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研究进展

2023-10-21罗梦倩王艳波

全科护理 2023年27期
关键词:消极盆底效能

罗梦倩,王艳波

国际尿控协会将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定义为尿液不自主地漏出[1],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中最常见的一种。年龄是尿失禁的重要影响因素,尿失禁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全球范围内,老年女性尿失禁的总体患病率为37.1%,其中亚洲地区老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45.1%[2]。我国老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6.9%~61.6%[3]。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尿失禁问题日益突出。尿失禁对生命虽不构成威胁,但作为一种慢性病,对身心健康、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4-5]。在生理方面,漏尿会导致外阴皮肤屏障受损而发生尿失禁相关皮炎[6]。在心理方面,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7]。应对方式在管理尿失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病人选择的应对方式可反映其就医治疗的态度及依从性等行为[8]。老年女性如何应对尿失禁以及对尿失禁的态度非常重要,积极的应对方式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不良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本研究旨在综述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应对方式概述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疾病时习惯性采取的认知与行为策略[10]。根据应对的行为及态度不同,可分为积极(面对)和消极(回避、屈服)应对两大类[11-12]。积极应对是指面对疾病时所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积极提出问题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例如正确对待疾病、学习疾病相关知识、积极就医治疗、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等行为;消极应对是指面对疾病时,选择逃避、隐瞒等行为,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病人身心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2 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

尿失禁作为一种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疗效慢等特点,由于症状给病人身心带来的长期困扰,故老年女性多倾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尿失禁的消极应对方式主要体现在病人采取自我应对的方式、隐匿疾病、就医态度消极、治疗依从性差,其中自我应对方式主要包括预防性应对和掩饰性应对两类行为[13]。李静静等[14]对社区尿失禁女性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指出,病人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避免参与社交活动或体育锻炼、减少出行、限制饮水量等预防性应对行为和勤换内裤、使用尿垫、在无尿意情况下频繁如厕等掩饰性应对行为,这些自我应对方式是隐匿尿失禁的主要方法[8]。Javanmardifard等[15]通过对老年尿失禁女性进行非结构化面对面访谈发现,病人采取了各种积极应对行为(调整饮食、服用药物以及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等行为)后,尿失禁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使其感到无助,内心经历着痛苦、自责、羞耻、恐惧以及对治疗的失望,进而采取避免外出旅行、参加社交活动等消极的自我应对方式,不向家人或朋友倾诉,隐匿疾病,影响就医治疗的积极性。盆底肌锻炼作为有效防治尿失禁的首选一线治疗方案,其有效性与个体锻炼的依从性密切相关[16]。然而老年尿失禁女性盆底肌锻炼的信心不足,依从性较差[17]。尤其是农村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与城市地区相比更高,就医意向更低,疾病相关知识储备也更加薄弱[18]。因此,对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的评估非常重要,应重点加强对老年尿失禁女性消极应对方式的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告知病人正确的应对策略,鼓励其积极就医,提高治疗依从性,以改善尿失禁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3 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评估工具

3.1 普适性应对方式评估工具

3.1.1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医学应对问卷由Feifel等[12]于1987年编制,包含面对、回避和屈服3个维度,我国学者沈晓红等[19]对其进行文化调适后编译出中文版,适用于各类疾病病人。该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9,0.60,0.76。

3.1.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解亚宁[20]在国外应对方式问卷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简化和修改出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量表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 0.90。

3.2 特异性应对方式评估工具

3.2.1 尿失禁病人应对方式量表(行为层面)

吴臣等[13]编制出女性尿失禁病人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是特异性评估女性尿失禁病人应对方式的量表。总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应对方式越消极。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78。

3.2.2 尿失禁应对效能量表(认知层面)

万小娟等[21]设计出尿失禁应对效能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价个体克服尿失禁影响的能力和信心。总得分越高, 说明被调查者对漏尿问题的自我应对效能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0。

