼儿的表演寄予厚望。幼儿看似是节日的主体,实质上并未体会到节日主角的快乐。幼儿园把本属于幼儿的节日当成对外宣传的窗口,本质上是一种淡化过程、注重结果的导向。且仪式的发言多为成人感谢的客套话语,部分词汇的使用超出了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使其无法理解。一些幼儿园为向外展示育人成效,会让发言的幼儿背诵长篇发言稿。这不仅有违幼儿童真,也和仪式教育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

(三)电子媒介干扰仪式参与者的沉浸式体验

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记录仪式现场的一种工具,具有帮助个体回忆的功能,也拓展了仪式开展的途径。幼儿园举行盛大典礼活动,大多会安排专人录像或者拍照,记录仪式开展的过程,保存群体记忆。很多家长在仪式现场也热衷于为幼儿拍照留念,但过多的拍摄干扰了幼儿的沉浸式体验,而且家长拍摄时往往未能用心捕捉幼儿的精彩瞬间,难以和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规范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的电子媒介缺少了仪式成员身体在场所能传递的生命温情,而这种人与人生命温情的传递恰恰在个体生命早期最为重要。[14]因此,在参与仪式时,家长应身体在场,用心观看幼儿的表演,适时给予眼神和表情的互动,而非过多拍照记录幼儿的表现。此外,很多幼儿园举办大型节目后都要用活动照片来发布新闻稿,这些用作宣传和记录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形式,最后只能使活动本身的意义被消解。仪式成功的关键是仪式参与者要有情感的投入和相互关注的焦点。[15]但额外的工作使教师不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失去了完整的体验感。

四、优化路径

要想真正发挥幼儿园仪式教育的育人价值,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明晰仪式的教育目标,发挥仪式的教育意蕴;自觉抵御电子媒介的干扰,呼吁参与者的身心在场。

(一)以幼儿为主体,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教育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确定教育活动内容的依据之一是幼儿的兴趣。[16]只有参与者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强化其参与仪式的意愿,仪式才能逐渐转化为参与者认知成分中知情意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仪式只会流于形式。[17]基于此,幼儿园的仪式教育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幼儿是谁,幼儿文化与仪式教育间的平衡点在哪里,教育者进行仪式教育的立场如何。

首先,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心声和建议,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例如,通过谈话的方式询问幼儿对毕业的看法和他们心目中的毕业典礼的样子,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想要的毕业典礼。其次,将展示型仪式转变为可以释放幼儿天性的体验式仪式。在六一儿童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义卖”活动,给予幼儿充分发挥的空间。在“义卖”活动中,幼儿是主人翁,可以自主与人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建构和发展自身能力。最后,在节目表演方面,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鼓励幼儿通过自主创作节目来表达真心。家长和教师在节目编排时,不应过分关注幼儿扮演的角色和占据的位置。因为在幼儿眼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如完成动作的喜悦感。尽管表演动作在成人看来并不标准,但幼儿自信大方的表现远胜于任何粉饰,幼儿能从中体会合作共赢的快乐。总之,不管什么类型的仪式活动,如果想要对幼儿产生影响,必然离不开幼儿对仪式教育活动本身的独特情感体验。

(二)明晰仪式的教育目标,发挥仪式的教育意蕴

仪式并非一种简单化的程序式过程,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仪式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幼儿园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目标,对仪式教育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不断改进。首先,幼儿园在设计仪式时,应审慎思考和精心安排活动任务和教育目标。例如,在仪式中要凸显哪些值得珍视的内容?幼儿在仪式中需要养成哪些行为习惯,生成何种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命成长,避免仪式形式化。其次,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应根据本园的特色文化和幼儿需求,凝练仪式的主题、任务和目标。毕业典礼的关键在于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身份的转变,感恩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因此,毕业典礼的设计可以围绕“成长和蜕变”这一主题。例如,教师可以打造“成长长廊”,引导幼儿对比长廊里粘贴的现在和过去的照片,发现自己成长的变化;或者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让幼儿逐步意识到父母和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学会感恩。最后,幼儿园应将本园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仪式,设计富有特色的仪式活动。例如,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每年的毕业典礼都会有一个寓意深刻的主题,隐喻着幼儿园对幼儿未来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在设计毕业典礼时,教师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让幼儿自主设计花草园。幼儿也分享了自己在毕业典礼上最想做的事情,有野餐、毕业集市、拍毕业照、唱一首歌、毕业旅行等。为满足幼儿的愿望,幼儿园把毕业典礼的时间由一个晚上延长至一周,用一周的时间协助幼儿把这些事情一一落实。幼儿亲自参与这一过程,体验了惊喜、感动和感恩,这类仪式实现了把毕业典礼还给幼儿的目标。

(三)自觉抵御电子媒介的干扰,呼吁仪式成员的身心在场

对处于生命早期的幼儿来说,仪式的开展应该是身体性的,使幼儿通过身体在场感受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和情感,从而相互影响。[14]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应适当约束自身行为,注重现场和幼儿的情感互动和共鸣,从而激发幼儿内心深层次的情感。有研究表明,许多养育者出于记录儿童成长轨迹或者自娱自乐需求,会在网络上公开儿童的日常生活片段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活动,而这些信息一旦被公布,就有可能长久地存储在互联网平台,在将来会以记忆的形式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18]基于此,家长更应谨慎地对待幼儿的个人信息,避免幼儿信息被过度曝光,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亲身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洞悉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鼓励幼儿用身体表达,确认与幼儿的共同关注点,从而和幼儿形成主体间性的关系,增进良好的师幼互动。而这些是电子媒介无法带来的。对于幼儿园管理者而言,他们应调整过分干扰幼儿体验的拍照和记录环节,给予教师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关注当下真实的幼儿表现和情绪体验。只有仪式内所有成员具备正确的观念并约束自身的行为,群体之间系统性地相互配合,仪式才能真正发挥丰富参与者生命体验的价值。[8]

五、结语

仪式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可通过丰富的仪式教育活动强化幼儿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满足家长与教师的情感需求和表达。不过,幼儿园仪式教育的开展应以幼儿为主体,明晰仪式教育的目标,并自觉抵御电子媒介的干扰,让幼儿通过身心在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毕业典礼仪式幼儿园
学校举行2021年毕业典礼
我爱幼儿园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十岁成长仪式
欢乐的幼儿园
仪式感重要吗?
伴随成长 毕业典礼
爱“上”幼儿园
Talking strategies
上好毕业典礼这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