3.3 与尿失禁应对方式相关心理评估工具

3.3.1 中文版尿失禁自我效能量表(GSE-UI)

孙自红等[22]在加拿大学者[23]编制的老年尿失禁自我效能量表和中国台湾学者Chen[24]研制的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基础上,将二者整合为中文版尿失禁自我效能量表,用于评估老年尿失禁病人对控尿和盆底肌锻炼的信心。总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3.3.2 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量表

白雪等[25]于2015年翻译了Broome[26]编制的英文版骨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用于评估中老年尿失禁女性盆底肌锻炼的信心。该量表有两个维度:自我效能和预期结果。总得分越高,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

4 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影响因素

4.1 社会人口学因素

年龄、文化程度是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相比更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可能与老年女性文化程度低,缺乏尿失禁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或对外表的关注度低有关,且大多数老年病人认为漏尿是器官老化的表现,无需就医治疗,年龄越大,消极应对就越明显[27]。经济状况与治疗尿失禁相关开销也是老年尿失禁女性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尿失禁病程长,治疗、检查和购买个人卫生产品等方面产生的开销大,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病人就医治疗等积极应对行为[28]。

4.2 疾病认知

老年尿失禁女性对尿失禁的认知不足,缺乏尿失禁病因、症状、危害、防治措施及预后等情况的了解,因此存在认知上的盲区,尤其老年病人多认为尿失禁是机体衰老的正常表现,并没有意识到尿失禁带来的潜在危害[29]。Lane等[30]也指出,老年女性普遍认为尿失禁是自然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故不寻求专业治疗,通过控制饮水量、使用尿垫、减少外出等自我应对方式管理尿失禁,这也是目前造成该病就诊率低、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之一。杨琳等[31]对1 232例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状况及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发现,中老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38.56%,对该病的认知率仅为19.88%,就诊率也就只有8.52%。蒋秀婵等[32]研究发现,50岁及以上女性知道尿失禁的有66.9%,知道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盆底肌锻炼治疗或改善尿失禁的分别有43.9%、39.5%和40.8%,有41.6%了解尿失禁该如何预防,42.9%不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41.3%不了解盆底肌锻炼的方法,以上数据均提示老年女性对尿失禁的认知不足以及应对方式的消极。

4.3 家庭支持

研究表明,家庭支持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33]。国外一项研究对22例患有尿失禁的老年女性进行面对面的非结构化深入访谈发现,家庭的情感和经济支持在提高老年尿失禁女性自尊心、减少压力和负面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给予病人身心充分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缓解负性情绪,提高就医和治疗的积极性,促使其以积极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应对不良事件的发生。

4.4 疾病相关因素

盆底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应对方式相关。有些老年女性只有在尿失禁症状非常严重,开始影响到生活时才选择去医院接受治疗,错误地认为症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必就诊、治疗,于是放弃寻求专业帮助[35]。

4.5 心理因素

尿失禁又称“社交癌”,给病人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困扰。研究指出,尿失禁病人普遍存在着病耻感[36]。感知到社会排斥、社会孤立和病耻感越多的女性,越有可能对尿失禁及治疗采取消极应对态度。社会排斥导致病人有社会孤立的体验,使羞耻感内化,从而影响对尿失禁及治疗的态度[37],羞耻感内化在形成消极应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病早期,尿失禁症状不严重,病人自觉症状轻,对尿失禁关注度低,感受到的病耻感也较少,但随着疾病进展,漏尿等症状加重,加上疾病部位的特殊性,病人常担心他人的嘲笑和排斥,产生严重羞耻心理,感受到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病人隐瞒病情,拒绝就医[38]。此外,病人的焦虑水平越高,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风险也越高[39]。

4.6 尿失禁应对效能

尿失禁应对效能是指病人自我处理尿失禁症状的信心程度。王小娟等[40]研究发现,病人尿失禁应对效能越高,越倾向采取消极的自我应对方式,例如当出现漏尿症状后,采用限制饮水、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频繁如厕、使用尿垫等行为,上述应对行为影响病人的求医意向,阻碍其就医治疗。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性和掩饰性自我应对方式,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暂时性地减少漏尿带来的困扰,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时间,耽误疾病的治疗,最终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加重了尿失禁对其生活质量、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4.7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可反映个体面对疾病时的信念和态度[41]。盆底肌锻炼是被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42]。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水平影响病人盆底肌锻炼的依从性,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盆底肌锻炼依从性越好[43],通过自我效能可预测尿失禁治疗的应对方式。

5 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干预策略

5.1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

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掌握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意识到疾病的危害和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在后续治疗中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应通过多途径、多平台、多举措开展健康教育:1)社区干预是管理老年女性尿失禁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人员应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形式对老年女性开展尿失禁病因、症状、防治及盆底肌锻炼方法等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女性对尿失禁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就医治疗。2)针对确诊的老年尿失禁女性,根据个体病情及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病人正确的应对策略。3)基于护理理论,开展高效健康教育。4)利用互联网平台(抖音、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宣传尿失禁相关知识。刘会范等[44]对60例轻中度老年尿失禁女性病人在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基础上,同时开展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传授疾病相关知识,组织小组讨论,教授盆底肌锻炼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转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并进行随访监督,有效改善了病人消极的应对方式。

5.2 依托智能手段,实现远程管理

通过开发移动应用程序(APP),使用智能化手段监督、促进老年尿失禁女性自我管理。毛文娟等[45]为提高老年病人盆底肌锻炼的依从性,应用智能盆底康复APP为病人提供知识讲堂、锻炼提醒、个性化课程、趣味锻炼等8大服务模块,明显提高了盆底肌锻炼的依从性,改善了临床症状。Wadensten等[46]招募社区尿失禁女性,应用Tät II移动应用程序,提供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心理教育和生活方式建议4个主题服务和锻炼日记,根据用户锻炼日记中记载的信息,为用户量身定制建议,有效改善了尿失禁症状和锻炼依从性问题。智能APP的开发和利用为覆盖更多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受限于老年女性是否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对智能化手段的接受程度。

5.3 加强家庭支持,给予理解帮助

家庭支持在病人应对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心理调适作用。家庭支持可以帮助病人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理解和关怀,使其克服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困难,最终促使应对方式的转变。柴国娣等[47]对行阴道哑铃训练的盆底功能障碍病人联合实施配偶支持干预,对病人及配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指导配偶给予病人支持并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理解、关怀,干预后消极应对方式明显减少,有效提高了病人盆底肌力,改善了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5.4 开展心理疏导,改善负性情绪

心理干预是在正确评估个体或群体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从而消除病人不良情绪。尿失禁女性会受到情感和社会孤立的困扰,产生病耻感,影响心理健康。医护人员应根据老年尿失禁女性的心理特点,对病人展开针对性心理干预,告知病人尿失禁是可治愈的疾病,用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病人积极就诊治疗,使用各种积极心理学理论,增强其克服尿失禁的自我效能及信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面对尿失禁。黄芬等[48]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年满60岁的老年女性尿失禁病人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改善了病人心理状况,提高了自我效能。

6 展望

普适性应对方式问卷虽可快速评估各类疾病的应对方式,但只能判断应对的积极与否,对评估各类疾病具体应对行为和态度的针对性差。老年尿失禁特异性应对方式评估工具只能单一测量认知或行为上的应对,而不能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应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开发适用于老年尿失禁病人应对方式的综合评估工具。当前,针对老年尿失禁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治疗、护理方面,应对方式的有关研究相对较薄弱。老年尿失禁女性的应对方式普遍较为消极,应着重加强对老年尿失禁女性,尤其是农村地区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的评估,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深入探索与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有关的影响因素和有效干预措施,重视对老年尿失禁女性应对方式的干预,提高其应对尿失禁的能力,使其以最佳的策略应对尿失禁症状以及相关治疗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困扰,改善临床症状和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消极盆底效能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